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到萬家》大結局,三個孩子三種命運,父母的影響有多大?

2022-07-22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幸福到萬家》大結局,三個孩子三種命運,父母的影響有多大?

作者 | 陶若素

「生在這個家,是我倒霉。」

這是熱播劇《幸福到萬家》中小妹王秀雲的一句話。

10年前她考上大學,卻被告知落榜,10年後真相大白,原來她的學籍被村書記女兒頂替。

明明她是受害者,父母卻勸她息事寧人,得罪書記全家,後果太大了。

真是這樣嗎?

母親的關心有自己的算計,畢竟秀玉選擇賠償,二哥結婚就有錢了。

比起在法律邊緣反覆橫跳的萬家,王家的故事更值得父母揣摩。

同樣的出身,三兄妹,三種命運。

人生的不同從何而來,答案盡在養育中。

小妹王秀玉,被父母偏待的孩子

秀玉角色並不討喜,自私、軟弱、沒主見。

大哥慶來因征地賠償糾紛被書記踢傷,親哥躺在醫院裡,嫂子要打官司,她卻極力反對。

因為得罪萬家,她在集團不僅會被排擠,還有可能下崗。

我們以為親哥的命都沒工作重要,看到最後才明白,工作是她唯一的依靠。

劇中幾處細節已經暴露,她是家中被偏待的女孩。

二哥讀書,她要賺學費,大哥結婚,她要出錢。

連被盜走的人生補償款,最後也被父母拿給哥哥。

父母覺得這是家人間的幫襯,但在利益衝突面前,無視女兒的感受,會讓她產生被輕視感。

《超越自卑》書中曾指出:

重男輕女的家庭里,女孩存在自卑情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即便是非常優秀的女孩,由於懷疑別人受到偏愛,也有可能走上一條完全錯誤的人生道路。

因為在物化的關係中,女孩本身不被賦予價值,為了找尋認同,她有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

長期以往,由於缺少關注和愛,她很可能被拙劣的情感欺騙,甚至不斷被親情勒索。

綜藝《四大名助》有一期,女孩指責爸爸的重男輕女。

爸爸花1萬塊幫弟弟找初中,輪到自己想出國學習,3萬塊都不給。

隨著嘉賓深入了解,原來父親不是偏愛,而是女兒多變的想法,讓父親不敢輕易點頭。

主持人孟非的話值得父母反省:

文化程度不高,總忙著做生意,對孩子缺乏細膩呵護,在女兒心中就成為一種偏待。

爸爸也有他的問題,情緒化溝通,並不利於關係的和解。

父母不是否認不偏愛就能製造公平。

對敏感的孩子而言,感受比真實發生的事件更重要。

不想手足反目成仇,不是不幫襯,也不是一視同仁,而是父母打消孩子的顧慮。

唯有如此,親情的依靠和幫助才能產生溫暖的意義。

二哥王慶志,被父母寵壞的孩子

二哥慶志是王家最有出息的孩子,也是農家人光宗耀祖的臉面。

市狀元,公務員考試第一名,如今又成為市長秘書。

他的優秀與父母用心呵護分不開,劇中母親就曾透露:

慶來是被人欺負大的,而他是被呵護大的。

母親除了為他建立生命早期的安全感,還號召全家出錢供他念書。

但父母忽視了,把孩子放在家的中心位置,不利於孩子感恩之心的培養。

全家征地賠償款40萬,給他35萬買房,其中還有哥哥的種地錢。

但當哥哥嫂子落難去城裡投奔他,他卻謊稱家裡沒裝修完,讓哥嫂住旅店。

當然,他有自己的苦衷,為了讓女友家人瞧得上,儘量和農村家人保持距離。

著名教育家洪蘭曾說:習慣於擁有不應得的資源,孩子將失去關懷他人的能力。

這樣的孩子即便上完大學,但他在親情大學中很難畢業。

綜藝《等著我》有一期,全家供哥哥讀書,4年沒吃過肉、買過新衣服。

父母等著哥哥名校畢業改變全家的面貌,哥哥卻在拿到畢業證後失蹤9年。

面對節目組的詢問,哥哥解釋:畢業後找工作難,現實和心理落差大,不想回家傷害父母。

其實,哥哥的理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心中沒有父母。

父母的偏愛會讓孩子錯誤認為:別人的愛和奉獻都是理所當然。

真正進入社會才發現,當世界不再圍著你轉,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必將遭受人際關係的挫敗,進而影響職場之路。

親情也好,愛情也好,所有關係都需要雙向付出。

恩情可以成就孩子的今天,但他的明天一定是在感恩中走遠。

大哥王慶來,被父母耽誤的孩子

大哥王慶來是許多懦弱孩子的人生縮影。

自己結婚,小姨子被鬧婚猥褻,他只能沉默。

辛苦蓋的有機大棚,沒種幾天就被強拆,幸福生活成為泡影,他卻不敢維權。

他的懦弱看似是生存所迫,更多是父母無形中的養育塑造。

父母性格膽小,害怕惹衝突,慶來小時候被欺負,母親就領著他向對方賠禮道歉。

父母有他們的苦衷:小門小戶,低眉順眼,想要安生過日子,凡事忍一忍。

只不過一味地委曲求全,遇事不去解決,總往壞處想,孩子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的心理。

《男孩的正面管教》書中指出:

習得性無助從童年期發展而來,會讓男孩失去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如果放任自流,會影響男孩的一生。

想讓孩子有勇氣嘗試,就要讓孩子看到一件事的另一種可能。

最近有這樣一條新聞,也是養育的一種示範。

母女在街上走,險些被一輛私家車撞倒。

媽媽並沒覺得反正沒事就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是和車主據理力爭。

讓網友意外的是,女兒聽到車主罵媽媽,立刻走到車旁,堅定讓他下車道歉。

培根曾說:人生最重要的技能是無所畏懼,正因不害怕,苦難才嚇不倒他。

要孩子勇敢並不是父母嘴上說說,孩子就有力量。

父母需要實踐逆勢而行,孩子才能明白,忍一時或許風平浪靜,不怕事也會海闊天空。

王家父母像極了大多數家庭的父母。

辛苦一輩子將兒女拉扯大,看著孩子一個個有出息,還總想為他們做得更多。

只不過養育過程有不恰當的地方,讓孩子的人生有些小浪花。

很喜歡《父母的覺醒》里的一句話:

孩子能映照父母的成功與失敗,讓我們隨時隨地發現自己的不覺醒,進而督促我們學習改進。

每個父母都做不到完美,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而是和他們一起成長的父母。

面對困難,也會膽怯,但能積極尋找出路。

對待家人,也有忽視,但懂得反思和道歉。

人生從不是恆定不變,正因如此,我們的覺醒才是孩子命運的歸路。

養育需要愛的本能,更需要智慧點撥,讓孩子擁有更好的前程,先成為更好的父母。

—— End ——

作者:陶若素,一位愛讀書的SOHO媽媽,心理諮詢師。堅信"爸爸是家中頂樑柱,媽媽是家的精神堡壘"。分享親子育兒、婚姻家庭,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e478576d3b8e457387d2edeadecde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