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向死而生的樂壇歌姬,曾讓日本自殺率降到了史上最低

2019-12-18     吉他范兒

文章來源:哎呀音樂作者: Mr.251
2010年,是日本天后級歌姬中島美嘉出道第十個年頭,而在出道十周年的演唱會上,她卻突然公開宣布暫停一切演藝活動,離開歌壇。
因為在2008年她不幸患上了「咽鼓管開放症」,這也導致中島美嘉幾乎喪失聽力,唱歌的時候,她無法控制自己的發聲力度,無法掌握一個歌手基本的音準和節奏,清亮的嗓音變得越來越沙啞。
對於一個歌手來說,失去了最寶貴的嗓子和聽力,就像彈吉他卻沒了雙手,這是多麼致命的打擊!
生病的那段日子裡,中島美嘉每天坐在公園長椅上,不知何去何從。她痛苦,即便如此,也依然堅持每天練習發聲,因為她太渴望舞台了。
由於失聲又失聰,她的演唱自然受到了不可控制的影響,不知情的歌迷開始對她湧來了鋪天蓋地的謾罵和諷刺,說她沙啞的嗓音無病呻吟,車禍現場,出名之後就耍大牌,甚至讓她趕緊滾下舞台。
而中島美嘉並沒有為自己澄清和辯解,而是自己獨自和病魔做著鬥爭。
她向粉絲道歉著是自己的管理不足,給大家帶來麻煩了。她答應大家努力治療,為了早一點回到大家面前唱歌,於是她遠赴美國接受治療,然而卻得到這樣的回覆:
無法治癒!
「在座的各位,一定也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吧,為什麼總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呢?為什麼沒有人來幫幫我們呢?」
生起無數次疑問的中島美嘉,經歷過太多這樣的無助。
1983年出生的她成長在一個平凡的家庭,父親是個貨車司機,母親是個家庭主婦。
內向的性格,缺乏親和力的外表之下,中學時期的中島美嘉正遭受著嚴重的校園欺凌,單純天真的她一度還認為這只是同學間的友好表現。
經歷著人性的黑暗面,她必須做點什麼來反抗,於是中島美嘉開始化起濃厚的煙燻妝,穿起暴露個性的衣服,喜歡起星星,蓮花和蜘蛛。就像她自己後來說到的:
「融入集體這件事,至今也不是很擅長,脫去制服,不停地逃跑,才最終到達今天。
退學後的中島美嘉在經歷了打工合租的生活後,發現自己擁有對音樂的憧憬和熱愛,憑藉著寄送唱片公司的試唱帶,她獲得了進入演藝圈的機會。
於是中島美嘉仿佛搭上人生快車,創造著日本樂壇的奇蹟:
參演偶像劇《新宿傷痕戀歌》,獲得最佳新人獎,當中演唱的主題曲《STARS》迅速躥紅,銷售累積60萬。
首張專輯《TRUE》首周發行便獲得日本公信榜專輯周榜冠軍。
「下一個歌姬」,是當時大家對她的最高期望。
可是你能想像在當紅的20歲年紀里,她卻出乎意料地嘗試了爵士曲風的《Love Addict戀愛依存症》。
接下來更是用不常見的雷鬼混搭爵士風格來翻唱演繹名曲《接吻》。單曲銷量的受挫後,出於市場的考量,之後發行了一首抒情歌《雪之花》才成為她的成名曲,還掀起了各種語言翻唱的熱潮。
中島美嘉會去迎合著大眾,唱著一遍又一遍喜聞樂見的歌曲。但從早期曲風嘗試的『』叛逆」可以看出,她有自己的堅持:
「只要在演藝圈一天,就必須相信自己;如果無法自我認同,我覺得是我自己的能力不夠。」
這或許是她接拍漫改電影《NANA》的原因,高傲冷酷的外表,朋克搖滾范兒,獨立成熟,野性自由。沒人比她更適合演繹這角色了吧?
現實中的娜娜依然在堅持著她自己的夢想嗎?
在2015年的巡迴演唱會上,我們看到了在台上踱步打著節拍,蹲下身軀撫摸著音響節奏的中島美嘉,她做到了,她終於重新登上了她最渴望的舞台。
台上所唱的謝幕曲,名字就叫做《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我曾經也想過一了百了在沒能和你相遇的時候能有你這樣的人 存在於這個世界悄悄喚醒我沉睡心底的喜悅能有你這樣的人 存在於我的心尖讓我開始有點期待這個世界
因為這首歌,中島美嘉堅硬的內心變得柔軟起來,給了她治癒力量。
也因為這首歌,使得日本自殺率在當年降到最低。
中島美嘉用身體感知音樂,以悲憫動人的歌聲傳達著我依然熱愛生活的治癒能量。她的音樂似乎有某種穿透的力量,挽救了無數在死亡邊緣徘徊的陌生人。每當我心裡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也會選擇戴上耳機,選擇沉浸在律動與歌聲中尋找奢侈的愉悅和片刻的放鬆。

事實上,音樂的療效作用確實存在,它是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集心理學、醫學、音樂為一體,屬於傳統的藝術欣賞和審美領域之外的發展和應用。
早在人類早期原始部落的巫師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音樂治療,他們掌管著音樂活動和擔任著醫生的職責。
二戰前後音樂治療主要用於幫助受傷的士兵恢復健康,調節需要手術的患者的心理,減緩手術壓力。


一直到1950年美國音樂療法協會(namt)的成立才有了現代意義的音樂療法,如今全美有近80所大學設有音樂治療專業。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音樂療法副教授Melita Belgrave表示,音樂能直接作用於下丘腦和邊緣系統等人腦主觀情緒的中樞,對人的情緒進行雙向調節。
音樂有助於釋放對我們有積極影響的荷爾矇混合物:催產素、內啡肽、血清素和多巴胺。
就連在太空中的太空人也需要音樂,它能用來提高效率和較少焦慮,這便是所謂的太空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開出的歌單特別有講究,許多研究人員致力於開發各種歌單,他們發現貝多芬的音樂可以治療憂鬱,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可以應用於胎教,柏遼茲的音樂可以治療幻聽······具體來說,《瑤族舞曲》、海頓的《G大調三重奏》適合神經衰弱的人聽;西貝柳斯的《芬蘭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B小調》、德布希的管弦樂曲《大海》等則適合精神憂鬱,患有抑鬱症的人聽。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華晨宇的新歌《好想愛這個世界啊》。
這首專門為抑鬱症人群寫的歌,同樣帶給大家溫暖的治癒力量,就像歌詞中的「你」,「陽光敗給陰霾,沒想到你會拚命為我撥開。當你說還有你在,忽然我開始莫名期待。」
這位火星男孩以他的音樂告訴我們,去嘗試理解和正視抑鬱症,多點關心身邊的人吧,即使他們會偽裝得若無其事。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中稱全球抑鬱症總患病人數約為3.22億,全球抑鬱症患者人口占比估計為4.4%,其中,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分別為5.1%和3.6%)。在這些患者中,有近一半生活在東南亞地區和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印度和中國。


抑鬱症目前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它可能超過癌症,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



抑鬱≠抑鬱症,抑鬱症患者不分窮富也不分壓力大小,更不是為了追求什麼「喪」文化,他們沒有錯,他們是真的生病了,所以他們更多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同情。

當然,音樂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所謂的音樂療法也不只是單純聽聽歌,真正發揮治療作用的,是要求患者與治療師建立在共同參與的關係上,遵循一套系統流程。況且,有資料顯示,音樂療法也並不適用所有人。音樂療法僅僅作為一種輔助療法,抑鬱症的人們,真正走出陰影的只有內心的自己。
就像中島美嘉曾說:
「在最黑暗的那段人生,是我把自己把自己拉出深淵,如果沒有那個人,我就做那個人。
聽說過西西弗神話嗎?風塵僕僕的西西弗因為遭受諸神的懲罰把巨石推向山頂,巨石由於自身的重量一次又一次地往山下滾,西西弗一次又一次地推上山頂,周而復始。
或許如加繆所認為世界是荒謬的,每個人生都是虛無的,可即便是這樣,加繆也認為,清醒地認知到荒謬命運,並向其反抗的西西弗其實是幸福的。
不論是抑鬱症還是身患疾病讓自己陷入了「深淵」,它們就像一個隱形的殺手,在太陽落山的時候露出了鋒刃。
但不要害怕,其實世界上一直有人看得到你的「影子」,也會有人和你的「影子」一樣,所以勇敢向前去追太陽吧。


就算沒有太陽,天也會亮。希望音樂可以成為你保護自己和反抗陰霾的武器。


-End-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rNDG28BMH2_cNUgxbg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