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諸葛亮考慮的是大的戰略,當時情況是蜀國是最弱的一方,他是想要拿下不會太過刺激魏國的涼州,之後再一步步蠶食魏國地盤,全面進攻魏國只是幌子而已,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就算奇謀打下長安,也會面臨魏國主力的包圍和東吳的偷襲。當然在這個裡面本來是很有機會達成的,首先出現的變故就是失街亭,那是他的用人不當造成的。
什麼叫奇謀?奇謀就是敵對方無法知道意料之外的謀略,那才叫「奇謀」。魏延出此計策之時,漢初韓信暗度陳倉就已經用過跟兵出子午谷差不多這樣的計謀了,作為有點常識的軍事指揮員將領這種防守意識還是有的,並且三國之時離楚漢相爭可並不遙遠,時刻防衛著子午谷小道,應該是作為曹魏的將領們心裡非常清楚明白的事情。子午谷奇謀雖然可行,但是魏國有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絕對會有防備。諸葛亮也想到這一步,狡猾的司馬懿豈不會知道,要是魏廷真是兵臨城下,司馬懿馬上派重兵包餃子,魏廷腹背受敵,定會全軍覆滅,諸葛亮謹慎進兵是穩打穩紮,冒險是必敗無疑,孔明深知這個道理,所以沒有採納魏廷的計劃。
魏延就算奇襲長安成功,並不會傷及魏國筋骨,反而有可能會促使魏、吳結盟對付蜀國,那樣蜀國會亡的更快。反觀蜀國自身人才、武將並不多之所以存在有地理因素以及聯吳抗魏的政策有很大關係,我倒覺得諸葛亮不應該連續伐魏,戰爭財力物力消耗太大,靠西南地域不足以統一全國,應該養精蓄銳等待魏國出現內部混亂可能結果會好一些。
其實子午谷奇謀成功,根本就是無關緊要的,一不能動搖魏國根基,二不能增長蜀漢實力,反而就算成功拖到諸葛亮大軍抵達長安,對於蜀國來說也是燙手的山芋,以傾國之力死守尚且未必能守住。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長安太重要,失去長安會使魏國門戶大開,魏國必然會炸了鍋傾盡全力奪回,唯一擔心的是東線戰場,但以孫吳那邊的狡猾,絕不可能在東線戰場配合蜀國伐魏坐看蜀國成大功。
以蜀國和魏國的實力差距,一旦魏國圍剿長安,最後的結果就是蜀國消耗大量資源最終退回西川,或者不戰自退以保全實力,但損失在所難免,只是多少的問題。以諸葛亮的睿智不可能看不透這些,他舉著「興復漢室」的旗號頻頻北伐,難道真的是為了克復中原?不,那是因為他知道蜀國內部「三權分立」的情況,也了解魏國的實力,只好以王業不偏安為政治指導思想,以戰爭延續政治目的來團結內部、威懾異黨,從而「和平」治理蜀漢。
諸葛亮的北伐多數屬於無奈之舉,按照蜀漢的國力在三國當中是最弱的,諸葛亮本身應該也很清楚,但是益州本土士族,劉焉父子帶來的東州士族,以及劉備帶來的荊州士族三方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無奈只能依靠北伐戰爭來緩解。蜀漢無法安心休養生息的原因也在於此。如果不進行北伐,蜀漢恐怕因內部矛盾首先解體。
但是,諸葛亮用兵無法使用奇謀,輕率冒進,他還要考慮失敗的後果,一旦蜀漢大規模戰敗,其根基不穩,會導致內部矛盾更加尖銳,也必將被東吳曹魏聯合瓜分,所以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絕對在情理之中。蜀漢的滅亡是必然的結果,不是某一個人可以改變的,益州疲弊,內部矛盾重重,外部無法大膽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