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畫師郎世寧在中國的傳奇一生

2019-08-04     美學與藝術

在許多清宮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這麼一位身穿朝服的西洋人,擔任過掌管皇家園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的職務,官正三品。他就是郎世寧

郎世寧(1688—1766),義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干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

一、康熙時代:

康熙不喜歡油畫,因為年代久了就會變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於是郎世寧與其他歐籍畫師學習使用膠質顏料在絹上作畫的艱難技巧。一筆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筆,也不容修改潤飾,筆觸偶有躊躇,或下筆太重,那幅畫就毀了。

郎世寧的作畫題材由皇帝指定。人像必須畫平板板的正面,不能畫陰影,人們以為像上的陰影「好似臉上的斑點瑕疵」。他與大家一起,在一所坐落於庭院與御花園之間的畫室內作畫,直到下午五時為止。這間屋子夏天炎熱,冬天嚴寒,畫師必須把一缸缸顏料放在小炭爐上烘著以免凝結,除繪畫外他們還得修習漢文與滿文。



《平安春信圖》 故宮博物院藏

二、雍正時代:

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開始大規模地擴建圓明園,這為郎世寧提供了發揮其創作才能的極好機會。他有較長一段時間居住在這座東方名園內,畫了許多裝飾殿堂的繪畫作品。其中既有歐洲風格的油畫,還有在平面上表現縱深立體效果的歐洲焦點透視畫。雍正皇帝對於這位洋畫師的作品十分讚賞,曾經對一幅人物畫的圖稿做了如下評語:「此樣畫得好!」

郎世寧——清朝皇帝行樂圖



正月觀燈

一管纖毫舊未呵,待題正月恰正歌。

人生頗喜披襲冷,又被春燈過眼波。



二月踏青

萬物將期草木溶,取來蘸取杏花中。

嫌君圖卷層巒少,不會遍山灼灼紅。



三月賞桃

天地多情且復甦,尋青踏馬意多徐。

相逢就借東君便,一詠一懷正當塗。



四月流觴

詩情新媚更詩餘,便傘褶裙總晏如。

群卉亦知朝節氣,同人緩緩過長居。



五月競舟

江閣登臨頗欲勝,中都子弟冶遊成。

盛朝已附屈原老,競看龍船載妓新。



六月納涼

就人新暑似江南,半蒲煙光嫩不含。

得便畫舲聽雨去,詩懷夜宿到吳山。



七月乞巧

年光欲看已青青,又度天孫河鼓星。

我獨愛君山藐漢,中原相望氣何森。

八月賞月

壯月江潮久不平,何為驅扇畫流螢。

我來即是弄潮者,幾個中年不靡聲!



九月賞菊

天地才生顏色老,人間詩客倍春思。

茱萸一插豪情在,坐久峰巒竟不歸。



十月畫像

金風待振秋蟬咽,玉露樊籠都唱歇。

誰種無聲菊滿山,使之煥發於朝野。



十一月參禪

尋山老道韻頗如,筆致蕭嚴待客詁。

既在人間蟄守久,轉承意興竟全無。



臘月賞雪

格物於今又一開,千門萬戶雪相埋。

題詞見冷心情下,已素嬰孩何必猜。

「雍正十二月圓明園行樂圖」是一組表現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個月的順序排列。從描繪的景物判斷,表現的對象應為圓明園。畫面以山水樓閣為主,建築描繪細膩,其中既有中式園林建築,又有西式亭台樓閣,更有中西合璧者,畫面的景觀可能是畫家以圓明園的建築結合自己的想像而創作的。這12幅行樂圖展現了其在圓明園生活的各個場景,也表現了12個月的不同節令風俗。

三、乾隆時代:

雍正在位13年,由乾隆繼承大統。乾隆皇帝雅好書畫詩文,在位期間重視宮廷繪畫的發展,所以從康熙時就入宮的畫家郎世寧仍然得到重用,成為宮廷畫家中的佼佼者。乾隆登基時年24歲,每日必去畫室看郎世寧作畫。

郎世寧身為宮廷畫師,將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畫——戰爭的場面,壯觀的狩獵,喜慶宴會等。他最好的作品之一為「哈薩克貢馬圖」,整個絹捲軸中筆觸揮灑自如,景色生動逼真。

郎世寧——高宗帝後像




高帝



皇后

原存圓明園的「乾隆及后妃圖卷」,為郎世寧等宮廷畫家所繪。畫卷上所繪的13位人像,均為頭戴冬吉服冠、身著冬季龍袍的半身肖像,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乾隆皇帝、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大幅全身朝服像,如出一人手筆。儘管服飾稍有變動,而面龐神態則一模一樣,從繪畫技巧及設色風格著眼,應均出自宮廷畫師郎世寧之手筆。據了解,乾隆帝後及11位妃嬪肖像畫卷,系專供乾隆皇帝玩賞,而不是畫給外人看的。

1766年,郎世寧去世,年78歲。喪禮備極哀榮,葬於城外數公里御賜的一塊土地上,乾隆還親撰墓志銘,以示對這位高年教士永遠懷念。郎世寧死後被賜予侍郎之銜,在總計536卷的《清史稿》里,對他的全部記述是:「郎世寧,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賞異。凡名馬,珍禽,異草。輒命圖之,無不栩栩如生。設色奇麗,非秉貞等所及。」

轉自:易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tPYzGwBJleJMoPM5W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