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舟| 消費券方興未艾:出路還是套路?

2024-10-09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江宇舟】

10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其中多次提到「促消費」是擴內需增量政策的重點。在當前總體經濟下行、內需不足的背景下,進一步刺激消費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消費券日益成為大伙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新花樣。各地發行的消費券琳琅滿目,造勢宣傳也讓人眼花繚亂。廣大消費者的反饋也和這些消費券的品類一樣五花八門,時而誇讚優惠多多,分享羊毛怎麼薅,消費券真能「勸」消費;時而吐槽條件苛刻、門檻過高,直呼羊兒追不上,消費券「圈」了消費者。

那麼這一張張的消費券,究竟有多大的神通呢?

一、近年來實操效果說明,消費券在拉動市場、提振消費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對於用慣了淘寶、京東、美團、大眾點評等網絡平台購物支付的消費者來說,消費券相當於政府親自下場多加的一道優惠,操作上又多了一種選擇。由於財政的背書,使得消費券的意義不僅停留在選擇上,而是既能拓寬應用的範圍,又能夠向消費者宣示信心與魄力。

自疫情以來,消費券發放日益成為地方拉動消費的新利器,僅2020年上半年就有170餘座城市累計發行近200億元消費券,此後這類發行漸趨常態。今年國慶前夕,僅上海、河南、四川三地公開宣布要發行的消費券,總金額已超10億元。

而且消費券當前的發行單位,已經涵蓋省市區縣各級政府,靈活度較高。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刺激需要,一般省級政府單次發行規模在1億-5億元,地市級單次多為數千萬元,區縣級單次多為數百萬元。

從應用場景來看,疫情伊始發放的消費券就已經奠定了品類豐富的基礎,涵蓋了餐飲、零售、文旅、汽車、家電、體育、信息等主要的消費領域,但早期餐飲、零售的占比遠高於其他場景。近些年通過以舊換新、綠色節能、科技疊代等主題驅動,汽車、家電、文旅(含住宿)等品類的消費券也日益豐富,提供的優惠也頗為可觀,不乏減少三五成開支的案例。還有的城市會將家電、家裝消費券與新房購買、舊房改造相結合,鼓勵相互促進。更有甚者,將購房契稅的一定比例摺合為消費券,返還給購房者,如貴陽今年7月設定的補貼比例就達到50%。

近年來,發行消費券的地方層級和使用場景日益豐富。

從拉動效果來看,近年來消費券的乘數效應釋放充分。消費券的乘數效應指的是發放一定金額的消費券所能夠刺激消費的倍數。有研究顯示,消費券投放後一般可直接放大2-3倍的消費額。但歐美、日本等國家也曾出現過低於2倍甚至1倍的失敗案例。相比之下,我國近年來的消費券乘數效應較高,多者甚至遠超3倍,中國銀聯統計的以舊換新題材券種拉動了5倍以上的消費。而疫情或購物節期間,部分城市和領域的消費券乘數比例甚至能突破10倍。

從經濟職能來看,消費券為宏觀調控提供了新的切入方向。這不僅是因為消費券是調動居民消費的一項刺激工具,同時也方便地方政府尤其是財政部門,直接切入不同場景和收入群體,有利於各地結合地方特色、經濟條件、群眾需求去因地制宜地開發消費政策導向,優化本地消費結構。

從技術延伸來看,消費券的發放也是對宏觀經濟的補充和賦能。目前的消費券大多通過網絡平台發放,進行相關數據處理也更加方便。對消費券覆蓋領域、拉動效果、消費者習慣、群眾消費意願偏好等諸多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和研判,有利於提升消費領域宏觀調控的精度。

從已有格局來看,目前消費券的發放已經基本形成了「政府補貼+商家讓利+電商平台支持」的聯合驅動模式,既緩解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也有利於調動商家、平台和消費者多方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基於上述的信息數據,還有利於促進政府、企業和平台間彼此的合作精度與專業度,推動該模式運轉的良性循環。

日益豐富的消費券品類,也對打通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發放餐飲、住宿、旅遊、汽車等不同品類的消費券,既能達到定向幫扶特定行業的效果,也能吸引商家和企業推出更多個性化的讓利優惠,進而帶動上下游復甦,促進企業擴大生產和投資,助力於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無可置疑的是,當下發行的消費券,真的「勸」出了不少消費增量,而且操作得當,在協調市場經濟不同主體切入完整消費鏈條的情況下,還能釋放出規模效應,提量又提質。

二、消費券所暴露出的問題,也折射出遠超消費券自身的社會經濟摩擦

經過四年左右的實踐,消費券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消費者會去吐槽本地消費券是個套人「圈」。

最直觀的就是部分消費券的設計存在欠缺,與居民日常消費脫節。諸如「滿減」消費券設計的起始消費金額過高,與場景和消費習慣存在脫節,譬如有些餐飲券動輒三五百才能使用;消費場景過於狹窄,僅能運用於少數甚至單一的平台或商家,不只是造成消費券使用不暢,乃至出現尋租可能;消費券有效期過短,本意設計為快銷拉動,卻因為即將到期打擊了領券消費者的積極性,反而適得其反。

發放和使用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到了消費券的普惠性。目前國內消費券的發放,總體處於各級財政自行安排的狀態,在有利於地方發揮靈活性的同時,也帶來了各自為戰的弊端。部分消費券過於限制屬地化使用,阻礙了使用的流通性。

此外,消費券多在線上發放,有些地方的線上宣傳投入力度還不足,不僅對老年消費群體不甚友好,甚至上班族的關注也相對較低。當前消費券普遍缺乏針對低收入群體的專項品種,而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場景又會相對局限,最終導致該群體更難享受到消費券紅利。

從發行區域來看,目前消費券發放的熱點地區主要仍為中東部地區,欠發達地區受限於經濟和財政條件,在發行規模和品類上遠遠落後,客觀上也加劇了消費服務的不均衡。

而上述問題又造成了一個邏輯悖論:越需要幫扶的人群和區域,反而用以幫扶的消費券越少。對於這樣的問題,可能需要頂層設計與上級財政的介入來扶持。

從統計口徑來看,消費券的乘數效應也存在一些缺陷。有些統計將本地消費的規模係數歸因於消費券撬動,忽視了對特定時間、消費偏好、人員流動等因素的總結,不僅對於當前消費券效果總結出現偏差,也會對未來政策施行造成影響。

而且有跡象顯示,部分地區的消費券出現了邊際效用遞減的趨勢,包括東部沿海省份也有消費券核銷率出現下降的報道。除了使用門檻、優惠力度、場景狹窄等問題帶來的「審美疲勞」以外,也存在因宣傳不到位導致的知曉率低的情況。部分地方開始採用「滾動發放」的形式,將有效期內未能核銷的消費券實行再發放,從而提高使用效率。

最大的問題在於,消費券固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提振消費,卻非治本之策。目前國內大多數消費券的發放呈現出金額小、時間短、節奏零散的特點。受制於地方政府財力,很多地方也無法做到高頻發行,這進一步削弱了刺激消費的效果。如果遇到實體經濟下行、家庭收入不足、有效需求無法被充分調動的情況,消費券的提振能力也會相對有限。

各細分類別消費增速對比。在有消費券發放的情況下,近年來各類消費的增速整體仍有所下滑。其中如汽車、家電、日用品的年均增速均在5%上下,甚至個別年份出現負增長。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圖表來源:作者自製

所以也就出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那就是在消費券乘數效應的加持下,近年來與消費大盤相關的指標,無論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還是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雖然不乏短期的提振,但從整體趨勢上都仍處於調整狀態。

說到底,消費券也只是市場的「調味劑」。沒人會指望拿調料做正餐,這也是消費券不可承受之重。

2010年以來社會零售總額增速與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即使有消費券加持,但在疫情後依然出現了下降態勢。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圖表來源:作者自製

三、多開出路、避免套路,消費券的改進離不開大市場的改革

就在9月末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提升消費結構、培育新型消費業態,還要抓好重要物資的保供穩價。消費券作為已被現實所證明的提振利器和惠民工具,必然還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筆者認為,在消費券的優化提升中,首先要加強對消費券的頂層設計以及適度的統一調控。既要強化對不同區位、人群、消費場景和技術服務的協調設計,也要加大中央財政在消費券上的投入力度。雖然中央財政正在承擔大額赤字和轉移支付,但是消費市場所產生的流轉稅收益分成,以中央占據大頭。因此,在採用消費券刺激市場時,中央財政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近年全國寬口徑債務率(政府與城投合計債務與可支配財力的比值)分布情況(單位:%)。當前地方財政壓力較大,且流通稅收益大頭在中央,頂層設計在消費券完善中不應缺席。數據來源:各省份統計局,圖表來源:作者自製

當前,相關工作也正有序推進,例如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明確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其中,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方面,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地方自主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僅此一項,消費券的應用場景便是不可限量。

在真金白銀投入的同時,頂層設計也可以發揮其站位優勢。結合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對相關資源統籌協調,做大消費概念與場景,協調不同區域與消費主題,並向欠發達地區、弱勢群體、小微企業消費場景傾斜,增強消費券的普適性與普惠性。

在技術領域,消費券對於推動數字化消費也有巨大作用。結合前期已有案例,整合產學研力量,探索建設發放與監測平台,完善全流程管理。如根據區域、場景和潛在用戶的大數據評估,構建「用戶畫像」;根據發放時間和不同場景金額分配的精準定位,進行「投放導航」;對於消費券交易行為的在線監督,開發自動化問答和投訴平台,實時監測和處理使用中存在的虛假交易、違規套現問題,能接受意見建議並加以反饋;基於前期核銷情況而對後續發放的智能調整,確保全過程的透明、公正、高效。

在投放方式上,基於技術識別,也可以開發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提高投放精度。一方面在線上平台推廣宣傳和操作教程,另一方面與商品流通性、社會認可度較高的實體店合作,進行對特定消費者的定向投放,從而實現一手面向消費者,一手握住提供商,將消費券更精確地送到有需要的人手裡。

從國家戰略角度來看,消費券作為一項工具,在不斷提高自身通用性的基礎上能夠穿梭服務於諸如以舊換新、綠色消費、新興技術、國貨崛起等重要布局,提高消費質量與市場升級;還可以將其與央行大力推行的數字人民幣相搭配,打通彼此間的資金使用和場景生態。

此外,還可以通過頂層設計打破地方壁壘、提高流通屬性、強化配套的法律政策保障,以消費券來助力統一大市場的建設。

也正是在這些消費場景和技術支持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針對不同的使用方向和需求,開發有針對性的、多樣化的消費券種。不僅要作為單純的購物券去發揮轉移支付職能,進行短期刺激,也要圍繞文旅、教育、醫療、通信等消費周期較長的方向,挖掘消費題材,增強長尾效應,開發一批具有長效拉動能力的消費券產品,豐富現有工具箱。

此外,在梳理管理體系和協調跨地區資源的條件下,也可以利用宣傳工具,在特定年節舉辦跨區域消費活動,做好線上線下多角度、大範圍宣傳,從而更好地落實消費券的集中投放,發揮刺激消費的規模效應。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消費券還有大量的改造提升空間。必須清醒地看到,消費市場上還有許多事情,是超出消費券作用範疇的。不少是「圈」不是「券」的現象,本質上也不是消費券的責任。

當前,消費券所要面對的大背景是國內有效需求和居民消費意願的不足,要能夠從根本上把居民消費的意願和潛力帶動起來,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可持續購買力,不取決於消費券發了多少,而在於消費者的錢包鼓不鼓。正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所指出的,擴大居民消費的關鍵是要做好「兩提」,即提高企業支付的勞動者報酬占比和提高居民部門中財產收入占比。

不管是從具體操作層面的保就業、促增收、降低直接稅、落實勞動法,還是在宏觀層面的完善三次分配機制、提升社會保障、建設統一大市場、擴大消費市場,我們能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最後,分享一組鏡像般的數據。

現在不管是居民消費率,還是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我國較已開發國家水平仍有約20%的差距。反之,我國的居民儲蓄率則高於已開發國家約20%。

這正負兩個20%,既說明我們消費市場所存在的潛力,也無聲地透露出我們居民對於消費存在保留乃至焦慮。這兩個20%所揭示的,正是我們經濟發展存在的一個問題:在釋放出驚人生產力的同時,購買力的轉化是遲到的,而這恰恰也是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遲到。

發展,不僅是數據增長,也是體驗提升。不僅是共創,也是共享。

這,恰恰就是下一階段改革的重點之一。

消費券只是一把鑰匙,它能決定推門一瞬,但什麼樣的門、什麼樣的屋、什麼樣的路,依然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改革來回答。消費市場乘數效應的真正源泉,不是消費券的「勸」,而是全社會「芝麻開花節節高」所形成良性循環的「圈」。也正是這樣的良性循環,才能讓消費券面向更廣闊的場景、撬動起更多的社會資源、帶動起更大的消費市場。

到那時我們就會發現,消費,本無需「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3ef3142cc28281e64e39026db4d57b7.html














中日最新對話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