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防控值守、人員摸排、宣傳引導、物資發放、環境整治等工作疊加,令基層人手愈發捉襟見肘。山東通過抓好「鄉呼縣應、街呼區應」機制,以黨員黨組織「雙報到」活動為載體,讓一線幹部有了更多「娘家人」。
3月22日,山東濟南又迎來一個春光明媚的周日。36歲的李強,無暇欣賞春景,正忙著為申請社區出入證的群眾辦理登記。身為濟南市歷下區民政局幹部,他與同事們春節沒過完,就來到單位對口報到的文化東路街道建達南苑社區,成為一名堅守在社區防疫一線的「編外人員」。
「您好,麻煩出示一下身份證和健康碼。如果是租戶,還請出示相關證明。」測量體溫、核對證件、登記資料,對辦理出入證的流程,李強已熟稔在心。見到社區黨委書記鄒麗鳳走過來,他打了聲招呼問:「書記,咱今天居家隔離的住戶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從事社區工作整20年的鄒麗鳳說,前些年社區就與上級行政部門進行了對接。1月底以來,報到幹部「報到頻次」更從以往每周一次變為每天排班到崗。歷下區民政局還及時為社區協調醫用酒精、消毒液、防護口罩等物資,給大家吃了「定心丸」。
建達南苑社區有2萬多名居民,其中90%屬於外來流動人口。平日裡,面對高頻次的人員流動,6位社區工作人員本就有些吃力,疫情來襲更是吃緊。「要是沒有報到幹部幫忙,我們根本不可能一周內完成入戶調查,更不要說騰出手來解決群眾日常所需。」鄒麗鳳說。
不計髒、不計累、不講條件、哪裡需要就去哪裡,這是社區對報到幹部的評價。李強卻說,這段與社區共堅守的經歷,讓他深切體會到社區幹部的不易。「我們還能排班輪換,他們是天天忙。有時候凌晨兩三點,還要去接返濟人員。」
不止建達南苑社區,記者了解到僅濟南市歷下區就有來自662家省(區、市)部門單位黨組織的7萬餘名黨員,向88個社區報到。黨員黨組織「雙報到」,讓各類資源精準對接社區需求。去年12月啟用的「泉心愿」線上服務平台,成為「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的信息中樞,在物資調度、志願者招募、紓困解難中作用顯著。
在山東全省,2萬多個單位黨組織、112.8萬名在職黨員已即時到社區報到,全力以赴投入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濱州市的報到黨員成立「黨員代購隊」,對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代購跑腿」「保姆式服務」。濟寧市的報到黨員自備防護用具,自行解決就餐、交通問題,在小區搭值班帳篷,不給基層添麻煩。
德州樂陵市的116個機關企事業機關黨員幹部,已下沉到當地9個社區、156個共駐共建小區。大年初二當天,156支黨員先鋒隊、4000餘名黨員幹部聞令集結,由領導班子成員帶隊進小區、進卡點,迅速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參與基層應急值守。黨員先鋒隊還為共駐共建小區籌集近3萬個口罩、2000公斤消毒液、600餘件測溫設備。
「持續深化『雙報到』機制,引領各級黨組織與共產黨員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與責任擔當,讓黨旗在疫情防控一線高高飄揚。」淄博市淄川區委書記李新勝說,當地統籌78個部門單位資源力量,全部下沉至145個老舊小區和53個村改居社區。黨員的積極作為,更帶動了600餘支志願服務隊伍、3萬餘名志願服務者。
一個個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共產黨員堅定前行的身影。有的黨員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故意隱瞞自己到社區的工作細節,即便再三消毒也會有意迴避自己的小孩;有的黨員年前遭遇右臂粉碎性骨折,本應居家靜養,卻主動向所在社區報到請纓,打著石膏、吊著繃帶堅守一線40多天。
57歲的曲洪利,是煙台市國有土地房屋徵收補償中心的一名黨員。疫情發生後,他主動放棄休假,帶頭組建了14人的報到黨員志願服務隊。每當社區居民見他過於勞累想搭把手時,曲洪利總說:「我接觸的人多,不要離我太近,這點活兒我幹得了。」
「這些『雙報到』的幹部,就像我們的『娘家人』。」鄒麗鳳說,近年來,社區的難題有人幫忙解決、社區的呼聲有人耐心傾聽,社區與各級黨組織靠得越來越近、心越來越齊,大家都在為更美好、更安全的生活努力向前。(來源 新華網 記者 蕭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