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站好扶貧最後一班崗」

2019-12-31     勞動午報

「我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4000戶收入過萬元,全縣農村人均純收入達10700元。」說起河北赤城縣扶貧攻堅、貧困戶的情況,徐冰豪情滿懷。

找准關鍵點

讓村民脫貧致富

兩年前,徐冰的身份發生了一次轉變,從海淀區海淀鎮協助鎮長分管綜合治理辦公室的幹部變成了河北赤城縣專職分管扶貧工作的副縣長。他是2016年海淀區與赤城縣兩地簽署《攜手奔小康行動協議》後的第一批扶貧幹部。對他來說,駐村扶貧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份責任。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了把赤城縣的情況弄清楚,徐冰上任之初,第一件事就是逐戶走訪調查,深入了解貧困戶基本情況,之後建檔立卡,制定幫扶計劃。

通過調研,他了解到,針對茨營子鄉這一個鄉鎮來說,就有貧困村1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444戶,3024人。幫扶這樣的貧困鄉鎮,難度較大,需要下大力氣、真功夫。怎樣帶領他們脫貧致富?徐冰心情很沉重,覺得脫貧攻堅迫在眉睫。

在走訪慰問村裡的老弱病殘困難戶之時,徐冰眼看他們生活之艱難,一方面自己出錢購物盡力幫扶,另一方面對那些家裡沒有任何勞動力的貧困家庭,他將低保等政策落到實處,通過政策兜底,讓貧困戶的政策性收入達到貧困線以上。他深知這些資金和物資,只能解決眼前的困難,無法為貧困村長遠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因此,如何幫助村民高效快速脫貧,一直是徐冰考慮得最多的一件事。

按照徐冰的扶貧思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產業扶貧。在他眼裡,蓋房子、給錢並不能長久解決當地的貧困問題,精準扶貧的核心在於把輸血式扶貧與造血式扶貧相結合。因此,徐冰充分挖掘和利用外部資源,不斷豐富幫扶手段,積極尋找產業支撐,讓村民在自己家門口就能入股、打工、分紅,讓他們享受到政策紅利。經過多次走訪調查,徐冰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因地制宜,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把貧困村產業培育和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結合起來。

開發特色產業

打造產業扶貧新格局

在總面積5287平方公里的赤城縣境內,據不完全統計,大大小小的溝溝壑壑有3000多條。這些山溝初看一樣,但深入細看又各有千秋。結合本地實際,徐冰表示,採用「溝域經濟特色開發」模式,助力全縣脫貧攻堅關鍵節點再發力。

比如,赤城鎮浩門嶺村位於縣城西南8.5公里處,全村192戶424人,但舊村常住僅38戶68人,村莊空置率高達69%。為解決這一問題,該村利用優質的生態環境、區位優勢和大量閒置的宅基地資源,引進國奧(北京)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實施的冬奧銘悅鄉居小鎮項目。該項目採用「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村民和村集體享有項目資產所有權,企業進行投資和運營管理。項目運營過程中可解決當地村民就業70人至100人,村民還能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企業分紅。如今溝域經濟特色小鎮,在赤城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徐冰介紹,赤城縣先後與首農集團、國奧文投等公司合作,採取易地搬遷、聯村並建、整治提升和宅基地利用等方式,通過市場化手段,加快推進61個「空心村」治理,新雪國度假小鎮等多個特色小鎮正在抓緊建設。

徐冰表示,像這樣的脫貧攻堅戰也並非一帆風順。從打消村民的疑慮,到成功流轉幾百畝土地,再到產業項目落地……資金短缺是當務之急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

怎麼辦?徐冰到處引資跑項目,多方面想辦法,充分利用自身在北京的人脈關係,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東風,積極爭取北京市有關單位的幫扶支持。經不懈努力,他多次邀請北京海淀區工商聯領導來調研指導,成功促成了雙方的幫扶對接,並簽訂了對接幫扶協議書。很快,北京市海淀區工商聯幫扶資金32萬元到帳了。

爭取到了「第一桶金」,徐冰先是將其中的20萬元用於扶持茨營子鄉西溝村梨棗種植項目,用西溝村支部書記劉清江的話說,此項目徹底奠定了該村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0萬元支持茨豐農業科技合作社改善大棚冬季取暖設備,增加特色農產品產量,確保產品成活率;1.1萬元為羅車鋪村和東半溝村打機井一眼,徹底解決了兩村的飲水困難問題。看著村民們發自內心的微笑,聽著村民們高呼「黨的扶貧政策好、共產黨好」聲音,徐冰感覺責任更加重大。

駐村扶貧兩年來,徐冰將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扶貧工作中,他說,家人也為自己的扶貧成績感到驕傲。目前,赤城已形成雜糧雜豆、食用菌、林果、中藥材、特色養殖5個特色種養產業,以及「2環3帶18個示範基地50家龍頭企業」的產業扶貧新格局,實現戶有增收項目、村有致富產業、鄉有示範園區、縣有特色經濟。

此外,依託區位、資源、生態優勢,赤城縣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打造「京城北大門」「關外第一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海陀等旅遊品牌,平均每年吸引京津等地遊客上百萬人次。

扶貧路上留下足跡

只為站好最後一班崗

扶貧工作千絲萬縷,而且每一件都是重中之重,徐冰絲毫不能懈怠,經常要同時落實七八件工作任務。徐冰介紹,把創業戶放到產業鏈上、把留守戶放到公益崗上、把困難戶放到保障線上,這是赤城抓實產業就業扶貧的思路,也是他最勞心費神的關注點。努力終有回報,眼下赤城的扶貧工作成效顯著,圍繞首都「兩區」建設,赤城設置生態護林員、衛生保潔員、河湖巡查員「三員」崗位16859個,讓貧困群眾在生態保護中獲益,在獲益中實現生態保護;完善貧困人口就業「一台帳四清單」,建立縣鄉村「三級勞務輸出網絡」,打造「赤城司爐工」等勞務品牌,推動在京就業2.31萬人。

提起赤城縣的發展和變化,徐冰如數家珍。2018年,赤城縣的扶貧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全縣共有135個村、11359人精準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2.69%。今年以來,面對縣級財力弱、產業水平低、農村基礎設施差的縣情實際和點多、面廣、程度深的貧困狀況,赤城又精準施策,確保貧困村全部出列,將貧困發生率降到1%以下。特別是茨營子鄉,在徐冰的帶領下,完成整村脫貧退出4個村,分別是莊戶梁、瓦房溝、羅車鋪、西溝;完成精準脫貧96戶、107人,剩餘貧困戶32戶、43人,全鄉貧困發生率降至0.4%。

可以說,中國的脫貧攻堅工程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在這項波瀾壯闊的工程中,離不開無數人不懈的努力。對徐冰來說,兩年的時間能夠為赤城做出的貢獻是有限的,但是對他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徐冰掛職要結束時赤城基本實現脫貧了。徐冰表示,他會「站好扶貧最後一班崗」。

本報記者 石海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zCfXG8BMH2_cNUgN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