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籃球告別「姚時代」之時,也是重新思考發展路徑之始

2024-10-31   上觀新聞

10月31日中國籃協官方宣布,姚明辭去了中國籃協主席的職務,由現任籃協副主席、籃管中心黨委書記郭振明暫時接任。

7年前姚明當選中國籃協主席之時,面對人才問題、裁判問題、國家隊建設、CBA品牌、管辦分離等一系列中國籃壇之「困」,他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理清頭緒、扭轉局勢的人選。如今這位被給予厚望的中國籃球的掌門人選擇離開,而中國籃球,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姚明:離開,基於對中國籃球未來的考慮

姚明說:「擔任中國籃協主席的經歷很寶貴,有不少收穫,遺憾的則是國家隊的成績和表現沒有達到預期。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中國籃協,主要還是基於對中國籃球未來的考慮。」

按照章程,姚明的第二屆任期還剩兩年左右,他希望為新班子留下一個完整的奧運周期,以便他們更好地開展工作。

姚明還說,他對籃球的熱愛從未改變。中國籃球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國際交流、公益、青少年培訓、產業研究、文化等等,未來自己以其他方式參與籃球的機會還有很多。「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籃球都是我一直熱愛的事業,今後希望大家和我一起繼續支持中國籃球。」姚明說。

新華社照片,里爾(法國),2024年 7月28日,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前右)在場邊。 當日,在巴黎奧運會女子籃球小組賽A組比賽中,中國隊89比90不敵西班牙隊。 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 攝

姚明至少是一位勇者

「如果姚明在籃協主席的位置上都沒辦法做好,那麼其他人也做不好了。」七年前姚明上任之時,著名籃球評論員蘇群發出了意味深長的感慨。

這一切基於姚明的專業能力、影響力以及在業界的人脈資源,國家體育總局和大多數籃球人的看法一致,認為姚明最適合擔此重任。

彼時,中國籃球已經到了不得不變革的境地。拿CBA聯賽來說,在姚明上任前的幾個賽季,從場內罵聲到場外打架,從裁判問題到外援制度,從「球鞋門」到贊助商告狀……CBA的問題千瘡百孔。「我希望通過制度創新,推動運動員合理流動,鼓勵俱樂部努力培養籃球後備人才。」姚明當時表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CBA人才自由流通問題。長期以來,籃協、俱樂部和地方體育局之間的博弈,一直困擾著中國籃球。部分球員無法自由流動,球員的人事關係留在地方體育局,造成球員的交易受阻。

除了球員的流動性,裁判問題也是姚明希望改革的重點。「我希望成立相對獨立的裁判員組織機構,為各級聯賽、各種比賽提供服務的同時,實現裁判員的培養、選拔、任用、監管的專業化、職業化和制度化。」

聯賽的包裝、推廣以及商業化,當時也被看做是姚明能帶給CBA的改變,這也是他當時建立「中職聯」的重要目的。

7年前,球迷期待著姚明給CBA和中國男籃帶來積極的改變,當時,輿論對姚明上任一片叫好。業內人士和媒體也呼籲大家要給姚明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因為所有改革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時間。但當時不少業內人士就預料到此路之荊棘密布,「舊體制是最大的問題,改變現有的現狀,有些權力姚明也鞭長莫及。現在姚明上任時候轟轟烈烈,但是過兩年如果看到改變不大,可能就會有人出來質疑。」

不料一語成讖。

姚明與爭議並存的七年

姚明過去這七年,始終伴隨著爭議。他的改革充滿勇氣,但效果卻褒貶不一。

姚明任期內,中國女籃的表現亮眼,尤其是2022年女籃世界盃獲得亞軍,更是讓全世界見證了中國女籃的實力,這無疑是他任內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之一。

與女籃的輝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男籃的持續低迷。從2019年世界盃首次無緣奧運會,到2023年再次失去奧運資格,甚至在2023年亞運會上輸給菲律賓二隊,2024年亞洲杯預選賽不敵日本男籃,中國男籃的表現讓球迷們心痛不已。

面對中國籃球的困境,姚明展現出了一個改革者的勇氣。紅藍兩隊制度、籃球人才庫、球員限薪令、外援制度的調整……這一系列政策無不彰顯著姚明的雄心壯志。然而,這些政策的頻繁變動也引發了諸多質疑。有人說姚明在「拍腦袋」決策,有人說這是在不斷「試錯」。

在CBA聯賽方面,姚明推動了聯賽的商業化運作,增加了常規賽場次和季後賽球隊數量。這些舉措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聯賽的關注度和商業價值。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聯賽被壟斷、NBL球隊數量銳減、獨特的MVP計算方式引發爭議……這些問題的出現,也讓反對聲越來越多。

質疑聲中,姚明並沒有放棄對中國籃球未來的規劃。通過姚基金、蔡崇信籃球獎學金等項目,以及大力發展高中聯賽和青少年聯賽。只是這種長期投資,尚未結出甜美的果實。

球迷們等不及了,畢竟,在競技體育中,成績才是最直接的證明。男籃的頹勢得不到扭轉,所有負面的預期和質疑都將愈演愈烈。

中國籃球的新起點與思考

姚明曾說自己擔責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承擔過去的責任,辭職回家;另一種是設計出下一步行動計劃。最終,他堅持不下去了,他選擇前者。

不可否認,姚明對中國籃球的熱愛深入骨髓,他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希望能將中國籃球從泥沼中拉出。然而,現實就像一張錯綜複雜的網,將他困於其中。那些對他的質疑聲,有部分是出於對中國籃球急切的期待,但也有一些是沒有看到改革背後的艱難。

國家體育總局黨組對姚明擔任中國籃協主席期間的工作給予積極評價,認為,姚明在厚植大眾籃球基礎、構建職業聯賽體系、提升國家隊水平、推進體教融合、推動籃球產業和文化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任職期間積累的人才資源、制度資源、社會資源,為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推動項目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希望姚明充分發揮自己的社會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繼續為籃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如今姚明卸任,中國籃協接下來要面臨的是如何在姚明改革的基礎上繼續前行,或是另闢蹊徑。

比如從長遠來看,姚明推動的青少年籃球發展項目不應被忽視。這些項目就像是埋下的種子,也許只是還未到開花結果的時候。但在當下成績至上的體育環境中,時間似乎成了最奢侈的東西。

新的領導者需要總結姚明時期的經驗與教訓,在人才培養、聯賽運營、國家隊建設等方面找到更合適的平衡點。郭振明就坦言,從姚明手中接過中國籃球協會的這副擔子,壓力還是非常大的。「一方面,姚明主席在整個籃球界的個人影響力、整合資源的能力都是很獨特的。另一方面,比照國家對三大球振興的整體部署和要求,以及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三大球面臨的任務,我們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我們的籃球核心人口有7600萬,有很好的基礎,而中國籃球曾經取得過的優異成績也讓大家對我們有期許,在這方面有比較大的壓力和挑戰。」郭振明說。

無論是延續還是變革,面對壓力和挑戰,都需要謹慎前行,因為中國籃球的未來承載著無數球迷的希望和熱愛,而姚明的離開或許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可能是中國籃球重新思考發展路徑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