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餘杭人」2020年2月發布

2020-03-17     餘杭晨報

為著力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營造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充分挖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起表率作用、事跡突出、群眾認可度高的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示範引領作用,為最終戰勝疫情作出貢獻,區文明辦繼續推出「美麗餘杭人」之疫情防控最美人物(團隊)專輯,經各單位推薦、綜合評選等環節,王海英等10人被評為2020年2月「美麗餘杭人」(疫情防控最美人物)。

王海英

公衛先鋒 守住疫情防控第一關

王海英是區衛生健康局公共衛生應急辦主任,她是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戰線上有著16年工作歷練的一員「老將」,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我區疫情防控工作啟動以來,她以紮實的專業本領,日夜堅守在疫情防控指揮前線。為了向指揮部決策全區防控工作提供全面、精準的意見建議,她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搜集疫情線索,及時分析研判疫情走勢,根據每日疫情動態,提出全區疾病防控、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和應急處置等建議指導方案,提供指導和協調部門、鎮街聯防聯控的專業意見。

一個多月以來,王海英一直駐紮在指揮部,各種會議、疫情研判、方案制定讓她忙碌得三餐不定時,時常以一碗泡麵、幾片餅乾對付一下,在不多的休息時間裡,她隨時會被緊急電話叫醒,24小時在線響應應急處置需求。

隨著我區企業陸續復工復產,王海英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制定企業復工復產防疫工作應急預案,積極開展疫情應急演練和服務指導,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防疫指導服務,助推企業復工復產。

她的丈夫在區疾控中心工作,同樣也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夫妻二人一起牢牢堅守在舍「小家」為「大家」的崗位上。

章景嘯

堅守崗位 守護百姓安全

章景嘯是區公安分局瓶窯派出所副所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始終堅守在抗擊疫情一線,幾乎每天都忙到深夜。

一天晚上,值班中的章景嘯接到消息,轄區醫院對武漢返杭發燒病人開展收治工作需要警力支持。章景嘯迅速趕赴現場,立即部署展開調查,指揮所內多個崗位同步開展偵查工作,並快速確定該病人的位置。在各方的努力協作下,安全將患者送達區第一人民醫院,圓滿完成病人的護送任務。

此後,章景嘯又迅速投入到抗擊疫情一線,具體負責防疫檢測站聯絡、涉疫重點人員信息研判、重要場所防疫排查等工作。章景嘯對於分管工作沒有絲毫放鬆,第一時間將上級的防控工作要求傳達落實。為方便及時落實各項防疫工作,他索性晚上就睡在辦公室。

疫情防控期間,章景嘯負責的瓶窯杭長、馬頭關兩個市級卡點共檢查車輛28618輛次,人員41189人次,勸返重點疫區人員車輛177輛;信息研判組為鎮街提供重點研判信息1038條;場所巡查組每日巡查場所75家,共排查出重點人員35人。

何炎祥

輕傷不下火線 「跪著」奮戰防疫一線

何炎祥是瓶窯鎮彭公村一名年輕的村務工作者,從大年初一到現在,他幾乎沒有休息過,即使受傷未愈,他都不曾請假,堅守崗位。

年前,何炎祥做了一次小手術,傷口還未痊癒,他就投入到了防疫工作中。他不好意思地說:「做了手術以後不方便坐著,屁股不能沾凳子。」長時間在案頭工作,又不能坐著,何炎祥只能站著打字。可是辦公桌太矮,彎著腰打字很累,他只能「跪著」辦公,這一跪就是一個月。同事把這一幕拍了下來傳到微信朋友圈,何炎祥「跪著」辦公的事情便傳開了。

疫情發生以來,何炎祥負責全村隔離家庭的信息錄入和每天體溫監測數據的上報工作。除了案頭工作,他還有卡點執勤,給夜班執勤送水、口罩、體溫計、方便麵等事務,怕手術傷口撕裂,何炎祥只能一瘸一拐「龜速前進」。

疫情期間,村委實行24小時值班制,雙休日也照常上班。何炎祥在單位連軸轉了1個多星期後,因為太勞累,導致傷口發炎。

「輕傷不下火線。」何炎祥笑著說,「雖然村裡的工作比較繁雜,還剛剛做了手術,但我是土生土長的彭公村人,為家鄉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應該的,我要用自己的行動守護全村老百姓的健康和安全。」

計良慶

堅守崗位的物業管家

計良慶是良渚街道文化村社區的一名物業管家。由他負責的樓道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後,家人打來電話勸他回家,他卻說:「這是我分管的小區,是我的責任。」計良慶毅然決定堅守崗位,做好小區居民日常生活保障。

整個小區共計800戶人家,由包括計良慶在內的5名工作人員負責。公司和社區打算給他們增派人手,他們怕接觸的人越多,風險越大,便決定咬緊牙關克服難關。計良慶和同事們既是保安又是保潔員,還是垃圾清運工,每天從早上8點忙到晚上12點,16個小時不停歇。

在為隔離樓道提供服務時,計良慶幫業主們送快遞、倒垃圾,為有需求的業主買菜,提供物資補給,背著滿滿一大壺消毒酒精上上下下十幾層樓進行公共區域的消殺工作。穿著防護服特別悶熱,幹完一天活的計良慶,哪怕身上只穿了一件棉毛衫都出熱出一身汗。

2月14日晚上12點,隔離樓正式解封。第二天,計良慶挨家挨戶去送解除隔離通知書,他比誰都高興。在這個特殊時期,計良慶為著心中的堅持,播種下一顆愛的種子。

上官苗苗

當好百姓「菜籃子」的守夜人

上官苗苗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農副物流所的業務骨幹,疫情防控期間,她主要負責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內各個市場的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現場巡查工作。

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也是全省最大的「菜籃子」。疫情發生以來,為了保障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的產品正常供應、質量安全和價格穩定,上官苗苗和她的同事們日夜堅守,堅持挨個排查,耐心勸導,嚴格執法,全力落實好疫情防控的各項舉措。

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在對農副物流中心實行全天候排查的第一時間,上官苗苗便主動請纓,進駐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及正北物流市場,開展24小時不間斷檢查。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交易量和人員流量都非常大,並且大量交易集中在夜間進行,因此夜間巡查任務特別繁重。

自從加入駐場巡檢工作後,上官苗苗吃住在物流中心,沒回過一趟家。元宵節晚上,看到忙碌奮戰的同事們,一天沒吃上一口熱飯,趁著工作間隙,上官苗苗為大家煮了一鍋熱騰騰的湯圓。剛準備吃,聽說守崗的一位老同志家裡有急事,上官苗苗立刻放下碗筷替他加入夜間執勤。

上官苗苗的丈夫也在通宵駐守的行列中,夫妻倆在各自崗位上,築牢食品安全「防疫牆」,守護著每一位市民的生命健康。

孫樹明

每天騎行20多公里 奔走防疫一線

孫樹明是閒林街道萬景村960戶家庭的簽約醫生,也是一名老黨員,從事鄉村醫生工作40餘年。疫情防控期間,60歲的他主動申請加入防控一線,每天戴上口罩、穿上白大褂,騎著電瓶車,一天下來至少要騎行20多公里,為居家醫學觀察人員開展健康狀況監測,做好基層防控。

除此之外,孫樹明還負責宣傳相關防疫知識,他總不厭其煩地告訴大家,要注意通風,勤洗手,儘量減少外出。

「孫醫生每天都會來下午給我量體溫,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閒林街道萬景村居家醫學觀察人員黎女士說,「孫醫生人很好,他跟我們說不能出去,我們也知道是為了避免感染。」村民們都說,平日裡,誰家有人身體不舒服了,只要一個電話,孫醫生總是隨叫隨到,不管多晚,他都及時趕到,給他們看診配藥。

40多年,他紮根在農村衛生服務一線,有著高度的責任心。醫者父母心,孫樹明堅守自己的崗位,無怨無悔。

「我是一名鄉村醫生,也是一名黨員。面對疫情,我肯定要盡力做好防病救治工作,因為這是我的職責。」孫樹明平靜地說道。

李見華

用獨臂詮釋防疫擔當

李見華是塘棲鎮塘北村委公益性崗位的一名工作人員,因為年少時的一場事故,他失去了右手臂。疫情防控期間,他左手拿起體溫計走上了防疫一線。

1月22日,村委接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後,大家立馬回到崗位,鑒於李見華的身體情況,村委特意為他安排了上門宣傳、發放健康小貼士等較為「輕鬆」的任務。在辦公室待命的李見華坐不住了,他主動報名加入了志願者隊伍,上門排查村民進出餘杭的情況。塘北村塘姚線設立崗亭檢測點後,李見華又穿上防護服到檢測點服務,對過往車輛進行一一排查,對車內人員進行體溫測量,並詢問行車路徑等情況。

大家問他身體都不方便為什麼還要堅持參加志願者服務,他卻說:「我身體挺好的,量體溫一隻手就夠了。」

他用獨臂完美詮釋了防疫擔當。在抗「疫」路上,只要大家不分你我,儘自己所能,為社會出一份力,匯聚每一股力量,我們就一定能取得抗「疫」勝利。

朱志偉

一副熱心腸 送上愛心餐

老臨平人幾乎沒有不知道「朱特兒」的。但很多人不知道,早在朱特兒快餐店開出第一家門店的好些年前,老闆朱志偉就開始參與慈善活動,熱心公益事業。

這個「熱心腸」的老闆,這家「暖心」的快餐店,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時,再一次展現了他們的溫情。

朱志偉住在鳳儀家園小區,看到自家樓下檢測點的志願者們風裡來雨里去,他就想著儘自己的努力讓志願者吃上一口熱飯。為此,連續一個多月,他每天堅持早早地把愛心餐送到檢測點,讓工作人員能按時吃上飯菜,安心地投入到執勤工作中去。

面對疫情期間的「員工荒」,9個人要把每天800份訂餐的採購、烹飪、配送等諸多環節都挑起來,壓力可想而知,即使再忙,飯菜的質量還是要保證,朱志偉便與員工們一起忙活起來,從每天早晨五六點開始,一直到晚上8點左右才收工。這期間,還遇到了道路運輸不暢、菜品原材料供應不足、快餐盒缺貨等問題,朱志偉都一一克服了,他還動員妻子也加入了「配送員」隊伍。他說:「能為更多需要的人提供幫助,我很開心。」他打定了主意:「只要疫情不結束,我們會一直服務下去。」

張再松

疫情當前父親去世 他簡辦喪事奔赴一線

張再松是百丈鎮泗溪村黨支部書記。在疫情防控期間,他夜以繼日地撲在防控工作上。老父親過世,他毅然決定喪事簡辦,不忘疫情防控工作。

1月29日上午,正在整理疫情防控資料的張再松接到妻子電話,「再松,快點回家,爸可能熬不過去了。」掛了電話,標註了整理的資料,張再松馬上開車趕回家,一路上想起病重的老父親,從不輕易落淚的張再松忍不住熱淚盈眶。97歲的老父親一直臥病在床,自己從沒有好好照顧過他,都是妻子在照顧,作為兒子自己太「失責」了。

回到家後,張再松見了老父親最後一面。父親過世後,家人們覺得老父親的喪事應該好好辦一下。「現在特殊時期,我們喪事簡辦吧。」張再松說,「爸的前半生在戰場上保衛國家,後半生在家鄉服務老百姓,我相信他如果知道目前的情況,一定會支持我的做法的。」

1月30日,張再松還是抽空到村裡幾個容易疏忽的點位參與防控工作。1月31日,張再松父親出殯,上午送走了老父親,下午他就返回工作崗位,投入到走訪居家醫學觀察戶和重點路口排查等工作中。

在之後的一個多月里,張再松一直奔忙於防疫一線,做好居家醫學觀察人員重點管控、外來返崗人員排查,以及企業復產復工「一對一」幫扶等防疫工作。

唐士良

剛出院就想返崗的社區書記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五常街道洪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唐士良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對轄區內3個網格、9個小區進行統籌安排部署,事無巨細,親力親為,深怕漏掉任何一個環節。

2月3日傍晚,他左手的小拇指、無名指分別摔成了骨裂、骨折……當晚,在浙大一院緊急接受了4個小時的手術,才保住了兩個手指。怎麼摔的?唐士良說不清。但是,洪園社區的工作人員卻知道原因,「我們的書記肯定是太累了……」。

摔傷住院後,因病情嚴重,唐士良在病床上整整躺了六天六夜。由於受傷的左手不能動彈,右手要掛點滴,心系工作的他只能躺在床上干著急。

2月10日,唐士良終於出院了。「同事在戰鬥,我卻在家休息,心存愧疚。所以,我請求在換藥拆線一周內,每天去社區階段性上班;一周後,全天候上班。」唐士良向五常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邢斌發了一條「結束病假申請上班」的信息。

「防疫工作嚴峻,病床上的那幾天我真的是吃不下睡不好,擔心工作沒有做到位,又擔心同事們太辛苦了。」唐士良說。

街道了解到唐士良的手指不能受冷,否則會影響剛接好的血管而造成病情反覆,且半個月後其小拇指還要進行植皮手術,邢斌回復唐士良:「好好休息,工作有我們在,期待你康復後再回崗位。」

來源:餘杭晨報 作者: 組稿 孫明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jLF5nABnkjnB-0z0w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