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並舉推動全國自貿試驗區貨物進出口持續增長

2024-11-01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寇佳麗

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之一,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有效推動了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為穩外貿發揮了重要作用。

海關總署10月3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值達6.09萬億元,同比增長11.99%。其中,出口2.74萬億元,同比增長16.10%;進口3.35萬億元,同比增長8.83%。

亮眼成績的背後是多重因素的有力支撐,其中,制度創新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海關總署致力於完善海關監管創新模式制度體系,形成了一批標誌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據海關總署披露,截至目前,在國務院發布的7批162項改革試點經驗中,海關貢獻了62項,占總數的38.3%。

「我國船舶、家電、工程機械等產業優勢明顯、競爭力強,這些優勢產業的發展有效提高了相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優勢產業中的企業追求創新和產品出口創收,對高端設備、原材料等的進口需求也會增加。」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述因素為全國自貿試驗區的貨物進出口帶來了很多機遇。

劉春生分析稱,全球經濟整體處於復甦進程中,部分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的機械設備、電子產品等商品的需求增加,同時,中國持續拓展國際市場,也為全國自貿試驗區取得好成績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2013年至今,我國分多批次設立了上海、廣東、北京等22個自貿試驗區(海南自貿試驗區已升級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結合自身戰略定位、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各個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不斷拓展產業鏈價值鏈,共同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

然而,目前我國自貿試驗區的整體發展仍存短板。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宋思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自貿試驗區的整體通關效率仍有提升空間,與自貿試驗區相關的協調機制尚待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管理不足、專業人才短缺等現象比較明顯。

政策端已積極行動起來。日前,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位度型開放試點措施複製推廣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複製推廣30條試點措施到全部自由貿易試驗區或全國。

例如,《通知》附件(即《自由貿易試驗區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位度型開放試點措施複製推廣工作任務分工表》)顯示,將「在符合我國法律法規和海關監管要求的前提下,試點地區海關對已提交必要海關單據且完成必要檢疫程序的空運快運貨物,正常情況下在運抵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後6小時內放行」推廣至全部自由貿易試驗區。

「《通知》將有效提升貿易可預期性,推動全國自貿試驗區貨物進出口持續增長。」宋思源表示,後續,還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政策的細化與落地;二是強化監管與風險防範;三是注重創新協同;四是強化人才支撐;五是加強評估與反饋。

談及自貿試驗區的長遠發展,劉春生建議,制度創新應在關注准入後便利化操作層面的同時,逐步向貨物貿易的准入界限、准入後的經營等方面延伸,加強對勞工標準、環境保護以及監管一致性等方面的制度探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e0020ff09b1f7326b54c7be162cf2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