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又到了2019年教師節。幾天前,在網上看到洛陽師院中文系78屆校友聚會,緬懷恩師劉松濤先生的文字時,一絲歉意愴然而生。劉先生夫婦作古多年,作為鄉晚後學,我也應該在家鄉寫點誠摯的話語來紀念這位曾為洛寧教育事業做過不可磨滅貢獻的長者。
劉松濤教授, 1920年3月出生在洛寧縣王范東街一個世代重視教育的書香門第,自幼天資聰穎,在王范陰家私塾和縣四小接受傳統的蒙學教育。其父洛寧名醫劉樹勛先生曾聘請洛陽前清秀才為其三個孩子教授古文典籍。先生少年時代即紮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後到洛陽河洛中學讀書,由於他文思敏捷,才華出眾,加上勤奮刻苦,並熟練地掌握了法語,逐漸在家鄉嶄露頭角,有了一定的名氣。中學畢業後,考入法國人管理的隴海鐵路寶雞車務局工作。抗戰後期,考取了段長一職,國民黨當局以其無大學學歷,拒其履職。這一事件深深刺傷了他的心,遂下定了繼續攻讀大學的決心。於1944年考入河南大學法律系,他如饑似渴的奮發學習,一方面吸引了進步學者稽文甫、李俊甫等的注意,幫他學業上進,政治進步;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國民黨政府以激進罪將其開除學籍。1948年,開封解放,先生隨進步教授南下,進入中原大學任教。
1950年夏,先生因病返鄉修養,這時,我縣解放後創辦的第一所中學——洛寧縣中,剛成立不久,急需大批師資。當縣長張逢溪得知其回縣的消息後,十分高興,便和校長李宗白先生一同到他家,誠懇邀請其回縣任教。經縣委和中原大學協商,先生終於回到縣中任首屆教導主任,和其二弟劉松成先生一同在縣中任教。先生以淵博的知識,良好的教風,博得師生的一致尊敬和好評。他以飽滿的激情,對縣中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竭忠盡智,無私奉獻,校風為之一新。為我縣建國後培養了一大批建設性的人才。先生在縣中期間,適值韓戰爆發,為宣傳配合抗美援朝,他寫下了《蔣介石禍國史話》一書,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曾傳閱一時,他將稿費捐獻給了縣中。
1953年,因工作需要先生調入靈寶師範任教導主任,後調入洛陽師專至離休。先生長期教授語文寫作課程,在教學實踐中,不但在課堂上能夠指導學生作文,而且能夠動筆寫文章,體驗寫作甘苦,掌握寫作筆法,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堪稱師表。從事教育工作40年,為豫西培養了大批教育人才。先生講課之餘,不懈筆耕,寫下了大量的教學論文和文藝作品。他還是李賀研究方面的專家,撰寫的《試論李賀詩》、《五情發而為辭章》等學術論文在多家學術刊物上登載。參與編寫了《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賞辭典》(主編牛寶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先生在靈寶師範的學生。)等多部書籍。2002年10月,洛陽師院將其文革後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和文藝作品編成《耕月集》,以茲紀念。1988年4月,他在《九都社科》發表了調研文章《來自窮縣——洛寧的思考》,對家鄉遲緩發展,從政治、經濟、教育多方面進行了剖析,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其中「班子不穩、方針屢變,黃金沉睡、煙葉來遲,薄弱的學校教育」等觀點,震耳發饋,至今,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上世紀80年代,先生回鄉小住,得知王東中小學學生缺乏課外讀物的消息後,將其珍藏的圖書300餘冊捐獻給該校。無論在洛陽師專的洛寧學子,還是縣上去人,或是素不相識家鄉父老,遇事找到先生,他總竭盡全力去幫助。
我自幼受先生薰陶影響,敬仰他的學識和永不僵化的思想。他不僅指導我的學業,而且指引我經商脫貧。在他85歲高齡時,也是他去世的前兩年,每年春節仍能為我撰寫清新雋永、蕩漾著時代氣息的春聯。先生去世前一個月,我因公到洛,夜晚抽空去看望先生,他談的最多的話題仍是家鄉的教育和發展,眷戀著縣中的師生和親朋故交。
誰料想一個月後,先生凌晨辭世,夫人夜裡駕鶴西歸。噩耗傳到家鄉,原縣中師生和受過先生教澤的各界人士痛表對這位早年為家鄉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的長者。著名文藝評論家、學者、原洛陽師院院長,先生的同事故交葉鵬教授含淚敬撰了「祭劉松濤先生文」詞曰:「劉松濤先生,祖籍洛寧,文字肇創之鄉,河洛獻書之地,文風浩蕩。先生自幼親近大雅,稟賦聰穎。後入河南大學,研讀法律。而立之年,設杏壇與河洛,弦歌不輟,教化一方,桃李蔥蘢。先生德才雙馨,世人共譽。夫人陳漢泯勤勞賢淑,勞模尊稱疊來,伉儷眷眷,幾近傳奇。先生凌晨辭世,夫人夜半追隨,黃泉路上,攜手相伴。師生奔走相告,含淚齊頌先生夫人之深情美德。」
葉先生用飽含深情的筆墨,以深厚的學識,以一代學人宗師的身份,用厚重的文學素養,以高度概括的總結語言表達了對豫西教育事業奉獻了畢生心血的劉松濤先生的懷念。
作者簡介:王嘉飛,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協村,黃埔抗戰老兵後裔。洛寧縣衛健委職工,愛好文學書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寧》、《縣城經濟》、《書城》、《牡丹》雜誌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