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威科技集團董事長任紅軍:賦能智慧城市向縱深發展,傳感器大有可為!

2022-09-27     科技觀

原標題:漢威科技集團董事長任紅軍:賦能智慧城市向縱深發展,傳感器大有可為!

炎熱夏天,只需一款VR設備,就能足不出戶逛遍各大商場;暴雨來襲之前,就能收到身邊某處可能被水淹沒的安全提示;高峰期出行,可實時查看道路交通擁堵情況,選擇合適的路線......十多年前,只有科幻電影里才會出現的高效、便利和有溫度的生活方式,如今正伴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完善,逐漸變成現實。

近年來,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作為城市的感知神經末梢,以傳感器為基礎的物聯感知設備是智慧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那麼,智慧城市將往何處去?傳感器如何賦能智慧城市建設?傳感器企業如何把握機會?

圍繞上述多個問題,感知芯視界近日採訪了漢威科技集團(下文簡稱「漢威」)董事長任紅軍,就當前智慧城市現狀與趨勢、機遇與挑戰以及企業戰略布局等重要話題進行了探討。

圖:漢威科技集團董事長任紅軍

作為深耕傳感器領域二十多年的行業翹楚,漢威1998年從傳感器起家,基於雄厚的技術沉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積累,成為了少數構建以傳感技術為核心,逐步打通傳感器、儀器儀表、物聯網等全產業鏈布局的創新企業。

2009年,經歷「十年磨一劍」的漫長技術積累,漢威在創業板上市,成為我國傳感器行業第一家上市企業。目前,漢威所形成的物聯網綜合解決方案已經在智慧城市、智慧水務、智慧環保等20多個行業和全球近百個國家廣泛應用。根據漢威2021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度集團實現營收23.16億元。

而在這亮眼成績的背後,與創始人任紅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工程師出身的任紅軍,不僅是氣體傳感器研發生產的開拓者之一,他還有諸多攀登行業高峰的豐富履歷:主持了1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項目的實施,開發的氣體傳感器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多項成果獲得了省市級科技進步獎等。

以下是專訪對話內容,希望能為後疫情時代的傳感器從業人士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

獨家專訪

賦能智慧城市向縱深發展,傳感器大有可為

Q:近年來,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請您談談智慧城市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智慧」在哪裡?

任紅軍:全國多地從智慧城市示範到現在的縱深發展已經持續很多年,但目前來看,智慧城市更多的還停留在僅僅有一塊「大屏」和平台,感知方面相對比較欠缺。我認為下一步智慧城市的發展,應該朝著更泛在、更動態的感知這些方向去縱深發展。

所謂的「智慧」,如果沒有信息和感知是談不上智慧的。感知將是若干年後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除此之外,未來感知的設備多了,對物聯網平台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如何打造一個能夠大數據量並發且穩定可靠運行的物聯網平台,也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環。

那麼,有了感知設備和物聯網平台以後,就可以動態且泛在地將感知數據提取出來,通過物聯網平台的管理和加工,以及AI、算法等一系列處理流程,最終實現對所有的城市事件進行閉環管理。城市兼具感知與思考的智慧化管理能力,將是未來真正需要的前進方向。

Q:您認為智慧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傳感器企業如何在趨勢中把握機遇?

任紅軍:現在智慧城市發展還處在初期,很多大城市還需要向縱深發展,中小型城市的智慧建設甚至還沒有開始,這將是非常廣闊的市場。未來真正的實現「智慧」,首先要有更多的傳感器來實現動態、泛在的感知。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閉環的應用,才能解決客戶實實在在的問題。

基於這種判斷,一方面,傳感器企業要圍繞著智慧城市的需求,做好自身傳感器的核心技術。用真正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智能傳感器去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傳感器企業要善於打通下游應用。只做傳感器很難走向市場,所以要麼和智慧城市應用單位保持良好的生態合作關係,要麼企業本身的一些子系統加入智慧城市的建設機會中來,可能這是傳感器企業應該做出的選擇。

Q:關於傳感器驅動智慧城市建設,請問您還有哪些想要表達的觀點?

任紅軍:我認為傳感器和智慧城市是相互驅動的過程。從傳感器驅動智慧城市的角度來說,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傳感器,如果有了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傳感器,那智慧城市便有機會和能力來做廣泛的傳感器部署,隨時隨地動態地感知城市運行狀況。

所以,為了驅動智慧城市不斷往縱深處發展,首先要有更多品類的傳感器來解決城市建設監測中的問題,另外傳感器性能還要更可靠,功耗要更低,成本要減少。我相信,隨著傳感器品類的不斷擴展和升級,智慧城市有望迎來全新的局面。

圖:傳感器生產線

全產業鏈布局,賦能智慧城市建設

Q:智慧城市是漢威聚焦的跑道之一,請您談談漢威有哪些重要布局?如何賦能智慧城市建設?

任紅軍:漢威做智慧城市相關的業務已有很多年。關於重點布局,一塊是在感知層面,我們有各種各樣核心的傳感器技術、器件以及儀表。另外,考慮到物聯網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漢威還打造了自主的物聯網平台,可以更好地管理我們的設備和數據。

除了這兩項核心技術,我們在市場應用方面也有20多年的實踐經驗。在智慧城市廣泛的細分應用範圍中,漢威主要聚焦在城市的基礎管理,比如排水、供水、熱力、燃氣、地下管線、井蓋窨井等方面的安全以及運維管理,此外還有智慧工業安全、智慧環保等優勢業務,形成了「以傳感器為核心,涵蓋智能儀器儀表、雲端技術、軟體」的完整物聯網產業鏈,以閉環的應用,真正解決城市管理中的問題,為智慧城市賦能。

Q:請您分享漢威在獲取智慧城市垂直領域市場認可的寶貴經驗?

任紅軍:在智慧城市領域要想獲得客戶的認可,一定要確保智慧化系統要真的管用。漢威一直踐行讓客戶滿意,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承諾。

所以,漢威在服務城市公用設施相關的智慧水務、智慧燃氣、智慧熱力、城市應急安全、工業安全、環保等項目時,始終做到真正的了解客戶,想客戶之所想,幫客戶之所需,通過我們基於傳感器為核心的物聯網系統,來解決客戶實實在在的問題。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才是讓客戶認可我們的關鍵。

圖:選擇性波峰焊生產線

堅持長線思維,傳感器是值得期待的長線跑道

Q:貴企業在不同的傳感器領域進行和深度布局,請您談談貴企業的布局思路?

任紅軍:傳感器的特點是多品種、小批量。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傳感器的品種有數萬種之多。而在這個智能化時代,僅僅靠幾個品種的傳感器根本無法解決客戶的需求,往往需要多傳感器的融合。那麼基於這樣的行業特點跟客戶需求,漢威一直希望用完整的傳感器解決方案,通過多傳感器的相互融合作用,來更好的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目前,漢威主要圍繞著環境類的傳感器展開布局。在氣體傳感器領域,無論是產量還是品種,漢威一直處於名列前茅的市場地位。除此以外,圍繞溫濕度、壓力、紅外、光電等傳感器,漢威也有很多的技術儲備和推向市場的優質產品,這些都是為了更好的用多傳感器品種融合來解決客戶問題。

我們近期的一些投資以及新設的項目,主要是圍繞著智能家居、可穿戴、醫療健康、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領域未來市場客戶的需求進行布局。綜合來說,漢威主要有兩個布局和投資原則,一方面是瞄準我們比較擅長且有渠道的市場,密切關注新的傳感器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是注重市場應用的發展趨勢,看技術發展的方向,圍繞未來進行布局,更看重所投企業是否擁有傳感器材料、工藝等核心技術。

圖:漢威雲

Q:作為本土傳感器行業中的領頭企業之一,請您談談未來新的業務增長點在哪裡?

任紅軍:前面介紹了漢威傳感器布局的思路,其實這和我們的市場密切相關。未來漢威的增長點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漢威很擅長且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工業安全類的氣體傳感器。當下工業安全成為剛需,氣體傳感器有著巨大的需求量,未來幾年還會有非常快速的成長。

第二在環境保護方面,隨著雙碳時代的來臨,將有更多的傳感器應用在各行各業做相關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提高能效,減少碳排放。

在上述既有的工業安全和環境保護這兩個優勢傳統市場,漢威均有著很多的業務增長機會。

未來,比如在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相信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新型傳感器的應用。還比如,在家用電器領域,智能化的趨勢下也會誕生大量傳感器需求,漢威也正在跟國內的頭部家電企業展開積極地合作,加上智慧城市以及泛在物聯網應用領域的各行各業,都會用到大量的傳感器。這些都是漢威未來非常好的業務增長點。

Q:請您分享漢威科技集團未來的發展戰略?

任紅軍:企業的發展不僅要跟著時代走,順應社會經濟發展中底層技術的發展規律,還要跟著客戶走,緊跟未來的市場行情。我認為,未來是全社會智慧化的時代,對傳感器和物聯網的需求將非常廣闊。

基於這一判斷,我們不僅要把傳感器做好、做精和做大,後端的傳感器應用以及數據發掘、賦能社會也是我們很重要的戰略方向。所以,漢威將堅持走以傳感器為核心的物聯網解決方案這條路,不斷擴展產業邊界,讓產業鏈、產業生態越做越強,越做越好。

Q:近年來,由您創立的漢威科技集團不斷發展壯大,請您分享創業至今獲得的寶貴經驗和心得?

任紅軍:雖然創業已有20多年,但是我並不認為漢威是一家很成功、做得很大的企業。因為面向未來傳感器更廣泛的需求,漢威才剛剛起步,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好的發展局面在等著我們去開拓。

談及創業心得,首先,我認為做傳感器很不容易,因為它是一個多技術品類融合且發展相對需要時間的一個行業,需要耐得住寂寞,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去根植核心技術,用心打磨自己的傳感器,確保性能好、管用,能夠解決客戶的問題。

其次要注重傳感器的應用。企業如果忽略了傳感器走向市場的通道,不在應用市場發力的話,傳感器將很難走向客戶、走向市場。所以,我的建議是要麼自己建一條合適的通道,要麼同業內的應用廠家保持戰略層面良好的合作關係,這兩種方式都可以讓傳感器順暢地走向終端用戶。

總而言之,從事傳感器事業要堅持長線思維,保持長期主義思想,不要指望通過傳感器一蹴而就掙快錢。跟著時代走,跟著技術發展的路徑走,深耕越久,收穫和成就才會越多,我相信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長線跑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160203e2a8732b24685e27db75d4a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