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心甘情願寫作業,只能是家長的美好願景?這樣做試試看

2023-02-16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讓孩子心甘情願寫作業,只能是家長的美好願景?這樣做試試看

昨天晚上快12點的時候,我本來已經迷迷糊糊的進入了夢鄉,卻忽然聽見鄰居家門響,然後是鄰居歇斯底里的訓斥聲:「不寫了、不寫了,從回來就開始寫作業,到現在沒有寫完,都幹啥了?去、去吧,出去玩吧!別在家裡呆著了!」一邊嚷嚷著,一邊感覺是把孩子往外面拽的聲音。

這時,樓下的鄰居應該是聞聲出來了,一邊安慰哭泣的孩子,一邊勸著憤怒的媽媽:「別生氣了,我家孩子一樣,這會兒也沒有寫完作業呢!我已經躺平了,不生氣了!」

唉,真真是同樣是媽媽,同款的孩子,同樣的百感交集啊!

想來也是,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排斥寫作業。

為什麼呢?作業真的是多到寫也寫不完嗎?這段時間,很多家長也都在討論「9點熔斷」的可實施性有多大的問題,顧名思義,就是到晚上9點鐘,可以強令沒有寫完作業的孩子不再寫作業,早早休息。

其實,我們這裡不過多討論「9點熔斷」的可實施性,僅僅說孩子磨磨蹭蹭不寫作業的問題,真的是「無藥可醫」了嗎?

我們不妨先從這幾個方面找找原因,尋尋對策。

1、家長催促寫作業的方式。

平日裡,你是怎麼提醒你的孩子完成作業的?

「趕緊去寫作業去吧。」

「認真寫,好好寫......」

「寫不完今天就別吃飯、不准玩。」

「怎麼還沒有寫完?磨蹭什麼呢?」

這個時候,你家孩子的表現會如何?

如果他是願意寫作業的還好,為孩子的自覺性鼓掌歡呼吧!

事實上,但凡是被提醒、催促著去寫作業,有幾個是心甘情願的?結果不磨蹭才怪!

但是家長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嗎?

做作業本就是一件費力的苦差事,而父母的呵斥以及催促,讓孩子產生了自己「被命令、被控制」的感覺。而我們的大腦一旦接收到的是「命令」和「控制」的時候,首先輸出的信息就是「本能的拒絕」,而不是「立刻的行動」。

明白了嗎?如果父母是命令式要求孩子寫作業,孩子的本能反應就是抗拒。沒有能力與之抗衡的時候,只好「摸魚」了。

2、提升孩子寫作業的效率

想要提升孩子寫作業的效率,催促和叱責都沒有用。

讓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他能夠積極地參與,把寫作業當做是自己的分內之事,而不是應付家長和老師的苦差事,這樣才能夠既快又好的完成作業啊!

「參與感」對孩子的影響深遠。

只有孩子從心底認同自己,清楚自己才是完成某項任務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時,他的大腦才會輸出積極主動的信號。換句話說,只有這樣,他才會有意識去主動完成作業。

如何建立孩子的「參與感」呢?

首先,父母要把自己的命令語氣轉變為詢問。

比如:「趕緊去寫作業」轉變為「現在吃過飯了,接下來要做什麼呢?」 「快點寫,別磨蹭」轉變為「寫作業時都要注意什麼啊?」

目的是:引導孩子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經過自己思考,從嘴巴里說出來的話,要比聽到的話有用的多。

第二,請孩子作業完成計劃,並且堅定的執行它。

父母要清楚,孩子制定計劃,孩子是主體,但父母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有引導。

因為有些孩子可能會眼高手低,有些孩子可能會盲目思考;父母就需要用自己的理性,引導孩子制定一個遊刃有餘可以完成的計劃,然後一定要堅持、堅持再堅持;與此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聆聽孩子的聲音。

目的是:通過計劃,引導孩子自我意識的激發和參與感的培養。不管最終制定什麼計劃,父母都要儘可能充分尊重並幫助他執行即可。

第三,充分尊重並堅決執行「遊戲」規則。

有些家長可能會要求孩子「9點熔斷」,但是孩子到指定的時間,卻沒有完成作業,哼哼唧唧非要繼續寫,家長看孩子要求寫作業「精神可嘉」,也就沒有再堅持「熔斷」了。

其實這裡的重點並不是幾點「熔斷」,而是制定下來的規則能不能嚴格執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是家長都無法堅持的事情,就不要再要求孩子了。

當規則制定下來,一定要堅持執行。所謂萬事開頭難,若是難就放棄了,前面引導孩子制定計劃、父母的循循誘導,就都功虧一簣了。而孩子也會在這樣的放棄中,繼續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應付式的完成作業。

因此,想要孩子最終能夠獨立、自覺地完成某件事,建立參與感都是成功的第一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5129d4b5268e311770b8a462fffc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