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給中國取了一個霸氣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人人耳熟能詳

2023-08-02     渺茫的風景

原標題:秦始皇給中國取了一個霸氣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人人耳熟能詳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李白

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古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稱呼也多次發生過變化。從中原、華夏,到九州、神州,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作為一種簡稱被廣泛使用。

但是人們現在除了稱呼「中國」外,一般還會用上「中華」,甚至「中華」還包含民族、文化、社會層次的感情,比中國更加深厚。那麼「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的呢?

這還要從公元前221年開始說起,秦王嬴政於這一年滅掉了齊國,實現了大一統。在中國領土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為了標榜自己的功績,秦始皇採用古代帝王中「皇」與「帝」二字,結合起來自稱「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勞高過三皇,德行超過五帝。

不僅如此,他還使用了許多新的詞語,比如用「朕」作為皇帝獨有的自稱,又比如用「中華」來作為中國的名字。而這正是我們自稱中華的由來,不過實際上「中華」二字早就出現了,在很久之前也並不是中國的意思。

中華最早出現於天文領域,在《天文經星》中記載:東藩四星,其北,中華東門也。說的乃是天上的一顆星星,那麼為什麼秦始皇特意將「中華」二字當做中國的別稱?這其中又有什麼典故不成?實際上這需要將「中華」一詞拆開,分別解釋「中」與「華」。

「中」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中,內也。從口丨,上下通。」意思是一定範圍內的中心位置,而古人認為中國所在的位置就是世界的中心,比如《禮儀》中記載的:「中離維剛」,因此秦始皇採用了「中」字。

「華」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榮也。凡華之屬皆從華。」意思是精美的東西,如今特指中國。因為在古代就有華夏一詞,夏指的是禮儀之大,華指的是章服之美,合起來就是禮儀之邦。《左傳》中的:「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也是將「華夏」連在一起使用。

秦始皇認為「華夏」一詞,雖然能夠表現出中國的高雅和禮儀,但是卻體現不出其尊貴。只有位於世界中心才是最尊貴的,於是他就將「中華」二字當做中國的名字,而這一霸氣的詞語一直流傳到現代,就連新中國的建立也採用了「中華」二字,不僅中國人直到,連外國人都耳熟能詳。

後來在這一基礎上,「中華」有衍生出了許多意思,比如特指中原地區,又或者特指漢族,孫中山先生的同門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其中的「中華」就是代指漢族人民。當然在當下,中華不僅僅只包括漢族,還包括了其他少數民族,所有的中國人組成一個大家庭,那就是中華民族。

秦始皇作為一個具有爭議的人,他在位期間確實做過許多暴行,但是這些無不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而做準備。除開這些,他修建馳道、修靈渠、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度量衡,都值得人們去尊重。而近代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更認為,如果沒有秦始皇,中國文化勢必會出現斷層,甚至可能復刻歐洲中世紀那樣各國林立的情況。

無論是給中國去了一個霸氣的名字,還是為後世開創一種制度,秦始皇都值得人們的銘記。倘若沒有秦始皇,也就沒有了秦長城,匈奴人很可能肆虐中原,沒有了秦始皇也就沒有了統一的帝國,中國又將陷入戰亂,沒有秦始皇,甚至中國現在都不一定能夠如此輝煌的成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0465d19c270a19b7e6917be0000bc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