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青62歲開始拍戲,73歲斬獲百億票房,終究是理想戰勝一切

2022-02-18     垣傑

原標題:葦青62歲開始拍戲,73歲斬獲百億票房,終究是理想戰勝一切

《人世間》中葦青扮演的鄭娟母親再次讓觀眾破防。

一句「孩子,就那錢,她不要,我要」,讓多少觀眾眼淚止不住。

葦青將一個行動緩慢、蓬頭垢面的老人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畫面中的那一跪,給觀眾帶來的共同力簡直比電影《我不是藥神》來得還猛烈。

葦青在73歲的時候,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百億票房老太太」。

然而,在這之前她是一個在體制內的河南小員工。

62歲才決定踏上演藝之路的葦青是如何逆襲的呢?

1948年,葦青出生於河南平頂山市。

她的原名是柴正榮,葦青的父親是一位老紅軍,年輕的時候參加過很多重要戰役。

在家庭環境的感染下,葦青13歲的那一年就入伍成為了一名女兵。

葦青在文藝方面具有很大的天賦,從小愛唱愛跳的她,進入部隊後就被分配到了文工團。

在文工團的這些日子裡,葦青學習了聲樂和曲藝方面的知識,常常會出去演出。

那個時候,葦青非常的熱愛這份工作,積極對待每一次表演機會。

只不過在部隊的這四年,既充實又匆忙,儘管很捨不得離開部隊,但作為老紅軍女兒的葦青決定以身作則。

退役轉業的她,脫下軍裝成為了河南省魯山縣的一位播音員。

這份工作雖然與「文藝」還是掛鉤的,但日復一日的播報工作讓葦青感受到枯燥。

徹底離開舞台的她,感到迷茫與孤獨。

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

不甘於平凡,才能脫離平凡。

當了一段時間的播音員後,葦青決定跳出舒適圈。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葦青成功被調到文化館上班。

雖然還是沒有能夠登台表演的機會,但是她仍然渴望舞台。

在這期間,葦青也到了結婚生子的年紀,與周圍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向前走。

有了家庭和兩個孩子後,葦青過上了兩點一線的生活。

然而現實並沒有把葦青的理想消磨殆盡。

那顆演員夢仍舊在葦青的心裡生根發芽。

葦青的心裡湧現出了很多次改變命運的想法,不過看著眼前的兩個孩子,還是決定將理想擱置。

不過好在,女兒和兒子都非常爭氣,在葦青的鼓勵和培養下,大兒子毛孩考上了中戲,成為了一名演員。

女兒考上軍藝學校,學習的是編導專業,畢業後留在了北京是一名十分優秀的影視劇幕後工作者。

看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在藝術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遠,身為母親的葦青格外驕傲。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孩子幫她圓了心中的夢想。

在當時葦青還不知道,自己會有一天也踏入演員這個行列。

1998年,葦青到了退休的年紀。

家庭美滿,孩子事業有成,葦青也可以稱得上是人生贏家了。

本來可以停下腳步享受生活的她,認為自己不能這麼日復一日地「混」下去。

如此平穩有空閒的生活,讓葦青學習表演的心更加堅定。

於是葦青決定召集社區的一些大爺大媽,組成一個表演隊。

只要有活動便積極參加,讓生活變得豐富起來。

然而想法與現實總歸是有很大的差距。

為數不多的演出機會讓葦青逐漸變得很失落。

大多數的時候,葦青還是很孤獨寂寞的。

兩個孩子都不在身邊,老伴每天吃完飯後就出去下棋,一個人在家的葦青漸漸地不再那麼快樂。

是,人閒下來心就忙了起來。

逐漸的,葦青開始焦慮和煩躁,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一無是處。

在這個美好的世界裡,自己就是多餘的。

長時間的自我否定和焦慮,讓葦青患上了抑鬱症。

而且病情很嚴重。

這個時候的葦青甚至想到了結束生命,以此來尋求解脫。

老伴發現葦青的異常後,開始不停地勸她安慰她,而且像家裡拖地、賣菜什麼的活,也都不讓她碰。

想著或許能讓她輕鬆一點,就不會這麼的煩心。

然而這些做法,在抑鬱症面前根本毫無作用。

葦青仍舊把自己一個人鎖在屋子裡,不吃不喝而且拒絕與別人交談。

最後沒有辦法,老伴只好給大兒子毛孩打去了電話,把葦青的情況告訴了他。

這個時候的毛孩,在事業上剛有起色,憑藉在《炊事班的故事》中的精彩表演,成為了極具熱度的演員。

1999年,毛孩更是受到了春晚的邀約,登台表演了小品《真情30秒》。

事業正值上升期,毛孩決定在影視圈大幹一番的時候,父親的一通電話讓他改變的想法。

與錢和名利比起來,親情和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

毛孩在了解情況後,先是讓父親不要著急,然後放下手頭的工作就從北京飛回了河南。

父親看到急匆匆趕來的兒子後,瞬間眼淚不止。

他帶著哭腔向毛孩說道:「我天天哄著你媽媽,順著你媽媽,生怕她有個三長兩短,你說她要是不在了我怎麼活,我知道你忙,但我真的是沒辦法才讓你回來。」

毛孩聽後強忍著眼淚,好好地安撫了父親。

他知道,身為家中長子的他,有責任也有義務撐起這個家。

之後,毛孩決定放棄演藝事業,把時間放在母親的身上,陪著她從陰影中走出來。

他相信,時間與陪伴一定能摧毀病魔。

對於毛孩的選擇,也有不少記者問他:「你後悔嗎?」

毛孩的回答卻非常催淚。

他說:「演戲其實什麼時候都可以,無非就是接到的戲多或者戲少的事情,但是媽媽卻只有一個,我寧願失去事業,也得要媽媽」。

毛孩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為了照顧母親,毛孩錯過了自己的演藝高光時刻。

現實情況就是,當媽媽痊癒後,毛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面臨著無戲可拍的處境。

但是他不後悔,這就足夠了。

其實一個人的價值從來不是外界可以隨意定義的。

只不過,葦青在談論到這段往事的時候,直言:「沒有兒子,就沒有現如今的我,是我耽誤了他。」

言語間全是愧疚和心疼。

毛孩的這種清醒和不追逐名利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

2003年,葦青的毛孩的照顧和陪伴下,病情好了很多,這也讓毛孩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於是在這一年,毛孩回到北京繼續拍戲,發展事業。

在家閒來無事的葦青突然間很想兒子,思來想去的她決定買一張火車票去看一看毛孩。

這個時候的毛孩,正在拍攝《炊事班的事故》第三季。

葦青便跟著兒子到了劇組,巧的是,在劇中剛好有小毛媽媽來探望的戲份。

葦青便順理成章地出演了這個角色,這讓她十分激動。

這不僅給了她極大的自信,更是將葦青的那顆演藝夢再次點燃。

有了這次機會後,葦青開始處處留意表演的機會。

正所謂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2006年,由沈好放導演的《任長霞》這部電視劇開拍,剛開機第一天就有個問題讓導演犯了難。

劇中的一個「講河南話的老大媽」角色,遲遲找不到合適的演員。

這時有人嚮導演推薦了葦青,於是導演便叫她來試戲。

沒想到,葦青將人物拿捏得恰到好處。

於是,「寇大娘」這個角色被葦青拿下。

她在劇中的表現更是獲得導演的大力認可和誇讚。

沈放好難以相信,從未學習過表演的葦青能夠演得這麼好,在表演方面的天賦令人咋舌。

便向她表示,您得上北京拍戲,要不然就可惜了。

葦青聽到了這番話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儘管很想去試一試,但一想到自己的年紀,就覺得現在再這麼折騰,會不會太晚了。

然而導演的這些話,一直圍繞在葦青的心頭。

最終,葦青決定瀟洒走一回。

老伴和兒女們的意見一概沒問,這是一意孤行,也是一腔孤勇。

葦青來到車站,買了一張去往北京的車票,開始了逐夢之旅。

來到北京之後,毛孩有點懵,並不知道母親主要是想幹嘛,以為就是來散散心而已。

便仍舊忙著自己的工作,無暇顧及母親。

葦青也沒有向兒子談自己的「出道」想法。

就趁兒子去劇組忙的時候,出門尋找拍戲的機會,到各大劇組去推薦自己。

葦青不挑戲,也不計報酬,只要有角色給她演,就十分滿足。

在這期間,葦青演了很多小角色,從背景板到有三兩句台詞,她用出色的演技換來了很多戲份。

只要努力和堅持,命運便會帶給你驚喜。

2008年,由林永健、海清等人主演的《王貴與安娜》開拍,當時劇組缺一個演員來扮演林永健的媽媽。

試戲的演員不少,錄用的卻沒有。

因為這個角色不僅要求演員河南話講得好,而且還要十分的接地氣。

這讓林永健十分苦惱。

找不到合適的演員,也就意味著拍攝時間被拉長。

於是,林永健便和媳婦吐槽了一番:「我這媽怎麼這麼難找呢」。

他老婆聽後有了主意,直接給林永健看了一段葦青在《任長霞》中出演的片段。

林永健看完後,直接嚮導演推薦了葦青。

人生或許就是這樣,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刻的努力,會為後來埋下怎樣的驚喜。

唯有不斷努力,才能享受命運帶來的處處驚喜。

就這樣,葦青成功拿下了「王貴媽」這個角色。

不過,這個角色與葦青以往接到的角色不同,在劇中有著較大戲份。

這也就意味著,台詞量是平日裡的幾十倍。

年紀這麼大而且又是半路出家的葦青,該如何交出一份完美的試卷呢?

面對這個難題,葦青選擇用最笨的辦法,那就是抄台詞。

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

憑藉著這股毅力,葦青在拍攝的過程中很少出現忘詞卡殼的現場。

甚至有些鏡頭直接一遍過,與專業演員相差無幾。

這部劇播出後,獲得了收視率和好評。

葦青所塑造的農村老太太形象,更是讓觀眾記憶深刻。

有了一定名氣的葦青,得到了更多導演的認可和賞識,因此找她的劇也變得多了起來。

之後在《漕運碼頭》、《三妹》、《繼父回家》等熱播劇中,都能夠看到葦青的身影。

最讓葦青聲名大噪的,還是2014年,鄭曉龍導演的《紅高粱》這部劇。

在當時,「四奎娘」這個角色還是鄭曉龍導演專門讓葦青出演的。

葦青在劇組的表現,更是讓周迅與朱亞偉非常認可和崇拜。

逐漸的,葦青也被冠上「農村老太專業戶」的頭銜。

在葦青迎來事業第二春後,老伴也從河南來到北京,成為了她最堅實的後盾。

老伴的到來,為葦青減少了很多壓力,將她照顧的無微不至。

兒子毛孩,對於母親的選擇也給予了很大支持,看到母親每天幸福又充實,毛孩心裡更加的踏實。

兩人時不時的還會一同討論對角色的理解,兒子還教會了葦青很多不知道的理論和經驗。

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葦青在演員這條路上發展的越來越順利。

不過,葦青並沒有拘泥在一種角色類型中,而是不斷突破自己。

2020年,葦青還在《河神2》中,出演一個搞怪又嚇人的老神婆。

葦青在劇中的表現,讓不少喜歡她的觀眾的大為驚喜。

她將人物的每個表情和細節都拿捏的十分到位。

年齡從來不是一個人向上攀爬的阻礙。

2017年,電影圈向葦青拋來了橄欖枝。

這一年吳京拍攝的《戰狼》成為票房黑馬,葦青在這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失去當兵兒子的母親。

劇中,葦青帶著一家人來阻擾拆遷隊,雖然戲份非常少,但是她的一句:「我不能讓兒子回來找不到家!」讓眾多觀眾淚流不止。

葦青的共情能力堪稱一絕。

她的演技與台詞功底,獲得一眾好評。

有了這次的嘗試後,葦青在電影圈的機會逐漸多了起來。

徐崢在拍攝《我不是藥神》時,面對劇中老太太這個角色,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葦青。

兩人的這次合作也非常順利,葦青在劇中的那句「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讓觀眾深切感受到,一個絕症患者的悲哀和無可奈何。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票房更是一騎絕塵。

這兩部影片加起來,票房直接超過百億,因此葦青也被冠上了「百億票房老太」的頭銜。

然而面對這個稱號,葦青回應道:「我是沾了大家的光,能被選中是我覺得最幸運的事情」。

低調、謙虛又有實力,這樣的人誰能不愛呢?

有人說,葦青前半生沒能踏入演藝圈,實在是太過遺憾,但其實恰恰相反。

或許正是由於葦青的前半生活在人民群眾當中,所以才能夠對這些小人物身上的心裡變化了解得更加透徹。

2020年,葦青在《安家》中,將一個蠻不講理、任性刁鑽的老太太展現得淋漓盡致。

如今,74歲的葦青仍舊戲約不斷,她在最近大火的《人世間》中完美詮釋出「老戲骨」的定義。

她飾演的鄭母,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底層女性形象,鄭娟和光明都是她撿來的孩子,她靠著賣冰棍兒將兩個孩子拉扯大。

這個角色身上有太多值得考究的地方,然而葦青一出場,便將這個角色立住了。

不論是接錢時顫抖的雙手,還是卑微又決絕的眼神,葦青都拿捏的十分到位。

葦青對角色和觀眾尊重的同時,也獲得了相應的尊重。

祝願74歲的葦青,能夠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閃閃發光!

當你覺得為時已晚,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4530e8294e3a065ed720000f53dbf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