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唐曉燕 文/圖
編者按:
姓氏是一種家族的傳承,每個姓氏背後,都有一段悠久的歷史,且總有自己獨特的含義。廣西有不少特別的姓氏比較少見,甚至罕見,它們反映了古代社會的族群結構、文化傳承、歷史事件和名人故事等方面的信息,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觀察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即日起,南國早報特別推出「我的姓氏很特別」系列報道,與讀者一起分享特別姓氏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廣西這些特別姓氏的獨特故事。
「我姓盆,盆子的盆,比盤子要大,能裝更多的福氣和好運……」61歲的盆小妹滿臉笑容,介紹自己的姓。作為非常稀有的姓氏,盆姓在全國約有6000人,而在灌陽縣水車鎮江塘村就超310人姓盆。他們在山清水秀的家園裡,延續著祖輩傳下來的習俗,渴望將特色文化代代相傳,把幸福和美滿裝進他們特有的「盆」里。
「我姓盆,洗臉盆的盆」
7月11日臨近中午,在江塘村上畝田屯村民盆玉峰家裡,他的堂姐盆小妹及村上幾名盆姓鄰居正在聚餐。燉上一大鍋豬骨頭,大家圍坐在一起,各自倒滿一碗水酒,邊吃邊愉快地聊天。
幾個盆姓村民聚在一起吃飯喝酒。
江塘村有1630多口人,盆姓集中在上畝田屯和塘尾底屯。上畝田屯有140多人姓盆,在該屯人口中超過98%,而塘尾底屯姓盆的則有170人。
上畝田屯的盆姓村民。
相關資料顯示,盆姓由「盆成」複姓而來,非常稀有,在山東、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和廣西都有分布。廣西的盆姓為瑤族,《灌陽縣誌》記載,盆姓始祖盤庚山郎,於明洪武年間由江西遷入灌陽,因為當時瑤族規矩,同姓不能通婚,所以將盤改為盆,定居在水車鄉江塘村塘尾底等地。
人們吃飯的器物,如盤、碗、盆都是姓,相較於盤姓,盆姓更為少見。每當跟別人介紹姓氏時,盆玉峰都要強調:「我姓盆,洗臉盆的盆。」
「我們說話帶著口音,加上這個姓又少見,別人總以為是姓彭。所以總要解釋是臉盆的盆、飯盆的盆、盆子的盆。」盆小妹笑著對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說。
豐富的特色習俗得到延續
今年55歲的盆玉峰,一家4口除了妻子都姓盆。在他記憶中,祖輩早年從江西搬到湖南,再進入廣西,從全州東山搬到了灌陽,定居江塘村。
盆玉峰介紹說:「我們都是瑤族,祖輩從盤姓改成盆姓。有的人後來又把姓改回了盤,但上畝田這裡沒有人改,一代代傳下來,現在村上姓盆的人比以前多。」
盆小妹開玩笑說:「盆子比盤子要大,裝得多,可以把更多的運氣和財氣都裝進來,挺好的!」她一家人都姓盆,「能裝更多的福氣」。
由於村上的盆姓都是瑤族,每年一些特別的節慶習俗讓村子格外熱鬧。比如,每到割稻穀的時候,他們會接上女方的親戚來村裡好好吃上一頓,這時,家家戶戶都提著酒趕來,喝一場熱熱鬧鬧的「娘婆酒」。
盆姓村民告訴記者,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盆姓人家家戶戶會吃烏米飯,「把糯米染成烏黑的顏色,這種顏色像牛糞,感謝牛為我們耕田。」還有農曆二月二的「避鳥節」、除夕頭一天過小年等,都是他們的習俗。
爭取把瑤話和手藝傳下去
盆玉峰拿出一本寫著「盆瑤」二字的本子,認真地翻看著。他告訴記者,這是村裡一名已去世的老人生前整理的關於盆姓家族的溯源文稿。根據其整理的文字內容,他們由盤姓改為盆姓已有200多年,而陸續遷至上畝田屯定居則是在1966年。
盆玉峰拿出盆姓溯源文稿翻看。
讓盆玉峰擔憂的是,隨著年輕人長大並外出務工,了解譜系的人越來越少,會講瑤話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他希望後輩能多了解一些屬於他們這個姓氏的歷史和故事。
在採訪中,幾名上了年紀的盆姓村民也表達了對瑤族傳統手工藝傳承難的擔憂。比如傳統服飾製作、手工藝品製作等,隨著掌握這些技藝的老人的離開,沒有年輕人接上棒,有些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
灌陽縣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唐大榮介紹,近年來,灌陽縣重視對一些傳統特色節日挖掘,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特色節慶活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了解特色民俗。「下一步,我們考慮通過開課等方式,把瑤話傳承下去,把手藝一代一代傳下去。」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編輯:梁冰欣
校對:黃少華
責編:楊波
審核:梁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