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自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和農村的經濟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當地經濟的崛起,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對華西村有著深厚的感情,它地處於江陰市華士鎮以西。這個村子的發展脈絡清晰,2017年的時候年總收入竟然高達524億,幾乎家家戶戶住著小別墅,手頭有富裕的存款,這還不算什麼有些人家還擁有2-3輛汽車。從1961年建村到如今,華西村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的農村,被大家稱為「天下第一村」,可見實力非同小可。
很多村子把華西村當做自己的榜樣來學習,改革開放以來,有不少村子迅速崛起,如今又一個「華西村」誕生,村企年營收上千億,戶均資產超300萬元。它就是陝西東嶺村,地處寶雞市陳倉鎮,村裡共計812人,毫不誇張的說它的經濟狀況可以和華西村相較高下。剛開始的時候東嶺村也沒有什麼名氣,只不過是一個普通村落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東嶺集團是村辦企業,在2020年我國民營企業五百強中光榮上榜。1260億的營收排在榜單的第39位,在陝西省民營企業中位居首位。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上榜了,據統計東嶺集團已經連續19年入選我國民營企業五百強。要知道對於一個村辦企業來說,能走到今天實屬不易。
1260億聽起來就像天文數字,可這的確是東嶺集團實實在在的業績,是村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改革開放初期東嶺村還是個貧困村,短短的時間讓它脫胎換骨,這一切都離不開東嶺集團的董事長李黑記。除了擔任東嶺集團董事長之外,李黑記還是東嶺村的村委會主任。
1975年時李黑記高中畢業,他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到家鄉勞動。年輕人都有一腔熱血,李黑記也不例外,他心裡懷揣著想要改變家鄉面貌的想法。難得的是他不僅這麼想還真的這麼做了,李黑記鼓勵村民興辦「黑白鐵皮加工部」,主要負責生產鐵桶、簸箕等鐵製品。沒想到加工部做的有模有樣,生產規模也在逐漸擴大,10年後從加工部改名為「東嶺鉚焊機械廠」。
就在一切都步入正軌的時候突然發生了一場意外,1988年的安全事故讓這個剛起步的小廠瀕臨倒閉。李黑記不忍心看到村民們的勞動成果歸零,在關鍵時候他站了出來接手了這個廠。李黑記和村民簽訂了三年的承包合同,每年要上繳五千元的承包費。好在苦心人天不負,這個廠活下來了,並且在李黑記的手中不斷擴大。
1996年的時候時機來了,李黑記和村民們商量後決定以原本的廠為基礎建立了東嶺集團。這一決定開創了陝西第一次實現村子和企業合二為一,以企業帶動村子發展的新做法。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東嶺集團參加了十幾家國企改革,這一參加不要緊,關鍵是讓這些國企看到了發展的希望,為那些失業或者沒有機會就業的人提供了機會。
除此之外東嶺集團每年還繳納約十億的利稅,成為同類企業中的楷模。從東嶺集團現如今的業務來看,它們經營範圍很廣,涵蓋物流、礦產、鉛鋅、鋼鐵、焦化、煤化工、金屬加工等等。從起初的加工部到今天站穩了腳跟,其中艱辛他人很難體會。而且東嶺集團在我國20多個省份都有生產基地,解決了不少就業難題。
結語:因為本來就是村企合一,所以東嶺集團發展這麼好受益的肯定是股東們,以此來帶動著東嶺村的發展。據了解,東嶺村的村民每年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了10萬元,每戶的資產超過了300萬。這樣的數字讓人感到驚訝,因為有些在大城市打拚的白領都不一定能賺到這麼多錢,更別提資產過百萬了。就像李黑記畢業回鄉的初衷一樣,他想改變東嶺村的面貌,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為了照顧大多數人,東嶺集團旗下產業眾多,為東嶺村有工作能力的村民開設了多元化的崗位。
放眼望去和東嶺集團年紀相仿的企業,能做到今天這麼大的寥寥無幾,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之外,更主要的是能夠抓住時機快速發展。人光有信念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實幹、創新,踏踏實實走好眼前的路,碰壁走不通的時候多想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