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占鵲巢是怎麼來的?農村常見的斑鳩,為何說吃它的肉危害很大?

2023-12-20     微兔分享呀

原標題:鳩占鵲巢是怎麼來的?農村常見的斑鳩,為何說吃它的肉危害很大?

一提到斑鳩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鳩占鵲巢」,都會覺得斑鳩這種鳥很是卑劣,竟然奪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但是斑鳩真的如此麼?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越來越好,野生斑鳩也逐漸多了起來,但是傳聞說斑鳩這種鳥不能吃,這又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斑鳩吧

背鍋的斑鳩

斑鳩是中國大家比較熟悉的常見鳥類之一。提起它,很多人還會想起成語「鳩占鵲巢」,不由得就覺得這種鳥有點占便宜的意思。其實,對於斑鳩來說,這是一種誤解。

斑鳩雖然給人一種不會築巢的印象,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它們也會自己搭建簡易的鳥巢。之所以會有「不會築巢」的誤解,一個原因是斑鳩築的巢位置比較隱蔽,一般在十幾米高的大樹上,地面很難看到。

有些斑鳩還會選擇帶刺的樹木來保護巢穴安全,這導致巢穴更不易被發現。另一個原因是斑鳩的巢比較簡陋,就是幾根樹枝拼在一起,不太有巢的樣子,裡面沒有鳥蛋的話很難辨認。

而且確實有些斑鳩會占用喜鵲舊巢。喜鵲巢造得很精緻,斑鳩有時會便利利用這些廢棄巢穴。甚至有的會直接在喜鵲巢里生蛋,讓喜鵲幫忙孵化,這更容易讓人產生錯覺。

最後一個原因可能是杜鵑這種鳥。杜鵑長得很像斑鳩,但它們確實有占用其他鳥巢的習性,古人對兩者難以區分,以至於讓斑鳩被誤會了。杜鵑為了自己的後代,會把蛋產在其他鳥類的巢里,還會把原主的鳥蛋踢出巢外,可謂「不講武德」。

綜上所述,斑鳩也會築巢,只是巢的位置隱蔽,外型簡易,加上容易被杜鵑這類鳥所迷惑,讓它背上了「不會築巢」的名聲。作為野生動物,斑鳩也有自己生存的考量,我們不應該以成見看待它們。

進一步來看,斑鳩築巢的時間和地點也存在一定的規律性。根據野生動物學家的長期跟蹤觀察,斑鳩父母一般會在每年的春末夏初這個時節建造鳥巢,因為此時正值它們的寶寶即將誕生的時候。

至於為何巢穴搭建得十分簡陋,這其實也是斑鳩的生存策略。由於斑鳩一年築巢次數少,僅兩三次,每次使用時間也就一個月左右,因此它們會選擇更簡單實用的巢穴形態,只要能夠暫時棲息就可。

這與長期占據巢穴的其他鳥類相比,斑鳩可謂更「樸素」些。它們可沒有長期占地的想法,只要短暫哺育幼鳥就行。

我們還可以注意到,斑鳩每窩的產蛋量也較少,平均只有2-4枚,加上18天的孵化期和18天的雛鳥期,意味著一個斑鳩巢穴前後只需要使用1-2個月左右。所以簡單的巢穴結構對它們而言已經足夠,不必太講究裝修。

斑鳩不能吃,有其深刻的原因

斑鳩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鳥類,它們憨態可掬,給人一種親切溫馨的感覺。然而,即便斑鳩可愛,也不能將其作為食物。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斑鳩已被列為我國保護動物。斑鳩屬於國家保護的有益鳥類,被列入了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之中。私自捕獵斑鳩屬於違法行為,一旦被發現,捕獵者將面臨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的嚴重法律後果。為了一時口腹之慾而冒犯法律,可謂得不償失。

斑鳩在自然中有重要作用。斑鳩是一種雜食性鳥類,它們主要吃包含各種植物果實、種子,以及包括蝗蟲、蚜蟲在內的各種農田害蟲。斑鳩通過捕食這些害蟲,可以有效地控制它們的數量,避免害蟲過度繁殖對農作物造成危害。

如果人為大量捕殺斑鳩,將打破它們與本地生態系統之間脆弱的平衡,無法有效控制農田害蟲,反而可能導致更大範圍的農業生產損失。

斑鳩可能帶有對人體有害的病原體。斑鳩的活動範圍十分廣泛,經常在垃圾堆及污水溝中覓食,極易接觸各種病毒、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它們的體內常攜帶禽流感病毒、沙門氏菌等對人類健康有重大危害的病原體。

如果食用感染了這些病原的斑鳩,很可能通過食物鏈傳播給人類,導致嚴重的傳染病。確保食品衛生安全是每個人的責任,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充分認識到這種食用野生動物的潛在健康風險。

最後,斑鳩的身上可能殘留農藥等有毒物質。由於斑鳩經常在農田周邊活動,它們食用的穀物和蟲子體內可能含有殘留的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能夠通過食物鏈積累,被斑鳩大量攝入體內,並進一步通過人類食用斑鳩而接觸到。長期接觸這些有毒物質,將嚴重危害食用者的身體健康。

布穀鳥,不講武德之輩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真正的「鳩占鵲巢」,布穀鳥是一種常見的候鳥,每年4-5月份它們會來到我國,發出「布穀布穀」的叫聲,這是它們吸引異性的交配符號。布穀鳥的繁殖期只有10-30天,繁殖結束後它們就不再叫喚,進入捕食期。

布穀鳥有一種獨特的育兒方式——它不築巢,而是把自己的蛋產在其他鳥類的巢里。為了成功寄生,布穀鳥選擇的宿主必須體型較小,且經常外出覓食。它喜歡選擇伯勞、紅尾鴝、灰喜鵲等作為宿主。

當宿主外出時,布穀鳥迅速飛到巢里,把宿主的蛋推出去,然後下自己的蛋。如果宿主的蛋已經孵化,布穀鳥剛出生的雛鳥會把其他未孵化的蛋也推出巢外。

布穀鳥的蛋能根據宿主的蛋調整顏色和大小,讓自己的蛋儘可能與宿主的相似。即使被宿主發現異樣,許多鳥類也會有「育兒本能」,繼續喂養這個與自己後代不同的雛鳥。

當宿主是烏鴉或喜鵲這類群居鳥時,布穀鳥就不會排擠其他雛鳥,因為它可以得到整個群體的喂養。為了回報養父母,小布穀鳥會在受到威脅時分泌一種惡臭液體來趕跑捕食者。

布穀鳥利用其他鳥類的巢作為養育場所,被稱為「巢寄生」。儘管手段頑皮,但這已是布穀鳥長期進化形成的生存策略。在大自然中,每個生物都在努力適應環境,才能在生存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為何布穀鳥選擇巢寄生而不自己築巢?原因在於它作為候鳥來到我國後,時間已經不夠建造巢穴。而它的祖先又演化出這種寄生育兒的習性,只能沿襲先輩的生存法門。要在短時間內確保後代成功孵化,利用其他鳥巢是最佳途徑。

布穀鳥寄生的手段很「賴皮」,但在自然界裡,許多動植物都有某種「賴皮」行為,這是它們適應環境的生存方式。比如捕魚時噴墨汁的烏賊,假扮成毒蜂的蝴蝶,開漂亮花吸引蟲傳粉的食肉植物,等等。每個物種都在漫長的進化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所以我們不應輕視布穀鳥的巢寄生行為,而要欣賞大自然的奧妙。在繁衍後代的問題上,布穀鳥既機智又努力,它值得我們的認可和尊重。

對比布穀鳥的行為,斑鳩可真是喊冤啊,這也讓我們認識到了一直犯的錯誤,我們需要真正的去了解一種生物的生活和習性,不要對它們產生誤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2ab2a6dd00d1804bef879ca0a1cd2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