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志
「江浙滬獨生女」,這兩天形成了火熱的話題。
家境優渥、一生順遂、衣食無憂,在網際網路上,它成了廣大打工人最眼紅的頂配人設。一些網友紛紛表示,希望「下輩子投胎當江浙滬的獨生女」。
「江浙滬獨生女」,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規模龐大,且可以被歸類的群體?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它是不是被憑空建構出來的,而在於它為何能走紅。
市場經濟發達的江浙滬,依賴原生家庭的保守化生活方式,卻在輿論場占據上風,這也許不是什麼好的信號。
1
在網際網路上,「江浙滬獨生女」,擁有著一個十分清晰的群像標籤。
她們出生在江浙滬的富裕家庭,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讀國際學校,甚至出國留學。家長不會過度雞娃,會佛系地對待她的就業情況,畢竟「不指著她養家」;但在婚戀上,卻又會保守地替子女規劃,找本地家底相近的人結婚,是最優的選擇……
來自父母輩們的無條件支持,建構了一條順遂的人生路,她們不用在市場的浪潮中搏殺,或者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地考公,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還有家庭兜底。
對那些視躺平為正義的網友而言,在這個內卷的社會,「江浙滬獨生女」的概念,滿足了他們對原生家庭的一種美好想像。
「江浙滬獨生女」坐享的精緻生活,是建立在錢的基礎上的。但其實出生在富裕家庭,只要是獨生子女,這樣的優渥生活幾乎都觸手可及,為什麼火的是江浙滬的獨生女呢?
江浙滬地區,當年計劃生育執行更嚴格,獨生子女率更高,這確實是一個重要因素。
有數據顯示,上海獨生子女率64.4%全國最高,江蘇獨生子女率47.2%,浙江獨生子女率37.4%。
不過事實上,獨生子女率最高的地區,不是江浙滬而是東北。現在的東北,已經成為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地區,這正是當年生育率低延續的一個影響。
在網際網路上,火的是「江浙滬獨生女」,而不是「東北獨生女」,說到底還是因為經濟基礎——獨生女的順遂人生,和東北衰落的大環境,本身就是充滿違和感的。
再者,相較於體制化的東北,市場經濟、民營經濟更發達的江浙滬,父母輩的創業者,擁有很多經商致富的機會。這讓他們有條件支持獨生子女,同時思想更開放,不會迷戀編制,或者必須和父母輩一樣經商創業。
這樣,回歸家庭的蔭蔽,又保留了一絲選擇自由,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江浙滬獨生女」,才會成為被眾人羨慕的群體。
2
其實如果嚴格計較一下,「江浙滬獨生女」很可能是一個偽概念。或者說,網上描繪的那個坐享精緻生活、家庭無條件兜底的群體,規模遠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
「江浙滬獨生女」走紅的同時,就有很多當地的獨生女表示,自己拿到的「版本」,和網上描繪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原因很簡單,江浙滬所在的長三角地區,是全國最發達的城市群之一,但它的富裕程度,並沒有到全民衣食無憂,或者全部中產精英的地步。
比如平均工資,北京、天津排在浙江前面,廣東排在江蘇前面;再看人均GDP,浙江甚至還沒有福建高。所以哪怕是在江浙滬地區,內部的貧富分化效應,財富分配的二八定律依舊是存在的。
也就是說,大多數的江浙滬獨生女,像其他地區的孩子一樣,過的仍然是普通人的生活,升學要卷,高考要卷,工作要卷,從來就沒有什麼躺著還有人喂飯的說法。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不夠嚴謹的群體概念,為什麼能夠在網際網路上走紅?或者換個問法,當指代模糊的「江浙滬獨生女」,被建構出一個清晰的人設時,那些投去羨慕眼光的人到底在羨慕什麼?
其實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大家想投胎當「江浙滬獨生女」,這本身就是一種思潮的倒退。
它意味著一種更保守的職業選擇,也即從外出闖蕩,建構一種獨立自主的人生,到退回到家庭、家族,依靠原生家庭來啃老,過一種安穩安逸的生活。
所以,哪怕「江浙滬獨生女」對考編沒有執著,但它的走紅,和考編潮的席捲一樣,都是職業選擇、經濟決策保守化的結果。
那些羨慕者,本質上是羨慕低風險的人生,他們失去了自主奮鬥的動力。在他們看來,階層晉升的難度越來越大,出去自主闖蕩、沒有家庭兜底的風險太高了,風險和收益不成正比。
所以據此來看,「江浙滬」和「獨生女」的話題綁定,何嘗不是充滿違和感呢?
這種違和感恰恰是問題所在——市場經濟發達的江浙滬,本該是最敢闖、最敢拼的地區,年輕一輩理當像父母被那樣,去市場浪潮中搏殺,去經商創業,現在它卻成了保守的標籤,一種保守化的生活方式的原產地。
3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江浙滬地區開風氣之先,市場經濟發達,民營經濟活躍,由此締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蹟。
數據顯示,2022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合計約29.03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總量的四分之一。
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後,江浙滬的廣大民眾依靠經商創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為後代打下了牢固的經濟基礎。
然而現在,江浙滬地區被羨慕的不是拼搏闖蕩意識,或者先進的經商理念,而是「獨生女」衣食無憂的啃老式生活,只能說社會的心態在變化。
「江浙滬獨生女」的走紅,歸根到底是錢的問題,而錢的問題背後,還是經濟問題。
其實「江浙滬獨生女」的概念,不是最近剛剛出現的,現在才走紅網絡,成為被眾人羨慕的頂配人設,說到底還是因為經濟預期下滑,信心下降,導致大家的職業選擇、經濟決策不敢冒險。
這幾年來,經濟社會大環境的變化,顛覆了很多人的觀念。
比如前幾年,在大廠當一個程式設計師,或者在房地產公司干銷售,是相當富裕體面的職業,收入回報率相當高。但現在裁員、暴雷的浪潮下,這些職業已經剝離了昔日的光環。
在相親市場的鄙視鏈上,哪怕你是年薪百萬的大廠程式設計師,可能照樣比不過一個有編的縣城青年。
經濟下行周期下,市場活力減弱,它吸引不了那麼多的創業者,人們選擇更加保守,不想去隨時關門的民營企業,而希望進體制,端上鐵飯碗,或者希望家庭安排好一切,這才是「江浙滬獨生女」走紅的背後真相。
真實的江浙滬獨生子女,當然不像網絡描繪的那樣美好,美好到家庭安排好了一切,只用養尊處優地沿著既定軌道走,不用考慮任何風險。
她們在婚戀等問題上的自由選擇,被家庭給限制甚至剝奪,或者作為獨生子女,今後面臨沉重的養老負擔,這些都是甚少被關注的另一面。
當然,並不是大家看不到這一面,而是「江浙滬獨生女」的普通或者艱難,被有意無意地過濾掉了,這樣才能建構一個完美的群體人設,才能滿足對美好人生的想像。
所以,「江浙滬獨生女」的群體,並不是因為客觀存在才走紅,而是因為在當下,太多人需要一種安逸躺平的人生,所以才有了「江浙滬獨生女」的群像人設。
從內心強大、獨當一面的現代獨立女性,到被家庭「圈養」的乖乖獨生女,網際網路上女性人設的變化,它所指向的經濟水溫變化,才是問題關鍵。不管怎麼說,躺平心態的蔓延,可不是什麼好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