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陳江
手機頁面截圖
當下,網際網路已成為孩子們學習、娛樂、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這扇通往廣闊世界的大門,也潛藏著諸多風險。近日,中央網信辦通報一批典型案例,曝光「毒視頻」「開盒掛人」「隔空猥褻」等涉未成年人亂象,全面覆蓋直播、短視頻、社交、電商等重點環節,集中力量整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專項行動期間,累計清理攔截涉未成年人違法不良信息430萬餘條,處置帳號13萬餘個,關閉下架網站平台2000餘個,在網絡空間為未成年人築起一道堅實的防護牆。
「毒視頻」以其極端、暴力、低俗的內容,悄然侵蝕著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巡查發現,部分短視頻將血腥暴力元素強加於經典動畫,惡意發布「小馬寶莉毀童年血腥版」「發瘋老奶奶偷襲佩奇」等內容,誘導青少年沉迷其中,嚴重扭曲了他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而「開盒掛人」現象,則是一種新型的網絡暴力形式,甚至有商家在此推波助瀾,提供有償代罵服務,發布針對未成年人的攻擊謾罵言論。受這樣的網絡戾氣裹挾,有的「開盒掛人」受害者,「以牙還牙」進而演變成施暴者,以語言暴力傷人傷己,完全模糊了是與非的邊界。
未成年人作為網際網路的原住民,其成長過程與網絡環境息息相關。然而,網絡世界的複雜多變與監管難度的加大,使得未成年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他們好奇心強、辨別能力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惑和誤導;另一方面,網絡匿名性帶來的責任感缺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和居心不良的用戶能夠肆無忌憚地傳播有害內容,對未成年人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
必須承認,對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而言,絕對真空的保護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凈化網絡環境。面對諸般亂象,國家網信部門的整治行動可謂是一場及時雨。它不僅針對直播、短視頻、社交、電商等重點環節進行排查,更在於其背後的深層邏輯——即構建一個清朗、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讓未成年人在網絡世界中也能享受到成長的樂趣,而不是被污濁之氣所侵蝕。
這一行動的核心在於「守門人」的角色定位。作為社會的一員,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未成年人網絡安全的守護者。家長應加強對孩子上網行為的監管和引導,教會他們識別網絡風險,培養健康的上網習慣;學校應將網絡安全教育納入日常教學計劃,提升學生的網絡素養和自我保護能力;而平台方則要夯實主體責任,加強內容審核和監管,及時清理違法違規信息,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空間。
當然,守護未成年人網絡安全,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常態化的治理機制,還需法治與自律並行。一方面,國家應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網絡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另一方面,社會各界也應加強自律,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如何共同維護網絡空間的良好秩序。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遏制網絡亂象的蔓延,助力孩子們從「會用網」到「用好網」,始終生活在陽光和法治之下。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5a1476fd5c8caca047c8efb2e4141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