堅決守護濱海濕地生態安全——第三次全國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現場會側記

2024-10-31     東南沿海消息通

秋日鹽城,濱海微風拂過,仍帶著陣陣暖意。

10月24日,第三次全國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現場會在江蘇鹽城召開。國家林草局、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沿海11省(區、市)林業和草原、自然資源及部分省海洋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互花米草防治專家齊聚鹽城,總結交流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經驗,研究部署下一年防治工作。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國累計除治互花米草100多萬畝,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同時,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反覆性的特點。面臨嚴峻挑戰,如何堅決打贏互花米草防治攻堅戰?如何守護好濱海濕地生態安全?

現場會全面、深入、準確地回答了以上問題,為科學防治互花米草提出了明確方向。

擔起責任

堅決打好互花米草防治攻堅戰

互花米草入侵蔓延是沿海地區面臨的共同威脅。會議現場,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廣東、廣西和福建寧德相關代表分享了防治經驗,樸實而深刻地表達了打好防治互花米草攻堅戰的堅定態度。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全力攻堅互花米草治理,是林草部門勇擔使命的政治擔當。自《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計劃(2022—2025年)》實施以來,國家林草局與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共同組織開展互花米草專項調查,形成《全國互花米草調查報告》,構建互花米草「一張圖」資料庫,研發防治任務落地上圖系統,並納入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平台。

國家林草局組織互花米草科學防治,在財政部大力支持下,每年撥付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用於防治工作。按照各地計劃,到2024年底,全國累計除治互花米草將達110萬畝,占總任務的89%,互花米草分布範圍持續快速縮減。

此次現場會提出的各項除治成效、多種除治方法、先進除治模式引起與會代表的關注。

會前,參會代表現場考察了鹽城東方墾區外灘5489畝除治區、方塘河口20415畝除治區、條南墾區大堤外1100畝生態修復區、條子泥世界自然遺產地觀潮區、梁垛河口7620畝除治區。鹽城所展示的互花米草防治創新實踐及豐富內涵,與此次現場會防治理念不謀而合。

鹽城作為海洋大市,全市互花米草治理任務23.3萬畝,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是全國互花米草受威脅程度最高、影響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在東方墾區外灘5489畝除治區,東台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興華指向遠方,介紹了由東台基層群眾自發創新的一種治理方式——圍堰降水。

「利用互花米草低水位難以生存的特點,在除治區內沿圍堰開挖降水溝,區中開挖井字形排水渠,鋪設排水管道,通過降低水位破壞互花米草生長條件,促其自然死亡,實現除治目標。」王興華介紹,這種除治方法有很多優點,比如物理隔絕內外反覆傳播、方便觀察復發情況、經濟成本低等。

圍堰降水的新模式引得參觀代表連連稱讚,很多與此處自然條件相似的地域代表拉住王興華詳細諮詢除治經驗。

鹽城市市長張明康介紹,去年以來,鹽城迅速打響互花米草治理攻堅戰,制定實施三年行動方案,累計除治27.6萬畝(含擴散地塊4.3萬畝),超額完成治理任務,提前實現「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目標,互花米草入侵蔓延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齊聚一堂

各地分享互花米草除治經驗

「連續兩年,福建省均提前完成互花米草除治修復任務。2023年1月,完成全部13.7萬畝除治任務,比計劃提前8個月。2024年9月,完成生態修復2.87萬畝,為修復總任務的105%。」福建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後,濕地生態福利正逐漸顯現。根據2024年1月福建省開展的沿海越冬水鳥同步調查顯示,全省記錄水鳥90多種26萬餘只,種類和數量均創新高,除治區首次觀測到珍稀鳥類丹頂鶴、白頭鶴等。調查顯示,黑臉琵鷺、東方白鸛、彩䴉、勺嘴鷸等珍稀鳥類分布範圍和數量明顯擴大,紅樹林面積和質量有了明顯增長和提升。另外,福建各地通過生態旅遊、自然體驗等形式凝聚保護濕地、除治外來有害生物共識,同時促進地方生態經濟發展。如霞浦縣通過「藍碳標準化方法學—試驗項目」,種植紅樹林110畝,探索開發紅樹林藍碳。

今年8月底前,浙江省互花米草刈割工作全面完成。這得益於浙江省林業局「明確目標」的要求。「互花米草防治工作,要下好先手棋。」浙江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浙江將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納入省政府「七張問題清單」和相關考核,確保按時高質量完成。在摸清底數的同時,全省各地結合本轄區實際,制定防治方案,明確時間、任務、具體手段和路徑,因地制宜採用除治方案。當前,全省共除治互花米草33.43萬畝,已全面完成除治任務。

上海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市互花米草55%分布在生態紅線內,涉及的部門多,審批事項複雜。上海市林業局和發改、財政、規劃資源、生態環境、水務海洋、農業農村等部門通力合作,印發《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等4部門關於明確互花米草防治相關政策的通知》,明確審批路徑,簡化審批流程,確保項目加快落地。截至9月底,上海市組織實施互花米草除治項目12個,共完成除治面積12.86萬畝,已完成項目互花米草除治率達95%以上。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實踐,我國互花米草防治技術和方法日益成熟。國家林草局組織開展了「互花米草可持續治理技術研發」應急揭榜挂帥項目,各地實施網格管理、動態清零,積極探索、因地制宜地採取物理、化學、生物替代等多種方法,防治技術和方法日益成熟。印發《互花米草監測技術指南》《互花米草綜合防治技術指南》和《互花米草治理區域生態修復技術指南》,開展監測評估,掌握動態變化,指導各地採用高清衛星遙感判讀、無人機航拍等多種方式常態化開展互花米草動態監測,防治監測監管能力全面提升。

現場會前,沿海11省(區、市)和浙江寧波市提交書面交流材料,為互花米草防治帶來新啟發、新收穫。

天津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制定了「兩次刈割+三次翻耕+五年管護」的防治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施工單位自主研發了螺旋推進互花米草翻耕機,並獲得多項發明專利。項目特別安排了基於牡蠣礁修復的互花米草治理技術評估環節,在查明環境變化、牡蠣生理特性及與互花米草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針對灘涂新生牡蠣礁特點,分析新生牡蠣礁與互花米草群落演替過程,揭示淤泥質灘涂新生牡蠣礁與互花米草的生態演替機理,形成利用牡蠣治理互花米草的技術。

嚴防復發

防治工作迎來成果鞏固關鍵期

2023年專項調查顯示,全國互花米草存量面積123萬畝,之後又持續出現一些新的擴散。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沿海11省(區、市)立足自身實際,制定實施方案,確定治理目標、細化工作措施、明確防治責任,全力組織開展防治工作,互花米草存量分布範圍大幅縮減,擴散勢頭明顯減弱。其中,互花米草分布面積居前的江蘇、浙江,今年在完成當年除治計劃的基礎上,自我加壓,用2年時間提前完成3年的任務,所有存量區域得到除治,江蘇還額外清除了一半以上新擴散互花米草。

「江蘇互花米草入侵時間長,是全國治理任務最重、治理立地條件最複雜、治理難度最高的省份。」江蘇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完成基本除治任務,江蘇強化管護修復,對復發和擴散做到「除早除了」。全省先後完成2023年度全省互花米草分布調查、年度除治任務驗收、2次除治區復發監測調查及2024年新增擴散調查,正組織2024年度除治驗收。

「從2020年起,山東省多角度探索治理路線,持續開展全域治理。2024年以來,對互花米草治理區開展全過程動態監控,發現或新擴散的植株及時予以清除。目前,全省互花米草治理區植株密度平均每公頃小於400株,清除率90%以上,全省防控工作已全面轉入治理後長效管護階段。」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會議現場,來自不同地域的參會代表聚焦各自工作領域,為下一步機制建設規劃重點。

加快推進除治,不折不扣決勝除治殲滅戰。除治工作中,要特別注重提高第一次除治的質量,務必下大力氣確保第一次除治徹底,力爭少復發、不復發。

完善管護機制,持續打好綜合治理持久戰。對已除治區域和其他適生區域進行全覆蓋的監測管護,對未復發和其他適生區域定期巡護監測,爭取低成本實現不復發。

大膽創新,更好發揮除治區域綜合效益。在不改變地類性質和影響濱海生態安全等前提下,積極開展合理利用,形成既鞏固互花米草防治成效、又促進當地居民增產增收的雙贏局面。

改革求新,實幹創新。參會代表紛紛表示,將從「治、管、用」多角度發力,抓緊落實會議精神,在全力攻堅互花米草防治上下功夫,堅決守護濕地生態安全。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果叮咚

一審:姚 斌

二審:劉建波

三審:傅凱峰

往期推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642b4f975eae9bf02bf4771d595a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