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圓寂,為什麼沒有舍利子?

2023-02-06     壹讀

原標題:星雲大師圓寂,為什麼沒有舍利子?

好奇的壹讀君|敏敏 婷婷

星雲大師圓寂了。

2023年2月5日,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創辦人星雲大師圓寂,享年96歲。消息一出就上了熱搜,多家媒體先後發文悼念。其微博官方帳號@星雲大師 於次日早上10點10分發布了星雲大師的遺囑,在這篇名為《真誠的告白》的長文中,星雲大師回首自己的一生,闡述了自己的理念和期願。

其中,有一句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我沒有舍利子。

星雲大師為什麼沒有舍利子?為什麼在世界各地有如此多的信徒?

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

說到佛學文化,佛教聖物舍利是繞不開的話題,即使非佛教徒也聽說過它的大名。

在很多「不懂行」的人看來,舍利子就是高僧的遺體火化後所得到的圓圓的、會發光的寶石樣珠子,極其珍貴,只有一顆,且火燒不能化,金石不能碎。這種說法有對也有不對,在佛教文化中,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譯,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五色珠狀物即為舍利子,後來也泛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後焚剩之骨。

也就是說,舍利子確實是火燒出來的,但並非只有一顆,而是可能有十幾顆甚至幾百顆。

圖為故宮藏品:佛舍利盒|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對舍利子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首先就是燒制說。骨頭在600~1600℃的高溫下會發生一系列變化,而其中有一項就是變成舍利子狀物體。

有研究者以1~97歲不等的人的股骨樣本為研究材料,在200~1600℃範圍內對骨頭進行加熱,發現在600℃時,骨礦物開始再結晶,產生了一系列晶體形態,比如球形、六角形、玫瑰花形等,到1000℃時晶體開始融合,1600℃時骨礦物熔化。

而這樣的溫度,木頭燃燒就可以達到。

其次是結石說,即所謂的舍利子,其實就是人體內的結石經歷高溫後的產物。但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很難令人信服,人體有幾顆結石就會痛苦得不得了,像輸尿管結石的疼痛程度甚至可以達到10級,且可能出現劇烈的內臟絞痛,如果體內有幾百顆結石,不敢想像。

而且,並非高僧才有結石,也不是佛法造詣越高結石就越多……

還有說法認為舍利子就是高僧隨身佩戴的石頭、寶石等,只能說也不無道理。

圖為黃地粉彩勾蓮紋佛塔,可以用來放高僧的遺骨舍利或佛經|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但跳出科普的角度,會發現舍利子的概念本身就無謂有沒有科學的驗證,科學尚未解佛,又何必解舍利子。

而星雲大師無論有沒有舍利子,也不影響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星雲大師究竟是誰

星雲大師,俗名李國深,1927年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也就是如今的江蘇省揚州市。幼時父親經商遭逢戰亂後失蹤,他跟隨母親來到南京尋父,12歲在南京棲霞山寺出家,法名悟徹,號今覺,祖庭(出家的祖廟)是宜興大覺寺。

經歷了系統完整的佛門學習,1947年從焦山佛學院畢業後,他先後擔任白塔國民小學校長、《怒濤月刊》主編、南京華藏寺主持等。

1949年,星雲跟著僧侶救護隊來到台灣。1951年,擔任台灣第一本佛教刊物《人生月刊》主編,並由此開始他一生不輟的佛教文化傳播工作。1964年建設高雄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67年開創佛光山,如今已發展成為台灣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更是全球知名的佛教道場。

出家八十多年,星雲大師著作等身,作品總計超過三千萬字,翻譯成了英、德、法、日、韓等二十多種語言,流傳在世界各地。

除了著書立說,他更言傳身教,積極投身社會,弘揚人間佛教。他和自己的弟子、信眾在世界各地創建了300多所寺院,16所佛教學院,幾十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等文化機構,還有近百所大中小學和幼兒園。

佛光山開山時,星雲大師就確立了人間佛教弘法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所以終其一生,他都循著這樣的原則,積極促進兩岸佛教文化交流,推動世界佛教文化傳播,弘法人間,照拂眾生。

星雲大師手書|圖源:佛光山藏經樓社交媒體

而所謂「人間佛教」,也正是希望將佛教帶入生活,讓世間眾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與佛接近,與佛心接近,「佛說的、人要的、凈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間佛教」(星雲語)。所以遵循著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星雲大師以出世之心,為入世之事,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打動了許多人,有來自世界各地跟隨出家的弟子兩千餘人,全球信眾數百萬,傳法弟子百餘人。

年輕時的他在佛學院求學期間,偶然在辭典中看到陌生的「星雲團」一詞,「宇宙未形成之前,無數雲霧狀的星體結合,又大、又古老、又無際。」這樣浩渺寬廣的境界令他對這個詞印象深刻,所以抗戰勝利後要辦理身份證時,他自取法名為「星雲」,既有能如星星般在暗夜中為人帶來光明的期許,也有如雲般飄然不受拘束的意味。

無數人將星雲大師視為人生的明燈,而他的一生也的確飄逸如雲、燦若明星。

自此,人間再無星雲,但星雲長在人間。

向上滑動閱覽

附1 星雲大師的20條箴言

1

在這個人間,你能有也好,無也好,生也好,死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哪裡都好,如是觀之,那麼你就擁有這美妙的世界,擁有空的世界、空的人生。

2

我們時時刻刻沒有得失的心,沒有有無的念頭,沒有掛礙,沒有生滅,沒有生死的掛礙,那就是涅槃。

3

破壞別人的擁有,實在是最沒有般若智慧的。

4

人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看得開,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能隨緣自在。

5

用寬闊胸懷包容一切。一個人的事業想要有多大,胸懷就要有多大。你能包容一個人,一個人就是你的;包容一個團體,團體就是你的;包容一個國家,國家就是你的;包容天地世界,天地世界都是你的。

6

能夠以退為進是不爭,以無為有是富足,以眾為我是擁有,以空為樂是法喜,一個人能夠不爭、富足、擁有、法喜,自然能擴大人生領域。

7

世間任何東西,有用而用錯了,才是無用;無用的東西,用對了,也是有用。

8

人生在世,鍾愛的不一定是永遠的,不愛的反而是自己的。

9

在得失之間要保持平靜的心,「得」不必過分喜悅,「失」也不要過分悲傷,得失之後還有未來。

10

世間應該沒有窮人;一定要說有窮人的話,就是那些無志、無能、無業、無心、無勤、無知、無節、無緣的人了!

11

人生不知足,永遠都是窮人,永遠不快樂;反之,知足的人,睡臥地上,猶如天堂。

12

每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會帶給我們平安,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了。

13

凡是世間上的事情,你對它太熱心了,就會對它生起執著來,太執著了,就會產生出過猶不及的後果。

14

人生是無常的,苦惱應當知道,幸福不到外面去求,把心安住於寂靜的涅槃之中,不受外境誘惑和轉移,那才是自主的生活,才是真理的世界!」

15

空並不是無,而是要我們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無對待,空去一切差別觀念,空去一切戲論,甚至連這個空都空去,然後才能享有一個大圓滿、大自在的世界。

16

凡感情的問題,以佛教而言,只要產生了執著,不論同性、異性,都是身心痛苦的來源。

17

跨進門檻的人,並不意味一生的成功;被摒在外的人,也不註定永世的失敗。

18

凡一切事情,謀而後定,應該要多做思考,思前顧後,所謂「謀定而後動」;但是,過多的猶豫,往往錯失良機,亦是敗事之有餘也,實在應該引以為鑑。

19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一定要像雲一樣,過得自由自在。不要被名韁利鎖自我束縛、自我設限、自我封閉,要如行雲流水般任逍遙。

20

人性中有一種「希望什麼都要知道」的好奇心理,但是看得多、聽得多、知道得多,不一定是好事。

向上滑動閱覽

附2 星雲大師遺囑:《真誠的告白》

各位朋友、各位徒眾:

先和各位道別,下面做一個真誠的告白,跟大家告假,謝謝。

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很有錢,事實上我以貧窮為職志。我童年家貧如洗,但我不感到我是貧苦的孩子,我心中覺得富有。到了老年,人家以為我很富有,擁有多少學校、文化、出版、基金會,但我卻覺得自己空無一物,因為那都是十方大眾的,不是我的。在世界上,我雖然建設了多少寺院,但我不想為自己建一房一舍,為自己添一桌一椅,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佛教僧伽物品都是十方共有,哪裡有個人的呢?但在我的內心可又覺得世界都是我的。

我一生,不曾使用辦公桌,也沒有自己的櫥櫃,雖然徒眾用心幫我設置,但我從來沒有用過。我一生,沒有上過幾次街,買過東西;一生沒有存款,我的所有一切都是大眾的、都是佛光山的,一切都歸於常住、社會,所有徒眾也應該學習」將此身心奉給佛教」,做一個隨緣的人生。

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聚眾有方,事實上我的內心非常孤寂,我沒有最喜歡的人,也沒有最厭惡的人。別人認為我有多少弟子、信徒,但我沒有把他們認為是我的,我只希望大家在佛教里各有所歸。

我沒有什麼個人物質上的分配,說哪一塊錢分給你們,哪一塊房舍土地分給你們,也沒有哪一個人拿什麼紀念品。你要,那麼多的書,隨便在哪裡都可以取得一本做為紀念;你不要,我有什麼良言好話也沒有用。我只有人間佛教供你們學習,只有道場供你們護持。

我對大家也沒有何好、何壞,在常住都有制度,升級都有一定的標準,但世間法上總難以平衡,升級的依據:事業、學業、道業、功業,這裡面大小、高低、有無,看的標準各有不同,都與福德因緣有關。所以大家升級與否,不是我個人所能左右,這是我對所有的徒眾深深抱歉,我不能為你們仗義直言,做到圓滿。不過,你們也應該學習受委屈,宗務委員會決議你們的功績升降,出家道行,自有佛法評量,不在世法上來論長道短。

今後,我所挂念的是徒眾的調職,佛光山它不是政府,但是單位多,又有調職制度,傳燈會竭盡所能安排適能適任,對於個人所長、想法縱有所差,大家都要忍耐。世間難以論平等,我們要把它創造成和平、美滿的人生,但也要看在哪個角度來論平等。未來如有不同意見,大家要依循《佛光山清規》,可以更改,但要經過大眾的同意。

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創業艱難,事實上我覺得非常簡易;因為集體創作,我只是眾中之一,做時全力以赴,結果自然隨緣。許多人以為我善於管理,事實上我只是懂得」無為而治」。感謝大家互助合作,除了戒律與法制之外,我們都沒有權力去管理別人。對於世間的一切,來了,並沒有覺得歡喜,去了,也沒有覺得可惜。總想,人生應該任性逍遙,隨緣自在,能夠與道相應、與法相契,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我一生,服膺於」給」的哲學,總是給人讚嘆、給人滿願;我立下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因為我深知結緣的重要,心裡只想到處結緣、到處散播佛法種子。我立志興辦各種教育,因為從小我沒有進過正規的學校讀書,明白教育才能提升自我,改變氣質。我也發心著書立說,因為從佛陀那裡一脈相承的法水流長,我不能不把心裡的泉源用來供應世間。

我這一生奉行」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人生觀,凡我出家弟子,都應本諸出離心,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生活要求簡樸,不要積聚。過去三衣一具、頭陀十八物、衣單兩斤半,這許多優良傳統,都合乎戒律,都應該深思熟記。佛光弟子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託,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不私收徒眾,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大家都能這樣做到,佛光山的法脈會更加光耀永遠。所謂」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社會,功德歸於信徒」,大家應該好好奉行。

須知」佛道遍滿虛空,真理充塞法界」,法界一切都是我的,但形相上的無常,一切都不是我的,不要對世俗有太多留戀。人間佛教雖然不舍世間,但是」猶如木人看花鳥」,不要太多留意、太多分別。時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在佛道上安身立命。

凡我徒眾,擁有佛法就好,金錢、物質,儘量與人結緣,因為那是人間共有的財富。對於財務經濟,點滴歸公,我們每個人一切都是常住供應,不需紛爭,不要占有,只要大家正信辦道,生活應該不足掛慮。也希望徒眾不要為世間這種衣食住行太多的分心掛礙,此實不足道也。

我希望常住凈財要用於十方,不要保留,這才是佛光山未來的平安之道。除了道糧需要以外,如果還有凈財,一律都布施文化、教育、慈善。佛光山取之十方、施之十方,我們要濟助急難,關心鰥寡孤獨,或隨緣做些施捨予貧困民眾。因為災難、貧苦是人間的不幸,急難救助,這是理所當然要給予一些助緣。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等土地以及所有的別分院道場,都不是國有的,也不是租借的,都是常住陸續以凈資購買。所有一切全為佛光山常住所有,沒有與人合股共業。沒有牽連,也沒有借貸,常住開山以來,從未向外借貸。

對於那許多別分院道場都要好好輔導、整修,給予信徒方便。如果實在不能維持,得到宗委會、信徒的同意,把它結束,凈財集中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私人不可分配。和佛教界、道友都不共金錢來往,要有來往就是布施,沒有償還,不可借貸,免除日後紛爭。

我這一生信仰佛陀,以佛陀為我的導師,為我的道路。未來,大家在佛道的修學上,佛陀、十大弟子都是我們的榜樣,佛教的宗門祖師都是我們的模範。在佛法的弘傳上,世界各地的道場,要儘量給予本土化,請當地徒眾住持;我對人間佛教的所有言教,都要能傳達到家家戶戶,為人所接受。

我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佛說的、人要的、凈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苦,要視為我們增上緣的力量;無常,不是定型的,可以改變我們未來的一切,促進人生的美好。空,不是沒有,空是建設有的,要空了才有,我一生一無所有,不是真空生妙有嗎?

我堅信人間佛教必然是未來人類世界的一道光明;說好話是真,做好事是善,存好心是美,讓三好運動的真善美要在社會裡生根。智就是般若,仁就是慈悲,勇就是菩提,要努力做到,讓戒定慧在我們的心裡成長,以實踐菩薩道做為我們人間的修行。

人間佛教的本源發自於佛陀,現在已經成為普遍的氣候,所以佛光山、佛光會的發展,必定會成為佛教界一個正派的團體。但世間的人事各有所執,自古以來,在印度就有上座部、大眾部,傳到中國有八大宗派,在教義上實踐理念各有不同,無可厚非,但如果在人我是非上較量,那完全不能契合佛心。

假如你們有心,為團結佛光僧信四眾,可以效法過去古德聖賢成立一個宗派;但所謂創宗立派,則是看後代行人的作為,如果後來的人對佛教有所貢獻,又眾望所歸,有個當代佛教的宗派來為佛教撐持,做擎天一柱,這也未嘗不可。

對人間佛教弘法事業方法有所不滿意的,所謂」我執已除,法執難改」,要另立門戶,我們也要有雅量接受這種佛光的分燈法脈,只要對宗門沒有傷害,不要給予排擠,還是要給予包容。

我們的理念不在於自我的成就,是在於佛法能夠傳承,不分男女老少。在」佛光大道」上,僧信四眾現在已有規模。佛光山的僧眾比丘、比丘尼要擔綱,佛光會的優婆塞、優婆夷也要出一些人才,有所發揮,彼此不容分散力量,凝聚共識,讓大家有團聚的向心力,使佛光會日日增上,俾使佛光普照、法水長流。對於佛光會會員在社會上合乎八正道精神意義的事業,都要鼓勵並且幫助他們發展。

佛光會永遠為佛光山教團所屬,僧信和諧,不爭彼此,不必對立,等於空有是一體兩面。佛光山已經推行民主的制度,今後佛光山和佛光會的領導人,都按照常住的循序,不要有所爭論,要以大眾意見為歸。

我倡導」平等」,深信男女、貧富都在平等之中,不可以有所歧視。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都能同圓種智,所以我從」人權的尊重」到」生權的提倡」,希望徹底落實」眾生平等」的精神。大家對山上的老樹、小花,要多多愛護,山下的村民、百姓,應該給予關懷;育幼院的兒童要多多鼓勵,精舍贍養的老人要時常慰問,對開山的諸長老要給予尊重。

我對兩岸視如一家,我對世界都如兄弟姐妹,我希望把美好的因緣留給人間,把佛法的情誼留給信者,把信心的種子留給自己,把無上的榮耀留給佛教大眾。但願普世大眾,都能信仰因緣果報,希望每位仁者,都能奉行慈悲喜舍,把一切的心意留在人間。

人間佛教的事業:如辦大學、電台、報紙、編輯出版、雲水書車、養老育幼等,凡有利於社會公共事業的都應該交由教團擔當,給予支持,不可間斷;滴水坊要把」滴水之恩」做得更加美好。對於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有緣分,要常去禮拜。

我對社會的文教、公益數數尊重,所以有一個公益信託教育基金,現在已有新台幣十餘億元,除了少數由信眾發心捐贈,全由過去的稿費和一筆字義賣所得。今後,山上的長老可以護持,也希望佛教人士或熱心公益者的遺產都可以參與進來,讓公益基金壯大,更能造福全民,成為社會的一股清流。

像真善美傳播貢獻獎、三好校園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星雲教育獎等,其他再有項目,只要經濟許可,將來都可以設立。我們對於社會總要增加養分,這是每一個佛教徒不可以推卻的責任。

在教育上,開支最浩繁的,就是常住辦的幾所大學、中學等;若有緣分,無條件的贈予有緣人管理,不可買賣;如果賣學校,對那些募款辦學的人怎麼交代?這對佛光山的名譽不好,會給人批評。對於協助佛光山文化教育發展的社團,如有興辦,應該量力補助,以使其有心人更加團結。如有良言建議,甚至批評,只要是善意的,也不要排拒,要以聞過則喜的雅量接受,我們總要接受大家的意見,他人才會更加擁護。

我時常看到園藝組的徒眾們在那裡除草修花,看到環保組的同道們在那裡做資源回收分類,看到工程組的修繕、都監院的服務、大寮里的典座,以及殿堂里的香燈、殿主等,那種投入,任勞任怨,實在是山上成功的動力,我只有感動、感激。沒有大家的發心,何能有今日的佛光山?今後,對於客堂的接待,對於信徒的招呼,對於義工的參與,要有種種教育訓練,以使我們的教團更增臻完美。

所以,集體創作的精神,要永遠的、無怨無悔的堅持下去,這是我一生的志願。因為誰都不能單獨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榮,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寧可以個人犧牲忍耐,不要讓常住和大眾受到損失。

我的鄉親前輩唐朝鑒真大師,經過多少磨難到達日本弘法傳播文化,在七十五高齡,自知歸鄉無望,他寫下遺偈:」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在人生的生命之流里,如同大江東去,終會有再回來的一日,人的生命一期圓滿,還會有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人類不能獨居於世間,生活需要士農工商的供應,生存需要地水火風的助緣;大自然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生命,大家要愛惜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要幫助地球上的一切眾生,因為他們都是曾經給我、助我的人,對我們都有恩惠。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因緣里,要彼此相依相助。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沒有帶來,死也沒有帶去」,回顧自己這一生,我不知道曾為人間帶來什麼?但我帶走了人間多少的歡喜、多少的善緣。我難以忘記多少信徒對我的喜舍、對我的護持、多少同門的祝福,我也難以忘記刻骨銘心的助緣。我這一生所受到的佛恩、友誼,真是無比浩蕩,我應該在人間活得很有價值。我願生生世世為佛陀奉獻,為大眾服務,以此上報四重恩。

現在,我雖然帶走了你們對我的尊重,帶走了你們給我的緣分,帶走了你們對我的關懷,帶走了你們與我的情誼,未來我會加倍補償你們。我一生所發表過的言論,如:」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又如傳法說偈:」佛光菩提種,遍灑五大洲,開花結果時,光照寰宇周」,希望大家都能謹記、實踐。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凡我信者,要實踐慈悲、喜舍、結緣、報恩、和諧、正派、服務、正常、誠信、忍耐、公平、正義、發心、行佛……這些都是佛法,能夠實踐,你就會有辦法。

我一生雖然遭逢大時代的種種考驗,但我感到人生非常幸福,我享受苦難、貧窮、奮鬥、空無;我體會」四大皆有」,我感覺人生」花開四季」,佛陀、信徒給我的太多了。雖然出家,註定要犧牲享受,但其實吾人也享受了犧牲的妙樂,我覺得在佛法里的禪悅法喜,就已享受不盡了。

對於人生的最後,我沒有舍利子,各種繁文縟節一概全免,只要寫上簡單幾個字,或是有心對我懷念者,可以唱誦」人間音緣」的佛曲。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間佛教,時時奉行人間佛教,我想,這就是對我最好的懷念,也是我所衷心期盼。

最後我所挂念的,除了信眾的幸福安樂,要重視世界各地辦的大學,這是我們的根本;山上的大眾,尤其叢林學院的師生,他們未來都是未來佛光山菩提種子,要他們健全、發心,人間佛教才能長久與天地同在,與大眾共存。

法幢不容傾倒,慧燈不可熄滅,期願大家未來都能在人間佛教的大道上繼續精進,大家相互勉勵,共同為教珍重。

我最後要說的是: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系舟;

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於佛光山開山寮

(本文於二O一三年完稿)

參考資料:

[1] Holden, J. L. , Phakey, P. P. , & Clement, J. G. . (1995).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s of heat-treated human bone.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74(1-2), 29-45.

[2]星雲大師所著《留一隻眼睛看自己》《人生是苦,苦就是福》《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等書

[3]知乎話題:為什麼高僧逝後會留下舍利子?舍利子出現的原理又是什麼?

頭圖來源:中新視頻截圖

點擊圖片閱讀|胡鑫宇事件,「消失的飯卡」

點擊圖片閱讀 |胡歌已婚生子,為什麼要「偷偷摸摸」?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1814e9ad84c4c8afbbb1059cceda3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