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我們服裝工藝結構方向微信公眾號WLB服裝術
(添加時備註姓名/學校或城市)
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
第二日
畢業設計作品發布
——01——
湖北美術學院時尚藝術學院 (楚CHU道來)
湖北美術學院時尚藝術學院2021屆畢業設計作品專場發布於5月15日20:00在751D·PARK第一車間舉行。47位學生的85套服飾藝術作品在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亮相,通過時尚藝術推動楚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以此打造傳統與時尚相互融通的藝術新生態。特此感謝「LAPORA麗莫」品牌冠名贊助以及「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湖北省美術家協會」「武漢市設計之都促進中心」「武漢紅T時尚創意街區」「武漢市時尚文化產業聯合會」「湖北美術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藏龍計劃」等社會機構及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
2021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湖北美術學院專場發布以「楚」為主題,力圖通過當代藝術語言進行重構和轉譯楚文化的傳統元素。楚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藝術的開端,其獨特的圖騰崇拜及絢麗色彩所傳遞著荊楚大地的頑強生命力,同時以藝術的方式隱喻著武漢人民戰勝疫情後浴火重生的堅毅性格。湖北美術學院地處荊楚腹地,不僅傳承著楚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和兼收並蓄的精神,而且一直致力於以時尚藝術的形態來活話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以此將過去和現實連接起來,讓人重新審視個體與世界的關係。通過以「楚」為主題的專場發布會,不僅是向中國傳統文化致敬,同時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楚」既是一個國家和地域的名稱,也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符號。在楚國乃至荊楚大地上,楚文化蘊藏著獨特的精神。這種精神文化影響了大半個中國的歷史,永遠值得我們去傳承和傳播。2021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湖北美術學院專場發布正是將楚文化從過去的歷史長河帶入當下的在場之中,從而讓傳統走向時尚,激發了楚文化的活力,承載著楚文化的精神。由此,我們不僅在感官上體驗楚文化的時尚美,而且在精神上深受浪漫主義的感染。
湖北美術學院是我國華中地區唯一一所多學科門類與多學歷層次的高等美術學府,被列為湖北省政府「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我國最早開辦的藝術專科院校之一,湖北美術學院是中國近現代高等美術教育的重要發源地。湖北美術學院時尚藝術學院依託學校特有的藝術生態資源,在保持傳統藝術教育的同時,推行「大藝術、超時尚」的教學理念,以「可穿戴藝術」為學科發展特色,強調時尚藝術學院的「前瞻性、融通性、現實性」的教學特色,鼓勵學術與實踐相融,現有服裝與服飾設計、纖維藝術設計、服裝表演與設計三個專業方向及湖北IFA時尚藝術研究中心一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湖北美術學院時尚藝術學院將倡導用服飾藝術的語言提升消費者的審美素養,營造多元學科跨界的生態環境,鼓勵學生在學習期間創立自己的品牌,給予他們創造性的平台,形成A7品牌矩陣,助力學生全方位發展。在開放式的教育背景下,將與國內外頂尖設計機構及設計師建立合作關係,讓新一代設計師找到自我,成為一個「藝術即是生活」的代表。
聯繫院校
湖北美術學院
官網地址:https://www.hifa.edu.cn/
——02——
中華女子學院藝術學院 (後疫情時代的功能性服裝設計 )
新冠疫情對時尚行業的挑戰與影響是持續性的,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需求也相應發生轉變。面對後疫情時代如何去回應變化和新需求?
中華女子大學本次畢業設計的選題從功能服裝設計的視角給予回應,防護的結構設計,實用的功能細節,模塊化的組合,色彩與材料所賦予的心靈慰藉, 「防護、治癒、可持續與懷舊再造「成為創意的關鍵詞。Z世代的學生們用多元的作品給後疫情時代的時尚定義賦予了更豐富的表達。
本次發布會以「後疫情時代」為主題,在指導教師的精心指導下,30餘位同學7大系列80餘套設計作品參加展演。
點擊查看大圖
同學們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及其危機之中蘊藏的潛在機遇,秉持功能特色優先原則,在可持續時尚的五個環節進行探索。
作品既有平衡功能與時尚的運動休閒類,也有結合科技智能的運動與未來科技類。
設計體現服裝的款式、色彩、材料和工藝製作元素的功能與審美的平衡,突出服裝結構的合理性,專注於以健康和可持續為核心的材質。
合作諮詢
——03——
安徽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無所歸罪,續寫新文)
安徽工程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的省屬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點建設院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二期)項目建設高校,坐落在國家級開放城市蕪湖。學校辦學始於1935年,2019年獲批安徽省立項建設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學科涵蓋工、理、文、管、經、法、藝等門類。
安徽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始建於1982年,是安徽省最早培養紡織服裝專門人才的大學系科,是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和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聯合授予的中國紡織服裝人才培養基地。學院設有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表演(服裝表演方向)、紡織工程、輕化工程、非織造材料與工程等六個本科專業。擁有安徽省重點學科——設計藝術學,省一流專業建設點——服裝與服飾設計。學院教風純正、學風優良,到目前已培養碩士、本專科畢業生7000餘名,學生近三年在省級以上各類專業競賽中獲獎120餘項。
本屆畢業生作品發布會設計主題以「無咎·續新」為名,「無咎」沒有過失,無所歸罪。「續新」恢復舊樣,續寫新文。疫情得控,學生返校,天馬行空的頭腦風暴,迸發出無限的設計靈感,多元化色彩的搭配,讓服裝更加別具一格,精緻的服裝工藝,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畢業設計作品《安康碼》系列靈感來源於疫情期間出行的健康碼,提取二維碼的格子及色彩,衍生出幾何形,運用刺繡、編織等工藝,綠色強化服裝的視覺衝擊力。
融合主題,帶上安康碼,健康出行、綠色出行。設計作品《0規則》系列,靈感來源於賽博機能風,服裝款式運用不對稱的設計手法,黑色反光皮質和復合印花面料進行拼接,使服色彩更加豐富,同時在每件服裝上加入了多個口袋和彩色裝飾帶設計,造型和色彩風格更加統一。
服裝整體色彩呈現出藍黑色,以橙色的裝飾帶進行點綴,強化服裝的視覺衝擊力,讓系列服裝更加具有設計感。
合作諮詢
——04——
西南大學 (「繭/Cocoon」 蠶桑絲路,築夢時代青春)
5月16日下午5:00,2021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西南大學桑蠶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畢業作品在北京751 D·PARK第一車間如期發布,主題為 「繭/Cocoon」。
伐檀有人,莫及舟車;蠶桑未采,何來垂裳。對一個民族而言,服裝不僅是一絲一縷的交織技藝,更是「求真尚美,礪志篤行」的堅守。百餘年來,西南大學杏壇育人,勸課農桑,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西南大學蠶秉持「生生不息、經天緯地」的學院精神,勵精圖治,改革創新。本「繭,蠶衣也。衣者,依也。蠶不自其衣,而以其衣衣天下,此聖人之所取法也。」西南大學以「繭/Cocoon」為主題,基於服裝的規範性,在多元化的創作構想、材料應用、色彩組合、科技融合中具有了超越性。由跨學科、跨文化、跨界延伸了「跨時尚」的概念,代表著西南大學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立足西南,心繫天下。
本屆畢業設計分為三個部分: 逸趣,以多樣化的圖案色彩搭配宣示當代年輕人追求多元,玩味童心的設計態度; 嫻雅,以靈動雅致的裁剪溫潤柔和的搭配代表新一代時尚人超凡的審美品位; 絲繭,以絲為媒以繭為意彰顯當代大學生關注傳統文化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
「含弘光大、繼往開來」,
百年風雨,百年磨礪,百年鑄輝煌
西南大學(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農業農村部、重慶市共建的重點綜合大學,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鮮明,涵蓋了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醫、管、藝等12個學科門類,其中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1種專業博士學位、24種專業碩士學位,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站)27個;現有專任教師3120人;在校學生5萬餘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萬人,碩士、博士研究生13000餘人,留學生2000餘人。知名校友有袁隆平、吳明珠、侯光炯等。
「生生不息、經天緯地」,
博學慎思、明辨篤行,
鑄就新時代特色專業。
西南大學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College of Sericulture, Textile and Biomass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由原生物技術學院和原紡織服裝學院於2020年7月合併成立,是在新時代為更好適應國家「雙一流」建設而優化組建的融合農、理、工、藝等多學科的交叉型高水平特色學院。
點擊查看大圖
學院忠於「立德樹人」崇高使命,秉持「崇尚學術、育人為本」的辦學理念,致力於造就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高級專門人才。堅持「厚基礎、寬領域、強素質」的要求與突顯專業特色有機結合,科學制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全面優化人才培養支撐體系,著力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遵循「分類指導」原則,採取「教研結合」、「產學結合」等模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學院務實開展社會服務。長期堅持深化政產學研用合作,全面服務於現代蠶桑絲綢和紡織服裝及相關產業創新發展,努力為產業富民、鄉村振興、生態建設、西部大開發、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
學院強調文化傳承與創新。發揮學科交叉優勢,創立了蠶絲文化及紡織服裝文化研究體系;在研究生培養和博士後科研中開設了「蠶絲文化」研究方向,在本科生中開展《蠶絲文化》課程教學;長期舉辦「蠶絲文化節」、「服裝文化節」、「服裝設計作品展」、「蠶桑科普月」等活動。多措並舉,代代傳承和弘揚學科文化,推進文化創新,並促進「四新學科」建設。
點擊查看大圖
我們將緊密圍繞高校「五大職能」,秉持「博學慎思、明辨篤行」院訓和「生生不息、經天緯地」的學院精神,忠實於「為國育才」責任,擔當「發展科學、革新技術、振興產業、弘揚文化」任務和「開拓21世紀新絲綢之路」使命,堅持「立足西南、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團結奉獻,創新攀登,奮力實現「樹現代英才、創世紀輝煌」的辦學目標,並持續為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水平一流的現代高水平研究型學院而努力奮鬥!
合作諮詢
——05——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無界創未來 )
長江水長,太湖水廣;學府宏開,桃李芬芳。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始建於1958年,是一所依託紡織產業起步、順應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學校,2001年由國家級重點中專獨立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2006年、2011年均以優異成績通過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評估。
這裡,先後湧現了全國勞動模範鄧永久,全國行業勞動模範吳長美,中國著名西服工藝大師印柏林,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唐煒、胡繼華、曹陽,江蘇省十佳服裝設計師向文君、卞嘉偉,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王亞平,青年雕塑家、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得主楊湛,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留青竹刻傳承人徐楓……
點擊查看大圖
近年來學校厚積薄發,辦學成果豐碩,畢業生廣受社會好評,學生就業率連續保持在98%以上,連續多年獲評「江蘇省高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擁有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等十大部委聯合定向支持建設、區域內唯一的國家動畫無紙化公共技術教育服務平台1個,國家級實訓基地2個、省部級6個,省級產教融合集成平台1個,省級創新實訓基地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個。
學校積極探索政校企行聯動,產教深度融合、多方協同育人,牽頭成立「江蘇紡織服裝產教聯盟」。獲批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完成了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支持項目、江蘇省教育廳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課題等科研項目,並創新性地開展了亂針繡數字化處理技術項目研究工作。「江蘇服飾文化研究院」獲批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本次發布是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學院優秀畢業設計作品第5次亮相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本次優秀畢業設計作品發布會以「無界」為設計主題。大千本不同,每個靈魂都獨特甚至相悖。橫跨地域,縱觀古今;模糊邊界,超越物種。無界的萬物構成無界的生態,無界的生態開創次時代的未來。設計藝術的表達手法、展示形式、傳遞方式均是無界的。當一切未知發生了,不受限地碰撞然後融合匯聚,才是真實的無界之美。無界創未來!
天馬行空的創意,包羅萬象的靈感,五彩斑斕的霓裳,在這裡年輕的學生設計師們用服裝語言詮釋了對主題的認識,審視現在、憧憬未來,展現富有表現力和創造性的時尚元素,在造型設計和概念性裝飾方面、在材料多元的搭配組合應用方面、在解構設計手法創新等諸多方面都有可喜的突破和大膽嘗試。創意十足的立體裁剪、獨居匠心的面料改造、精湛絕倫的縫製工藝,讓整個T台綻放出無界之美。
作品分為三個主題,分別為:
喚 醒
在世界陷入疫情帶來的焦慮不安中,柔和的、治癒系的色彩帶來平和的力量。白色的純凈一掃陰霾,綠色的和平充滿生機,藍色的自由帶來希望,橙色的溫暖感受活力,紅色的奔放傳遞歡樂。色彩的喚醒,是對未來的釋放。
服裝設計中,印花的面料,色塊的拼貼,織繡的工藝,蕾絲的點綴,多面料、多工藝的組合,營造絢爛的氛圍。
融 合
信息化的時代,高科技的發展,打破了行業的邊界。文學、歷史、音樂、繪畫在科技的發明和運用中,來去自如,無處不在。萬物皆由設計而生,跨界和融合, 是設計的主體和未來的方向。
金屬、塑料、閃光織物的科技面料的運用,金屬質感的金銀色、灰色,高純度的黑白色、紅色、藍色、橙色的運用,工業風的誇張造型,釋放出科技的力量。
空 間
三維空間外,加上了時間軸的空間,這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提出的「四維時空」的概念。時間是這個空間的關鍵,它是不受約束的,又是無限延伸的。它如同雕塑般,是立體的,流動的,多角度的,不斷變化的,有超凡想像力的。
思無界,域無疆,以「無界」為起點,未來有著無限展開的詮釋空間。以當代藝術的思考設計時尚,不同尋常的比例,出人意料的色彩和材質,雕塑般的造型,設計的藝術與工藝,帶來全新的設計空間。
燈光璀璨下,華彩霓裳里,年輕的設計師過硬的專業素質,與敢於挑戰自我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從多層次、多角度展示服裝設計水平和群體風貌。設計作品將創意、時尚、文化以及人文關懷相融合,站在承襲和創新的角度詮釋當下服裝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既體現了傳統與時尚的相互交融,又將成長蛻變凝結於藝術作品中,凝聚著導師們的辛勤汗水,也飽含著學生的巧妙構思與旺盛的藝術創造力。
本次發布會是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和熟練技能的一次大展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將致力於培養創新思維、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學生,不斷提升學校國內國際影響力,為行業輸送具備高度藝術審美修養與鑑賞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服裝人才。
合作諮詢
——06——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跨越新起點)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是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目前設有 8系 2部,在校生 17500人。服裝系服裝專業在校生近 3000人,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服裝專業。
「中國紡織服裝人才培養基地」、「中央財政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廣東省高水平專業群、廣東省一類品牌專業、廣東省重點專業、廣東省示範專業。開設三個專業: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藝(三個方向:服裝設計與工藝、服裝設計與營銷、針織服裝設計)、皮具藝術設計。
服裝系現有教師9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廣東省十佳服裝設計師2人,高級服裝設計師3人,服裝設計高級技師32人。主持完成全國高等職業學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標準修訂、2019年承辦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高職組服裝設計與工藝賽項、2020年主持全國高等職業學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調研論證報告。
近年來服裝專業學生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4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1項,省級職業技能大賽獲一等獎26項。多次獲全國服裝設計大賽「金獎」、「銀獎」。
在近幾年的建設中,逐步形成了以匠心培養為核心、職業標準前引教學、產教融通特色鮮明的專業特色。
(1)搭建了產教融通的協同育人「四合」平台,創新了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創建了產教融通「學校-基地-企業」漸進式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基於產教融通「漸進式」項目化的課程體系,產教融通專業特色鮮明。
(2)以產品標準作為作業標準,把行業、企業標準嵌入教學,構建融入行業和企業技術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的項目化課程體系,促進標準引領教學。探索形成了職業標準前引教學的特色。
(3)以匠心培養為核心,注重學生精益求精 「匠心」 的培養,優化了實踐動手能力強的「能工巧匠」高級技師團隊,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初現端倪。
點擊觀看大圖
本次時裝展演共17個系列92套服裝,設計主題「跨·越」。 「跨·越」新起點、新征程。本次展演的服裝涵蓋了運動功能與時尚、民族傳承與創新、概念設計與未來探索、國潮休閒與街頭時尚等多種風格元素,展現了「零零後」設計師在新起點、新征程上的思考和主張。
設計創作中將建築形式與服裝結構進行跨領域交叉、運動功能和材料科技進行融合創新,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例如設計系列《Symbiosis Hoh Xil》靈感源自可可西里的生態環境,思考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服裝表現上設計師並不局限於概念而是將戶外運動裝備的功能設計和國潮時尚結合;防水功能性面料、顆粒絨正反雙用衛衣面料,可拆卸的背包和睡袋,風衣、馬甲多層疊加和可拆卸的結構設計;充分考慮了無人區惡劣的生態環境,將「樂高」、「狼圖騰」植入圖案設計,也反映了年輕設計師的創意和時尚主張。
點擊觀看大圖
合作諮詢
- END | 無LIBO時尚 -
歡迎轉發朋友圈,你的支持是我們創作的動力
(部分圖片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眾號:無LIBO服裝設計 | WLB服裝術
微博:無LIBO 抖音號:無LIBO服裝設計
如果喜歡就賜我們一個吧!
更多獨家限量/高清/矢量素材歡迎到微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