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影片重映 叫好不賣座?

2023-11-28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經典影片重映 叫好不賣座?

本報記者 張靖超 北京報道

近期隨著宮崎駿的經典動畫電影《紅豬》在國內重映,讓經典影片重映的話題再度被提及。

2012年的《鐵達尼號》通過技術修復轉制3D版後在國內重映,取得了迄今為止最高的重映票房紀錄,9.46億元。這也讓電影行業看到了經典影片重映的潛在商業空間。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鐵達尼號》於2012年重映算起,在過去十餘年裡,國內已有約30部經典影片在院線重映,其中超過20部重映時間在疫情發生後。

資深電影出品人、投資人楊奇楓分析,重映電影扎堆上映,一方面是在過去幾年了,受疫情影響,國內外電影都在減產;另一方面,頭部內容在檔期的選擇上越來越謹慎,新片在春節、國慶等大的檔期扎堆上映之後,有的檔期自然會出現空當,需要經典電影補充市場。

版權與重製成本

重映電影的最大賣點是情懷,彌補遺憾是影迷走進電影院的一大動力。公開資料室顯示,2002年,我國開始實施院線制改革,在此之前,很多經典的進口影片都未能在國內院線上映。經典影片雖然已是非常成熟、優秀的作品,但重映的成本卻並不低。

一位院線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電影重映要經歷版權、重製、宣發幾個關鍵步驟,距離首次公映時間超過兩年或是內容有所調整的影片,還要由國家電影局進行重審,重新發放公映許可證。

其中,版權成本是第一道關卡,熱度越高、距離首次公映越近的影片,往往成本越高。在重製階段,2K/4K修復已經成了基本操作,一些視效大片還要經過2D轉3D、IMAX、杜比全景聲等版本轉換,這會大幅增加重映的製作成本。

「像《鐵達尼號》《侏羅紀公園》《指環王》等影片,由於拍攝製作時間距今較遠,但是對畫面、音效又有要求的大片,重製時的成本就會相對高一些。相比之下,很多經典的動畫電影在這方面的要求就低一些,總體成本不會太高,所以出品方在選擇重映影片時,會著重考慮這類影片。」上述人士說。

記者梳理髮現,最近十年的重映影片中,動畫電影的占比高達四分之一。

難以向下滲透

從票房數據上看,重映的經典影片的票房相差懸殊,最低者為《何以為家》,重映票房僅202萬元,最高者則是前文所述的《鐵達尼號》。而在2020年至今,重映影片的票房則大多為幾千萬元,最高的是《阿凡達》,為3.7億元。

「重映不是穩賺不賠的,比如重映的時候出現有競爭力的影片、與當下的觀眾生活習慣有差異等,都可能虧本。最重要的是,『經典影片』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是已經有穩定的粉絲、受眾;另一方面則是,很多觀眾對電影已經比較熟悉,要吸引觀眾走進影院再消費,不是一件易事。」上述人士表示,重映影片的購票觀眾大多數來自一、二線城市,且學歷相對較高,年齡也比日常主要觀影人群要大。

這也意味著,這類影片重映的票房天花板較低。

但即使如此,經典影片重映也依然被視作當下以及今後電影市場在供給方面的一種重要補充。

「一是在目前國內的電影市場環境下,投資出品方依然謹慎保守,大投資的影片常常會放在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等熱門檔期上映,但這些熱門檔期的時長加起來也就3個多月,在此之外的近9個月時間會出現供給上的缺口;二是雖然經典影片的潛在購票人群有限,但對於資深影迷、觀眾而言,他們的需求卻相對強烈。」上述人士說。

(編輯:張靖超 校對:翟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eaa6de0db6ff7cf13685194a291b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