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帥小伙菲利蒲是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我在上海已經生活了20年。可以說,我見證了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將上海變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
很小的時候,菲利蒲就跟隨來華從事歷史研究工作的父母來到上海,小學二年級就當上了留學生。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接受了九年制義務教育」。
菲利蒲已經不記得是誰給他起了這個中國名字。有時他也會納悶,「別人的『菲利浦』都是三點水的浦,為啥我是草字頭的蒲?」儘管如此,他還是接受了這個更有中國味道的名字。「我叫菲利蒲,蒲松齡的蒲。」遇到新朋友時,他總會這樣自我介紹。
來中國讀書,在中國長大,菲利蒲希望能從學理上和實踐中真正地理解中國,在學術和外交領域成為中塞「鐵桿友誼」的橋樑。這次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對於菲利蒲來說也是一件大事。
菲利蒲特別關注三中全會公報中關於科技、人才和創新的改革舉措。「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三個部分是最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柱,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支撐。」菲利蒲認為,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科技、人才和創新這三個因素都是關鍵,此次三中全會的改革舉措,已經為三者進行了最好的布局。
最近,菲利蒲回到家鄉塞爾維亞探親。「前幾天,我搭乘火車從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去第二大城市諾維薩德,這條鐵路就是由中國建造的。這種建設高鐵的能力與經驗,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部分。」
讓菲利蒲特別感動的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訪問塞爾維亞期間,簽署了很多重要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中方將在未來3年支持50名塞爾維亞青年科學家赴華開展科研交流,邀請300名塞爾維亞青少年赴華學習。「我們將看到學生們從世界各地來到中國,未來也會有更多的中國學生走向世界各地。」
在菲利蒲看來,國與國之間最重要的就是交流溝通、相互學習。「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已開發國家,這種交流和溝通將使我們的聯繫更加緊密。我期待有一天能成為塞爾維亞和中國之間的『橋樑』,我想所有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可能都有類似的抱負。」菲利蒲認為,中國為培養人才所做的努力,也是在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對於全球發展而言,「這是件好事,是個好兆頭」。
「我可以向你保證,未來五年會很精彩,因為我很確定我們將會再次見證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盛事之一。」菲利蒲說。
編輯:文茜婷
資料:新民晚報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