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清代影視劇中,都能夠經常聽到一句這樣的台詞:「你好好讀書,爭取以後能夠獲得功名,乃至於得聖上恩寵,得以賞賜花翎,那時節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或者是:「朕命爾等為官,是讓爾等為生民盡力,若有貪污受賄,橫行不法,屆時摘了頭上頂戴,取下花翎,必追悔無及……」
想必大家都經常有聽到類似的台詞,並且也對於「花翎」這個象徵著官員權威與榮耀的物品,內心之中會有很多好奇,這個東西到底是啥玩意呢?其實中國古代通過服飾之類的物品,來區分官員的級別,是非常悠久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上古黃帝時期。
相傳黃帝創造了衣服,並且自己的官員在衣服上都有著雲的紋路,所以黃帝的軍隊又叫做「雲師」,到商朝的時候官員衣服都是刻有飛禽,後來這個思路一直被延續下來。在明朝的時候又加以發揚光大,文官的衣服上繡有飛禽,武官的衣服上刻有走獸,。
隨著官員級別的不同,飛禽走獸的形象也各有不同,甚至還因此而誕生了一個成語「衣冠禽獸」,這個成語最早是褒義詞,後來才在廣泛的社會使用成轉化成為貶義詞。等到清朝入關以後,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極為推崇朱元璋所創立的明朝制度,甚至稱其「遠邁唐宋」,認為明朝比唐宋還要厲害,所以大部分的制度都是全盤繼承明朝,並沒有做太多的改變。
所以我們今天在研究明朝與清朝歷史的時候,基本上可以將其視為同一個歷史時期來看待,不過在官員的服飾方面,在繼承文官的官服上繡飛禽,武官的官服上繡走獸的同時,也結合滿清游牧民族的特色做了一些改動,將原本官員們的烏紗帽給改成了禮帽。
並且那一些達到一定級別以上的官員,還具有佩戴花翎的特權,所謂花翎就是在這個禮帽的頂珠之下,特別設置有一個翎管,可以在其中安插花翎。六品以下的侍衛以及低級軍官有資格佩戴藍翎,而五品以上且是滿族上三旗出身在、前鋒營和護軍營幹到統領、參領級別的人物則有資格佩戴單眼花翎,那一些很高的官員則可以佩戴雙眼花翎。
至於最為貴重的三眼花翎,則只有親王、貝勒等親近並且富有才華能力的皇族,以及創下了特殊功勳的大臣才有資格獲得,整個清朝200多年間僅僅有7人獲得,連備受乾隆寵信的和珅也沒有得到,漢人中僅僅有李鴻章與徐桐兩人獲得,而徐桐此人還是很早以前就投靠了滿族的漢軍正藍旗人,可見李鴻章的這個三眼花翎有多貴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36e22ef593de9d7d6e71643c8e2a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