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一個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我想首要條件是——他得真正享受過童年的快樂。
作者:番茄媽
來源:女兒派
上周,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在家寫作業——作文《我的童年》。
我看著她坐在書桌前抓耳撓腮、冥思苦想,半個小時就憋出了一句話:
「我的童年生活,十分的豐富多彩......」
我不由得感到頭疼:「長這麼大,你就沒什麼感到快樂、印象深刻的事嗎?」
女兒也表示很委屈:
我天天不是被你帶著去跳舞、彈古箏,就是在家裡學習,最快樂的就是看動畫片了...
對了,媽媽你的童年是什麼樣呀,給我講講唄?
我天天不是被你帶著去跳舞、彈古箏,就是在家裡學習,最快樂的就是看動畫片了...
對了,媽媽你的童年是什麼樣呀,給我講講唄?
我不由得一愣,陷入了沉思... ...
說起我們那個時候的童年,雖然沒有手機、電子產品,也沒有Wi-Fi、網絡遊戲,但每天都過得那麼逍遙自在。
下課時,我們三五成群、嬉戲遊玩,玩彈珠、跳房子、繩圈在十個手指間不停地翻飛著;
簡陋的娛樂設施下,孩子們踮起腳尖期待著,一張張天真的笑臉格外燦爛;
女孩子們雖然穿著花花綠綠的小裙子,但「野」起來,一點也不比男生差;
她們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一不小心摔傷了,頂多就掉幾顆金豆子,塗上紅藥水休息一會,又滿血復活,加入瘋玩的隊伍。
孩子們奔跑在雨後的泥土上、青青的草地上,總是玩成泥猴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那時候,自行車還是稀罕玩意兒,騎上一輛二八自行車,我就是這條街上最靚的仔。
最奢侈的,就是和小夥伴們相約一起去遊樂場。
幾個人擠在小小的飛船上,雖然臉上寫滿了緊張,但心裡卻開出一朵朵明媚的花朵。
那個時候啊,總是特別容易滿足,喊上幾個要好的朋友,便可以充實、快樂的過一整天。
那時候的童年,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的顏色,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的精彩: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漫山遍野的桃花一簇一簇的盛開;
孩子時而在大自然的芬芳里盡情地奔跑,時而坐著小船,輕輕推開春天的大門。
那個時候,孩子們的眼睛是明亮的,笑容是真心的,快樂是自然的;
肩並肩在湖邊拍個照,年少時的友誼,總是格外珍貴,可以相伴很久很久;
夏天則是每個孩子最期盼,也最喜歡的季節。
不上課的日子,我們就撒丫子往野外跑,池塘邊的榕樹,聲聲的蟬鳴,甜滋滋的橘子汽水,勾起了全部的回憶。
海水清澈,魚蝦豐滿,我們拿著漁網輕輕一撈,仿佛兜住了整個夏天。
周末相約去海邊,曬得黝黑的皮膚,也擋不住我們對自由和快樂的嚮往;
最難忘的是放學路上1角錢一支的冰棍,清清涼涼,每一口都夾雜著回憶和甘甜。
那時候,沒有冰可樂,也沒有冰淇淋,每家每戶都會親手炮製獨家酸梅湯,一口下去,口齒生津,桂花味悠長;
而到了秋天,又是另一種好顏色,別是一番風味在心頭。
秋高氣爽,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正是出遊好時候。
孩子們坐上期待已久的大巴,一路歡聲笑語,快活得好似出籠的小鳥;
在明媚的陽光下,大家盡情的奔跑、做遊戲,美妙的歌聲傳到很遠很遠。
小男孩第一次來到天安門,抑制不住心中翻湧的自豪,那是他出生以來最驕傲的時刻;
關於冬天,最深刻的味道就是一串紅燦燦的糖葫蘆了吧。
那種細膩的甜夾雜著清爽的酸,就如輕快的音符,在舌尖上跳躍。
即使凍得臉蛋通紅,也不忘套上棉襖,去外面撒歡兒;
那個時候,孩子們仿佛永遠充滿活力,生活總是特別充實、有趣。
放學之後,在茂密的樹蔭下,與小夥伴一起打打鬧鬧地寫作業,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還有最美的日落,真羨慕這種小時候的純真。
每次路過花花綠綠的路邊攤,總是忍不住駐足,把兜里的零花錢數了又數;
戴上爸爸的軍帽,把自己打扮成大人模樣,順便在心中埋下小小的夢想。
那時候,總有大把可消磨的時光,我們對閱讀總是格外有興趣。
琳琅滿目的小書攤前,一坐就是一個下午。
那個時候,大人們也沒有加不完的班、開不完的會,他們總是格外有耐心,陪伴著孩子度過漫長又溫柔的歲月。
清晨,和媽媽約會去跑步,迎著朝霞,踏著晨露,和路邊的鳥兒說早安。
下午,再牽著媽媽的手去趕集,看什麼都新奇,什麼都想買點帶回去。
一條橫粱則承載起了所有關於爸爸的回憶,靈巧的車輪就像一對翅膀,帶我到所有我夢想去的地方。
那時候,快樂總是簡單而純粹,孩子們的臉上,總是掛著無憂無慮的笑容。
就像李叔同在《憶兒時》里寫的那樣: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
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閒情托。」
可是一晃40年過去了,現在的孩子們又是什麼樣呢?
他們奔波於各個興趣班,連周末也被占得滿滿當當;
他們的童年,沒有新鮮的泥土芬芳,而是被各種看起來高大上的英語、編程、圍棋課充斥著...
明明花一般的年紀,卻早早戴上了厚厚的眼鏡;
運動會上,運動健兒在跑道上衝刺,許多看台上的學生卻在下面「埋頭衝刺」;
除去在校學習的時間,孩子們90%的閒暇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
他們要麼困在狹小的房間裡,日復一日的忙於學業,甚至壓彎了脊樑......
要麼捧著手機、平板玩遊戲、刷短視頻,有些孩子甚至一玩就是一整天;
不少孩子的大腦因此受到腐蝕、變得麻木不堪,生活也變得單調、封閉。
甚至還衍生了各種網癮少年,為了遊戲和父母吵架、自殘、離家出走...
物質生活和科技在進步,可孩子們的世界卻越來越窄... ...
現在的孩子們失去了童年應有的活力和快樂,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奕奕,像花朵一樣在慢慢凋零... ...
看過這樣一組數據:
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近視率為52.7%,其中6歲兒童為14.3%,小學生近視比例為35.6%,初中生71.1%,高中生則直線上升至80.5%;
同時,中小學生肥胖率已超過10%,整體比例正逐年上升。
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近視率為52.7%,其中6歲兒童為14.3%,小學生近視比例為35.6%,初中生71.1%,高中生則直線上升至80.5%;
同時,中小學生肥胖率已超過10%,整體比例正逐年上升。
北京大學公共健康中心根據中國兒童日常習慣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有5000萬兒童被列入超重或肥胖。
各大新聞中,青少年高血壓、高血脂、脊椎病、糖尿病、心機梗塞等一系列身體問題更是頻頻被提及。
多少孩子,因為健康問題,讓本來如朝霞般絢爛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更嚴重的危險也在悄悄降臨。
隨著孩子們厭學、沉迷網絡、自閉、情緒不穩定等信號的出現,中國孩子的心理問題更是亟待關注。
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24.6%,其中重度抑鬱為7.4%。
也就是說,大約每4個孩子裡,就有1個被檢出有抑鬱傾向。
不得不說,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盈,我們的孩子們的從身體到心理,都越發的脆弱。
想起之前特別流行的一個詞「草莓族」,形容當代青少年在溫室里長大,外表光鮮亮麗、鮮紅可愛,卻禁不起擠壓、弱不禁風,稍有挫折就不堪一擊。
一根輕飄飄的稻草,就能把孩子打倒在地;
一場稍微滂沱的風雨,就能把孩子徹底擊潰。
一位心理諮詢師在接待了幾百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後,發出感慨:
「現在的孩子內心太空洞了,宛如一台台冰冷運行的機器;
我多想讓他們知道,會愛、會痛、會失望、會玩、會失敗、會創造,才是一個人與機器最大的不同!」
「現在的孩子內心太空洞了,宛如一台台冰冷運行的機器;
我多想讓他們知道,會愛、會痛、會失望、會玩、會失敗、會創造,才是一個人與機器最大的不同!」
是啊,造成孩子們身心脆弱的背後原因很複雜,可是究其根本,就是因為缺少真正的、充實又快樂的童年。
孩子的世界,不應該是蒼白枯燥、單調乏味的,應該是天真無邪、鮮活靈動的。
想要培養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童年還給孩子。
想到這裡,我當下就做了一個決定。
我決定把女兒課餘的興趣班全部停掉,我想趁著還不晚,讓女兒好好體驗一下童年的快樂。
那個周末,我們全家人一起驅車去了郊區遊玩,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空氣清澈而美麗。
我們找了一大塊綠色的空地野餐,我看著女兒和她爸爸在不遠處放起了風箏,肆意地在草地上奔跑著,臉上露出了久違地、發自肺腑的快樂。
那天回去的路上,我和女兒約定,平日裡她在學校好好學習、認真寫作業,以後每個周末我都帶她去一個新的目的地遊玩,比如去爬山,去釣魚,去濕地公園划船... ...
女兒也欣然接受。
就像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說的那樣:
如果兒童時代沒有無拘無束地玩耍過,孩子長大後可能不會快樂,也難以適應新環境。
我想,我們的孩子應該從課本、手機、IPAD中、從鋼筋水泥的牢籠中走出來,走到陽光、森林、鮮花、小鳥、溪水中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盡情玩耍。
別帶著孩子匆匆趕路了,放下繁忙的工作,用耐心的陪伴守護孩子的童真,陪她雨後觀察蝸牛、飯後打打羽毛球、一起去市場買菜......
別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回憶起童年時光時,除了網課、作業、興趣班和無盡的壓抑之外一無所有。
點個【在看】,願每個孩子的童年都充滿真實的快樂和溫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