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一種狩獵組織,是清朝旗人社會生活中的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朝的根本制度。
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在各旗當中,因族源不同,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滿洲、蒙古、漢軍同屬一旗,旗色亦相同,惟從軍、入仕待遇略有不同,八旗軍人數最多時有27萬人。
八旗人的後代,被稱為八旗子弟,又稱旗人,後來,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於國而自己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
在明朝被覆滅滿族人奪取政權的時候,不得不說,滿洲人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從歷史事實來說,明朝的滅亡並不全是滿洲人造成的,而是對明朝早就心生不滿的農民造成的。農民興起了起義運動,李自成順勢建立了大順王朝。緊接著,吳三桂和滿族勾結,將滿族引進了關中,再加上,突如其來的瘟疫,使得李自成的軍隊,也失去了戰鬥力。這天時地利,滿族就已經占據了高點。
再從人和上來說,滿洲在入關的時候,不過二十多萬兵力,但是,面對比它多上許多軍隊的明朝,滿洲的八旗,卻絲毫不遜色,著實厲害。這裡,說起這八旗,它是由努爾哈赤建立起來的。在剛開始的時候,八旗並不叫「八旗」,它只有四旗。
後來,因為滿洲軍隊的擴張,所以,努爾哈赤在此基礎上將其分成了八旗,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八旗」了。八旗在清朝,可以說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它因為功勳受盡了清朝廷的所有優待。清政府供養八旗的軍費,占據了財政支出的絕大部分,也希望八旗能夠幫助大清走向繁榮。
也因此,雍正帝一再說:「八旗為本朝根本,國家莫有要於此者。八旗滿洲 ,乃我朝之根本,根本不可不固。八旗兵丁,乃國家之根本。」但是,八旗卻在之後的太平歲月中,虛度著它的年華。
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清朝廷就免除了八旗服兵役之外的所有義務。過了一兩年後,清朝廷專門為八旗制定了針對他們的規章制度。十幾年後,清廷按照關外的方式,劃分了大量土地給八旗子弟,希望他們既能夠當兵打仗,又可以在家從事農耕活動。
這些土地不用上交糧食,同時,也不能進行買賣。但是,八旗主要以遊牧為生,所以,他們並不擅長農耕,沒有辦法達到清朝廷所期望的那個樣子。於是,八旗就把這些土地交給了漢人來耕作,並收取一定的租金。不過,收得的租金是有限的,如果,想要養活一家旗人的話,不得不說,還有些困難。
於是,清朝廷制定了兵餉制度,規定:如果八旗的成年男子參軍的話,每人每個月可以領取一定數量的餉銀和餉米,並且,發放一定口糧給他們的家人。另外,清廷還給了八旗一些其它優待,比如說:結婚和舉辦喪禮的時候可以領到津貼,受傷或者因為有病退役的時候可以領取體恤金等等。
這些措施確實解決了八旗的「吃飯問題」,但是,也使得八旗漸漸放下了刀槍,荒廢了以前遊牧時最熟悉的格鬥、騎術和射箭等技能。到了近代的時候,熱兵器發展飛快,而八旗那些曾經最值得驕傲的技藝,卻變得沒有了用武之地。再加上各種原因,旗人變得無事可做。
八旗的戰鬥力不斷下降,直到變成了清朝廷的「米蟲」。甚至,在後來的戰爭中,八旗和綠營雖然人數眾多、軍費花銷巨大,但是,因為戰鬥力實在薄弱,只能在一旁觀戰。雖然有一些優秀的旗兵出現,但是,寡不敵眾,結局大多讓人嘆息。
在鴉片戰爭之前,有人這樣描述京城裡的八旗:一群人拿著鳥籠,整天都在遊玩,或者聚在一起賭博。要是問起他們是幹嘛的,他們都說自己是巡城的士兵。雖然,這些八旗弟子領著清政府發放的餉糧,但是,卻沒有干過什麼實質性的事情,平日裡只會吃喝玩樂。
不僅僅是普通的八旗士兵這樣,就連八旗中的貴族也是這樣。而最讓人覺得諷刺又好笑的是八旗里的怡親王,因為是八旗,需要隨身攜帶佩刀,但是,怡親王覺得佩刀太重了,不戴又不行,怎麼辦呢?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奇招:帶著沒有刀身只有刀把的刀鞘出行。這樣一來,佩刀的重量被大大減少。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清王朝後來的衰落並不是毫無理由的,就連八旗貴族尚且如此,又談何說起其它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八旗從國家憂患中誕生,滅亡於世俗的安樂之中。八旗制度也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而清朝廷給八旗的這些優惠待遇,其實,就像是一劑甜蜜的毒藥,更使得八旗最後變成了一群需要靠別人養活的無用之人。
雖然,旗人的情況對於清朝廷來說雖然是一個重大損失,但是,更加要命的則是清朝皇族在王朝末期的「空心化」。在慈禧太后掌控朝廷參與政治的半個世紀裡,清宮裡聽不到一聲新生兒落地的哭聲。這樣的情況,在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中是從未有過的。
或許,到了最後,上天也在暗示著清朝的衰亡。
參考資料:
【《八旗旗主考實》、《清代前期的八旗制度》、《清代北京旗人的休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