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雲尋蹤溯南沙》——南沙香雲紗百年發展史

2023-10-09     搜狐時尚快訊

原標題:《香雲尋蹤溯南沙》——南沙香雲紗百年發展史

四時流轉,千年綿延,血脈共鳴,新舊共生。在一代代技藝人的傳承與探索中,嶺南非遺經曆數千年漫長的傳承、探索、吸納、創新,發展至今日,擁有了豐富厚重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縱觀嶺南非遺資產,百花齊放無不艷麗,當目光聚焦到廣州南沙,我們關注到南沙本土非遺項目,那就是香雲紗。

南沙香雲紗的誕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期間幾近失傳,那麼香雲紗究竟是什麼樣的產品?起源於何時何地?為何說它幾近失傳?讓我們跟著時光的印記,來細看南沙香雲紗百年發展史。

(圖片出處:印象南沙)

源起 傳說,珠三角疍家人民用薯莨浸泡漁網,使漁網變得堅挺耐用。受此啟發,疍民開始用薯莨浸泡自己的衣服。逐漸地,生產絲綢的農戶也將這種疍民浸泡織物的方法用於浸泡絲綢,這就是香雲紗前身。據《廣東省志·絲綢志》記載,早在明永樂年間,廣東已用環保染料生產並出口廣東特產莨綢。但香雲紗這個名字直到清代才出現,如清代徐珂《清稗類鈔》載「香雲紗為絲織物」,《南海縣紡織工業志》載「清道光十四年(1844年)……首創具有紐眼通花圖案香雲紗」等。

(圖片出處:印象南沙)

興盛 廣州的香雲紗約在清同治年間(1862-1875年)開始鼎盛,至抗戰前(1937年),番禺、南沙地區生產的香雲紗產量約達六十萬匹。據《廣東新語》「採訪冊」和民國版《番禺縣續志》記載:「布業,昔甚發達。沙灣所出,經緯俱細緻,以悅目著,『朱坑藍』最有名;茭塘所出,經粗而緯細,以耐用著,『牛仔榜』最有名,……市橋之曬地,以曬薯莨著名,今雖能勉強支持,但只余雲紗、生綢兩種耳。薯莨竹布,在昔銷場最大,今則多以高機土布代之」。民國時期,香雲紗盛極一時,逐漸成為北京、上海的上流社會人士的時尚服飾穿著。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金鎖記》等文學作品裡均出現過香雲紗的描述。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也一直是香雲紗旗袍的鐘愛者,上海宋慶齡故居中就收藏了她最愛的香雲紗旗袍一件。

(圖片出處:印象南沙)

衰落 1938年,日軍入侵廣東,廣州淪陷,大量絲織工人外逃另謀生路,絲織生產陷入絕境。此後,在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解放戰爭局勢下,加上國外人造絲的衝擊,香雲紗生產式微。新中國成立後,絲織業開始有所復甦,但20世紀60年代開始,受人造絲等化纖產品的衝擊,香雲紗的生產急劇萎縮。

復興 上世紀70年代後期,香雲紗一度停產,80年代又逐步恢復,但也只有幾十萬米的產量。在最困難的時候,香雲紗傳承人梁珠和兩個同伴買下順德新民曬茛廠並成功取得訂單恢復生產。深圳梁子製衣廠設計的香雲紗服裝一舉登上了法國國際服裝節的T型台。香雲紗逐漸迎來大批的海外訂單,香雲紗的企業經營逐漸步上正軌。

現狀 本世紀以來,香雲紗以一種傳統與環保的面料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倍受國內外服裝設計師的青睞,在各類時裝節上驚艷亮相,展現出傳統優良絲織品無限的魅力。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一直致力於發展香雲紗產業,不僅堅持使用傳統的坯紗綢以及傳統的染整技藝,還積極嘗試用印花絲綢和棉麻製品等現代面料做坯料,以及現代工藝進行後期處理,使傳統的香雲紗染整技藝即得到傳承,又得到新的發展。現在欖核鎮每年的香雲紗生產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而且有一批珍貴的香雲紗國家標準指定參與者和技藝傳承人。近年,欖核鎮申報的「香雲紗染整技藝」成為廣州市市級非遺名錄項目。欖核香雲紗文化創意園、雲紗星韻香雲紗非遺文化園、湴湄村香雲紗展示館等生產、研發、展示、銷售、研習的基地已陸續建成開放。

(圖片出處:印象南沙)

10月14日南沙區將舉辦「撥開雲紗.創新生」南沙香雲紗設計師時尚交流秀,本次活動由中共廣州市南沙區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南沙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人民政府主辦。

(圖片由南沙區攝協提供)

香雲紗是陽光、河泥和汗水的結晶,凝聚著唯美而獨特的東方神韻。南沙區有著得天獨厚的香雲紗染整「基因」,是嶺南非遺的一顆明珠。下一篇,我們來細說南沙得天獨厚的香雲紗製作優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4f8e9b5bab878391b62531c7176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