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東北邊疆,有個迷人的地方碧玉一樣美麗,她的芳名叫同江

2019-08-19     韓加君文影

當雄渾彪悍的黑龍江由西向東,歷盡千難萬險,在黑龍江邊城的一個富饒美麗的地方,與緩緩從南向北流來的松花江擁抱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先人便給了這個兩江相匯的地方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同江。

同江,盛名華夏。如今的同江市是黑龍江省的一個邊境開放城市,這裡的黑龍江鐵路大橋蜿蜒在黑龍江上,承擔著溝通中俄邊境貿易的重任。同江還是我國人口最少民族赫哲族的集聚地,生活在街津口赫哲族漁鄉和八岔赫哲族漁鄉的赫哲族人,在黨的陽光雨露滋潤下,如今走上了發展的富庶之路,動聽的《烏蘇里船歌》那船兒滿江魚滿倉的美麗景象,吸引了國內外遊客的紛至沓來。

為了從空中俯瞰這個美麗的邊城,我和同江電視台的攝影師登上了噴洒農藥的農用飛機。機翼下的黑龍江和松花江猶如白練,將同江左纏右繞,這裡簡直詩畫一樣美麗。

同江浩蕩,浩蕩同江。它是一幅精美的畫屏,一尊輝煌的雕塑。起伏的山巒給這畫屏添上了五彩的花邊,田野平疇充滿了希望的黑土地給這雕塑鋪上了綠色的底座。

同江,就是鑲嵌在祖國東北邊陲的一顆閃閃發亮的明珠。一部同江的歷史,就是一部開放寫就的歌;同江的那座口岸,就是掛在這百媚千黛的邊陲小城頸上的項鍊。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將同江推上了沿邊開放的最前沿。邊城人永遠忘不了,1986年3月1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恢復同江對外開放,同年5月26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同江做為我國一類邊境口岸對外開放的消息,從此,這個很長一段時期都處於半封閉狀態的邊陲明珠,終於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那時,我就在同江那個地方工作,同邊城的父老鄉親迎來了黑龍江上這動人春訊。夏季,黑龍江水豐流緩,同江港和俄羅斯下列寧斯闊耶港的貨輪穿梭往來於黑龍江之上,把雙方易貨的物品送達彼岸,冬季,黑龍江千里冰封,同江人和下列寧斯闊耶人便在冰上開出一條連接兩岸的冰道,繼續把貨物送達對方。同江,向俄羅斯、向世界敞開了情懷。就是沿著黑龍江這條黃金水道,同江的故事傳向了四面八方。

黑龍江有幸,它目睹了同江市驚天動地的對外開放;白雲有幸,它為同江的對外開放適時地播撒著雲雨;同江的父老鄉親有幸,他們見證了故鄉大踏步走向開放的艱辛和歡欣。

活潑了千年萬年的黑龍江和松花江,托起了從此沸騰的同江,正如一位領導在同江視察時所說:同江一開放,新的局面使開始了。

依託口岸開放,同江迅速明確了發展定位,這就是以開放為龍頭,發展資源型工業和外向型農業,把同江建成為對俄羅斯及東北地區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通道和基地。沿著這一方向,同江人不折不撓,充滿信心,把家鄉推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創造出了令人振奮的「同江速度」。

前面提到,國務院批准同江對外開放,用詞是「恢復同江對外開放」,這裡有兩段歷史讓人永遠銘刻在心,一次是血寫的同江開放,一次是友誼寫就的同江的對外開放。

血寫的開放是償還清政府簽定的「辛丑條約」賠款。1909年7月1日,哈爾濱稅務局通告,在拉哈蘇蘇設立關卡,緝查關稅,於是同江海關成立,這是清政府在喪失主權的情況下,同江作為國家貿易口岸對外國的第一次開放。八國聯軍侵華、清廷以海關關稅為抵押償還「辛丑條件」大量的無理賠款,那時,把持海關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人,海關就設在江邊的一座木克愣房子裡,他們對同江人易貨的商品嚴厲剋扣,同江人的生活充滿了苦難和淚水。

黑龍江嗚咽,望著那不平的世界苦泣。

同江人抗爭,團結起來反抗侵略者,多少人為此獻出了生命,鮮血染紅了黑龍江。

如今,清時的海關所在地已成為遺址,同江人沒有忘記那段歷史,每年,都有許多人來此憑弔,他們不能忘卻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他們有責任讓同江在自己的手上變得美麗強大。

同江的歷史上,那段中蘇人民用友誼書寫的開放史讓人難以忘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在中蘇關係史上最好的歷史時期。1958年5月12日,中蘇兩國外貿部換文達成廣泛開展邊境貿易的協定,8月,同江與前蘇聯伯力區駐區簽署了開展邊貿的合同,源源不斷的物流,通過同江的口岸,運達到蘇聯的遠東地區。

那時的同江,中蘇邊民親如一家,大街小巷飄揚著中蘇友誼之旗,許多老百姓都學會了蘇聯歌曲,什麼喀秋莎,什麼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同江人張口就來。

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同江口岸關閉,邊陲小城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人們期盼著黑龍江再起春風,中俄兩國再續前緣。

其實,同江開放的歷程從來就沒有結束,人們加緊努力,準備著迎接邊境一次更高水平開放帷幕的揭開。

當黑龍江畔的達子香頂著冰凌怒放的時候,開放的號角在同江再次奏響那激昂的曲調,得到了對岸俄羅斯的回應,從此,同江揭開了發展的新篇章。同江人抓住機遇,廣泛地同俄羅斯進行經濟合作,許多同江人走出國門,到俄羅斯辦家庭農場、開辦服裝廠、彩擴部,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大顯身手,同江人是勤奮的、向上的、講信譽的在俄羅期,他們的買賣十分地紅火。

如今,同江市在發展的快車道上疾馳。

同江依託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和哈巴邊區相望,邊境線長170公里,可輻射俄羅斯遠東地區八個聯邦主體的優勢,加快發展邊境貿易,成了邊境貿易的重要城市。

貫穿祖國南北的公路大動脈「同三」公路起始於同江的三江口,到這裡旅遊觀光的遊客比肩接踵。

瞧這就是傲立於黑龍江上的中俄兩國首座鐵路橋——同江中俄跨江鐵路大橋。該橋全長6735.91米,其中,主橋長2215.02米。隨著大橋的順利合龍,中俄界河上的第一座鐵路大橋,橫跨黑龍江把同江市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下列寧斯闊耶緊緊連在一起。從此,結束了中俄界河無橫跨鐵路橋的歷史,並開闢了一條新的國際聯運大通道,也預示著同江「大橋經濟時代」的到來和對俄經貿轉型升級的開始。

同江中俄跨江鐵路大橋建成通車後,將使國內鐵路與俄遠東地區至西伯利亞鐵路相連,對於加強中俄經貿往來、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助力新時代東北振興將發揮重要作用並將加速中俄兩國間的經貿往來和文化融合。

大橋的建成將使同江口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四季通關。從鐵路通道看,同江鐵路已併入東北鐵路網,大橋通車後,一條南連東北三省、輻射全中國,北接俄羅斯遠東地區、輻射俄羅斯腹地的國際聯運貨物鐵路大通道將使口岸運輸受水運季節性影響的難題迎刃而解,年過貨能力可達2100萬噸。通過鐵路、水路、公路三路並進,未來同江口岸運能將達到3300萬噸。

一橋連兩國,天塹變通途。大橋建成後,同江在「一帶一路」節點城市作用和區位優勢更加凸顯,為黑龍江省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提供前所未有的動力。

大橋開通在即,引來眾多商家高度關注。國儲能源化工、中林集團、中燃集團等國內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紛紛到同江實地考察,對接項目。目前,同江市已與國儲能源化工、北京興起金公司、中矽融德集團、廣東源涌生物科技等25家企業簽訂了投資合作協議。

同江雄姿勃勃地站到了改革開放的前沿,用實力和活力造福邊疆人民。

到同江旅遊,人們必須要到街津口赫哲族漁鄉去參觀遊覽一番,那裡熱情淳樸的赫哲族朋友,用伊瑪堪和殺生魚來款待遠方的賓朋。同江是我國人口最少民族——赫哲族的發祥地和主要聚居區。境內有赫哲族人口1,500餘人,占全國赫哲族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全國僅有三個赫哲民族鄉,在同江就設置了街津口和八岔鄉兩個。

赫哲族的神話和傳說赫哲語稱「特倫固」,是赫哲族歷史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伊瑪堪」是赫哲族說唱文學作品,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薩滿舞、口弦琴、嫁令闊、魚皮畫傳承著赫哲民族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目前,同江正大力實施赫哲文化保護工程,著力挖掘、保護和傳承赫源文化,全力打造「赫哲故里」和「赫哲第一鄉」品牌。

街津口赫哲族漁鄉,這個位於黑龍江畔,和俄羅斯隔江相望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纏繞著赫哲族人歡快的笑聲。有史以來以捕魚狩獵為生赫哲人,如今,他們與時俱進,走出了一條少數民族超越自我的發展路徑,這就是走出茂密的山林和浩蕩的大江,在黨的富民政策引導下,發展民營經濟,從事邊境貿易,勤勞向上的赫哲人從此收穫了生活的五彩斑斕和新生活的水色雲天。昔日沉寂邊遠的漁鄉,如今繁榮興旺,成為一片發展和旅遊的熱土,吸引著國內外遊人的步履,人們沿著黑龍江、順著烏蘇里江,追尋著赫哲人動聽的《烏蘇里船歌》,千里萬里地來此尋覓,然後醉到在赫哲人營造出的濃烈鄉情和酒香里。

在共和國56個民族中,赫哲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人口4600多人,同鄂倫春族、門巴族等民族一起被稱之為我國的「六小」民族。然而,小有小的特點,小有小的優勢,赫哲族有著很高的影響力呢。先說赫哲族的名人吧,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作者烏白辛是赫哲人;著名歌手韓庚也是赫哲人,韓庚曾被KBS(韓國三大電視台之一)評為最受歡迎的外國人。著名書法家哈普都・雋明也是赫哲族,其書法作品樸拙蒼古、嚴整端凝。

再說赫哲族的歌,著名歌唱家郭松唱的《烏蘇里船歌》,就是以赫哲族人集聚的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八岔赫哲族鄉的人文風情為背景創作的反映赫哲人幸福生活的歌,這首歌穿越時空,在共和國的大地上飛揚。至於赫哲族的文化,那可像天上的星河,璀璨而多彩,比如赫哲族的口頭說唱文學「伊瑪堪」,比如赫哲人的飲食文化「剎生魚」,比如赫哲族的穿戴文化「魚皮衣」……赫哲族可以向世界和世人展示的,還有漁獵文化、婚慶文化,赫哲人多彩的民族文化,豐富著共和國的民族文化寶庫。

同江不是一條江,但即卻有水的靈氣,小城不大,卻建設的很有韻致,初秋時節各種花兒怒放在這個邊城的大街小巷,同江人喜歡這些花,因為這些花有著邊城人堅強不屈一往直前的性格。邊城同江的邊城風光美不勝收。同江,向世界張開了熱情的懷抱!同江,熱烈地擁抱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rXRc24BMH2_cNUg42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