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容易「玻璃心」?可能和「情緒彈性差」有關,家長別大意

2020-08-10     育兒小娜

原標題:孩子容易「玻璃心」?可能和「情緒彈性差」有關,家長別大意

有的時候孩子的心情就像是天氣一樣「善變」,可能前一秒孩子還在開開心心的,蹦蹦跳跳的,下一秒,可能就會一些「不如意」的小事,就突然變成一場「傾盆大雨」,一直哭鬧著,不管父母跟他們說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

本來還只是普通的鬧脾氣,家長安慰幾句後,孩子直接在地上滾來滾去,相信很多父母面對這種狀況的時候,真的是既無奈又惱火,孩子怎麼就這麼容易情緒崩潰呢?其實孩子出現

「玻璃心」

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

情緒彈性差

所導致的。

其實孩子的情緒都是由於外界對孩子產生的一些刺激,而導致於孩子的情緒會產生變化,而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就像彈簧一樣,是具有彈性的,而當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差的時候,就像是彈簧的彈性變差了一樣,孩子會出現不能夠很好的去適應情緒上的變化而亂發脾氣的情況。

孩子的情緒彈性差,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對於孩子們來說,父母是一個特別特殊的存在,他們會帶給孩子很多不一樣的東西,而這就導致於孩子會對父母非常的依賴,但是孩子畢竟是要長大的,他不能夠永遠的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他需要自己去跟別人進行交往,而觀察那些被父母溺愛或抗壓能力不強的孩子們,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時常受挫,甚至於有的時候會被孤立,而孩子又因為這樣子的情緒而陷入一種

情緒不好--有矛盾--情緒加倍暴躁--問題無法解決

的惡性循環當中。

可能跟父母有關。

第一,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的看法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相對於成年人來說,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不夠強,這就導致於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因為一些小事情而突然情緒崩潰。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也並不是一件壞事,至少說明孩子他們能夠感知到自己的情緒,並且敢勇敢的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他不會去克制自己的情緒,這也算是孩子所特有的「屬性」。只是相較於要處理孩子這種「屬性」的父母們來說,就要累的多了,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崩潰,並不是父母們安慰兩句就能夠解決的,甚至於孩子有的時候會因為父母的安慰而變本加厲。

就比如說那些喜歡寵著孩子,不願意孩子受傷的父母們,他們看待孩子的壞情緒的感覺,只是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不足,使勁去滿足孩子。而父母的這種做法和看法,都是在縱容孩子的壞情緒,卻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情緒,而這種情況的出現會導致於孩子會慢慢由亂發脾氣的階段轉化為把發脾氣變成自己的壞習慣。

第二,可能是因為父母的溺愛導致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沒有得到培養,所以當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要撒潑「嚎哭」來解決。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有能力同時也願意投資孩子,而投資的原則就是去滿足孩子想要的一切,讓孩子開心,而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在溺愛孩子,這些父母們他們對孩子的愛是過度的。

特別是有一些父母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是去教育他而是袒護他就造就了很多熊孩子的出現,所以說每一個「熊」孩子以後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而容易情緒崩潰的孩子,實際上他們的背後也有一個不斷縱容孩子用情緒來解決問題的父母。

想一下當一個孩子身處於一個只需要用哭和鬧,就能得到他所有想要一切的家裡面孩子,還會願意去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嗎?還會變成一個冷靜的孩子嗎?很明顯答案不會的,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彈性差,孩子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於父母的溺愛,父母的縱容,這就導致孩子這種情況愈演愈烈,而最終走向一個極端。

第三,因為孩子的心智還不夠成熟,就導致於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神奇的情智管理》裡面就曾經提出過一個理論: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大致可分為10個等級,在這些等級裡面可以發現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們他們都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他們不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其實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差」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客觀事實。

而這是很多父母們都不曾在意的事情,甚至於有一些父母他們會用這樣子的理由去給孩子開脫,但是卻不通過這樣子的方式去認認真真找出並解決孩子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增加跟孩子的交流。

提倡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原因,並不是要讓父母們不停的找孩子講話,而是在自己忙於工作或者是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時候,多想辦法去增加一些自己和孩子交流的時間。因為很明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身上所承擔的責任就非常的大了,再加上孩子是一個時刻需要父母的關注和關心的「小魔王」,要想減少孩子的情緒暴躁,就要多增加交流。

其次,建立一個情緒冷靜區。

當孩子遇到困難而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們所要做的不是縱容孩子的情緒,而是去建立一個情緒冷靜區,孩子因為一些事情而大發脾氣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所要做的不是立馬去安慰孩子,而是要先讓孩子的情緒降下來。

父母們可以選擇一個沒有什麼雜物的牆角,然後在那邊放一把小凳子,當孩子出現情緒無法控制或者是暴躁的時候,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帶領過去,讓他坐在那個小凳子上,好好的冷靜和反省自己,反省的時間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制定,比如說孩子5歲,那麼他坐在椅子上的時間就為5分鐘,以此類推。

在孩子坐在椅子上的期間,父母們千萬不要「看著」孩子,也不要在意孩子的任何舉動,只需要通過餘光去觀察孩子,但是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們在關注他,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無法降下來的原因,就是由於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持續關注,導致於孩子的情緒一直在不斷的受到反饋和刺激,其實這也是導致孩子出現憤怒情緒一直高漲無法降下來的原因。

最後,結合生活讓孩子多去思考,去慢慢意識到亂發脾氣是一個不好的行為。

這種教育可以是穿插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說,在一起觀看到跟這方面有關的電視或者視頻的時候,部門可以去詢問孩子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再把孩子的看法和他自身的行為,結合起來讓孩子去學會用一個別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所做的一些事情,這樣子的方式不僅是提高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是也會讓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那麼當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況的時候,孩子的表現自然就會更理智一些。

一、代入式演戲法

之前遇到過一個孩子,每當生氣的時候就會在地上撒潑打滾,其實就是在求關注,吸引家長的關心。當我們在知道孩子的需求之後,也要幫他合理的發泄情緒。

家長可以拿出家裡的一些小玩具,然後編造一個小劇本,來演出孩子產生情緒的整個畫面。

比如說,孩子想要出門買玩具,但是因為有事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不讓孩子出門,結果孩子就在地上打滾耍賴。

這時,父母就可以拿出一個小玩偶,扮演孩子產生情緒的過程:

小玩偶登場,自白:今天想出門買玩具~

這時,大玩偶(父母的角色)登場:不許去...!

接著,家長用小玩偶的口吻,將孩子內向深處的委屈、想法全都表達出來,玩偶的表現可以與孩子一樣,比如孩子在地上打滾,就讓小玩偶也在地上打滾。也可以讓玩偶表現成父母所期待的樣子。然後將後續的劇情演繹完整。

把家長對孩子的理解,尊重演進去,把家長的理念,價值觀,對待事情的處理方式演進去,讓孩子理解。

既可以幫助孩子站在第三者的視角稱看待整件事,也可以藉由玩偶來表示父母其實都很理解孩子的內心。

二、轉移情緒法

給孩子一個氣球,跟他說有多少氣就全部吹進氣球裡面,然後等孩子吹完,讓他親手將氣球放氣,過程中在一旁引導孩子:我剛才的氣放出來了一些,但是還很生氣我現在只剩這些氣了好啦,我不生氣了。

讓孩子把情緒從抽象的看不到的東西,到具象的,可以看到的東西,幫助孩子梳理情緒。

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一直都是親子教育里的重點,而父母要想讓自己家的孩子減少亂發脾氣的情況,主要做的就是多增加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或者是通過上面提到的

「小遊戲」

來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同時懂得去建立情緒冷靜區,再結合一些「言傳身教」,來慢慢的讓孩子意識到亂發脾氣這件事情是一件不好的行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rL2HMBd8y1i3sJtY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