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布朗:「超現實主義」這麼複雜,孩子能理解嗎?

2022-04-15     悠貝親子圖書館

原標題:安東尼·布朗:「超現實主義」這麼複雜,孩子能理解嗎?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回復「666」,領取分齡分類書單

幾乎所有繪本小讀者的書架上,都有一本 安東尼·布朗的作品。幾乎所有介紹這位英國繪本大師的文章或書籍,都會在評論他的風格時提到一個詞: 超現實主義

這個陌生的詞,絕大部分大人都摸不著頭腦,對孩子而言又有什麼意義?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在我們上周開團的 啟發童書新出版的安東尼布朗自傳《玩轉形狀遊戲》中,安東尼·布朗詳細向讀者們解釋了這種風格的來龍去脈!

《玩轉形狀遊戲》(安東尼·布朗自傳中文版)

阿甲老師、董海雅老師傾情翻譯

定價:198元/本

下單即贈作者手繪畫複印版一幅(與書分開發貨)

碼上購買

家長們帶著娃把這本自傳結合他的作品再讀一遍,會有更多饒有趣味,令人欣喜的發現哦~

小男孩托比覺得生活無聊透了。看書也煩,玩玩具也煩,做什麼都煩。

他走進客廳,爸爸媽媽不是在睡覺,就是在看報紙,一點意思也沒有。

托比只好回到自己房間。他百無聊賴地盯著鏡子裡的自己,發現——好像哪裡有點不一樣。

他伸手去摸鏡子,卻直接穿過鏡子,進入了一個熟悉又奇異的世界。

這個故事來自繪本 《穿越魔鏡》——是英國繪本大師 安東尼·布朗的處女作

這本被他自己評價為「幼稚」的圖畫書奠定了安東尼布朗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 用想像力將現實與夢境錯位拼接的超現實主義風格

想必大家都有疑問:「超現實主義風格」是什麼意思?

從字面理解,就是 超越了現實世界,呈現了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場景

什麼意思?……大人消化起來都有點困難的概念,孩子能理解嗎?

別急,我們再來看看安東尼·布朗非常喜愛的超現實主義大師,比利時畫家馬格利特(又譯:馬格里特)的代表作。

(馬格利特作品,圖源:網絡)

許多著力宣洩情緒的藝術作品常用扭曲變形的方式來表達內心感受,但在馬格利特的作品中,單獨看每一件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樣貌,甚至比日常更加精緻細膩。但這些日常物品和場景卻被以一種意外的方式重新組合,就產生奇特怪誕的神秘意味。

沒有定規,不拘常理,天馬行空,自由自在,這不就是小孩子思考世界的方式

超現實主義風格被藝術的專業研究者和評論者認為是突破人的本能與慾望,探索人的深層心理,或者潛意識的一種嘗試。

在安東尼·布朗的繪本中,少了怪誕與不安,讀者最直接感受到的,是新奇與喜悅。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安東尼·布朗為低齡讀者創作的 「小熊系列」

大面積的明亮、平整的色彩營造出舒適明朗的氛圍。 打著領結的白色小熊手靠手裡的魔法鉛筆一路升級打怪,克服障礙,更創造驚喜

超現實主義風格退到背景之中,成為各種各樣怪趣的小細節,等待孩子們在一遍遍閱讀中不斷發現,甚至,在他們的小腦瓜里被創造出新的故事。

這種創作手法,安東尼·布朗更簡單形象的歸納為——形狀遊戲

在5年前訪問北京的時候,安東尼·布朗在對讀者的演講中專門解釋了形狀遊戲—— 這個遊戲我和我哥哥認為是我們發明的遊戲,但是之後我發現事實上世界各地的孩子們都在玩他們的形狀遊戲,只是是它們各自的版本。第一個人來畫一個很抽象的形狀,第二個人用一個不同顏色的筆來把它轉化成另外一個事物。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遊戲。但是對我來說,對我整個職業生涯都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任何人只要是在創造什麼東西的時候,實際上都是在玩一種形狀遊戲。無論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被這種不斷激發和挑戰創造力的遊戲吸引,從中得到無窮樂趣

《穿越魔鏡》有許多向大師致敬的畫面,而隨著不斷嘗試,安東尼·布朗的創作手法日臻成熟,形狀遊戲就不再只是一種為畫面增加樂趣的技巧了。 它成為了一套獨特的視覺語言,是安東尼布朗講述故事,以及與讀者達成情緒共識的有力工具

比如,《小凱的家不一樣了》~

爸爸出門去接媽媽,臨走時告訴小凱,家裡就要變得不一樣了!

什麼不一樣? 哪裡不一樣?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弟弟妹妹要出生了」的故事。各種巧妙的拼接和變形把家裡老大的惶惑、慌張與不安表現得既微妙,又鮮明。

安東尼·布朗在自傳《玩轉形狀遊戲》中解釋了自己在《小凱的家不一樣了》的創作思路。

「我知道,由始至終,《小凱的家不一樣了》的創作都深受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影響,尤其是勒內·馬格利特。這樣的變形正是馬格利特非常喜歡的主題之一,他也沉醉於畫這樣的物體:一部分是這種東西,另一部分是那種東西……

這些畫面很奇怪,但因為馬格利特用不動聲色的筆調畫出來,它們便有了某種若無其事的神態,反映了我們在做夢時,對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坦然接受的特別狀態。小凱差不多以同樣的方式接受了這些離奇的變形。

——摘自《玩轉形狀遊戲》

小凱在自己的想像世界玩了一場形狀遊戲,當各種奇特與不合理的場景一幕幕呈現在小凱的幻想中,他也釋放並最終接納了自己的不安。

安東尼·布朗認為: 我們的社會低估了視覺的力量。而他的創作的繪本,始終在努力為讀者提供一種獨一無二的視覺體驗。

在另一本繪本《捉迷藏》中,安東尼·布朗如同導演一出大戲,通過色彩和形狀營造的氛圍以及巧妙拼接、變形製造的隱喻與暗示,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與兩位小主人公一起經歷了從興奮,到緊張,再到如釋重負,愉悅放鬆的心理過程。

自從小狗戈迪跑丟之後,小波和小凱很難過,於是決定到樹林裡玩捉迷藏的遊戲。

這個每個孩子都十分熟悉的遊戲在這本書里充滿緊張刺激的感受。

安東尼·布朗對形狀遊戲充滿炙烈的熱情,他把這個遊戲放入了一本想要幫助孩子們感受藝術樂趣的繪本中。

這本書就叫《形狀遊戲》。

他在自傳中介紹說: 這本書起源於他與英國泰特美術館合作的一個項目:以系列工作坊的形式,美術館的環境中帶孩子們觀看、欣賞和討論藝術作品

他選擇了繪本《動物園》中的一家人,讓他們進入美術館。

從開始的局促不安到慢慢融入,這本書里呈現的,也是普通人邁入美術館時的感受。

在一幅一幅畫作間緩慢前行,這家人開始逐漸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來源於他們各自慢慢找到的與藝術作品間的聯結。

原來的疏離感悄然褪去,他們逐漸找到了樂趣。牆上的畫變得越來越生動逼真,他們的外表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直到最後全部都變成了鮮艷的顏色——這些顏色仿佛是他們從身邊美麗的藝術品中獲得的。

最後,媽媽教兩個孩子玩形狀遊戲,成為了這個故事再合適不過的完美結局。

安東尼·布朗也曾在演講中對父母們說: 我強烈地建議父母都來和孩子玩這個形狀遊戲。孩子們非常非常善於玩形狀遊戲。我們小的時候都是會畫的,也都可以講故事、編故事,但是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當我們再大一點的時候,就認為我們不會畫畫了,不會編故事了。而當我們玩形狀遊戲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你就會學會怎樣閱讀圖畫,而且你也可以鼓勵你自己的創造性。 所以那些認為自己不會畫畫的父母,就一定要和孩子們玩形狀遊戲,你就會發現你實際上是會繪畫的。

讀到這裡,如果你是安東尼·布朗的新讀者,相信你已經對他獨樹一幟的超現實主義(或者,更簡潔地說「形狀遊戲式的」)的創作風格有了一些體會,在閱讀他的作品時,更有心領神會的樂趣。如果你是他的老讀者,那麼或許會有衝動再去重讀他的作品,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最後,再為大家推薦一本《走進森林》。這是安東尼作品中不多見的童話故事。

你可能會覺得似曾相識,在故事裡看到小紅帽、大灰狼,以及黑黢黢的森林的暗影。

你又會覺得非常奇特,小男孩在森林裡一路走來,奇奇怪怪的事情不斷發生,哪些是現實?哪些是夢境?哪些是小男孩的身邊事?哪些是他腦海中的想像?

在安東尼·布朗的故事裡,一切都那麼熟悉,卻又那麼陌生。像一個美好的白日夢,而夢中的一切,又都能照見現實生活中各種複雜微妙的感受。

每一個人,小孩或者大人,都能在他創造的奇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寶藏。你準備好推門而入了嗎?

悠貝十三年,一直堅持做親子閱讀,服務的用戶群體是0到8歲兒童家庭,一直堅守,一直沒有變;起點是每一本優質繪本,終點是兒童家庭,通過悠貝這個平台完成陪伴和成長;悠貝已從單一品牌到平台到生態,到最新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體系的建立,通過大數據+4000+優秀閱讀推廣人的專業指導,推動每個的家庭都在親子閱讀。

嚴選童書童品,盡在悠貝優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511706acc07be6c1fd7cd4af943de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