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去別人家串門,也討厭別人來自己家的人,多半是這 4 種心態

2022-04-21     白蘭花Michelia

原標題:不喜歡去別人家串門,也討厭別人來自己家的人,多半是這 4 種心態

「 點擊下方的音樂,陪你聽一首好歌 」

文 | 杜言心

來源 | 簡易心理學(xinli01)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見面,正吃著飯,她突然問我:

「你有沒有覺得我這人有點奇怪?」

細問之後,才知道一有朋友邀請她去家裡吃飯,她就想方設法拒絕。

當朋友提出想去她家串門時,她也會敷衍地說:「下次吧,有機會一定請你來。」

她不喜歡去別人家串門,也不希望別人來她家,但又覺得自己這種行為不太正常。

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相互串門呢?

其實這不是和別人關係不好,也不是拒絕社交,而是出於這 4 種心態。

不想麻煩別人

也不想被別人麻煩

在綜藝節目《五十公里桃花塢》中,郭麒麟和李雪琴說過一句話:

「我不麻煩你,請你也別麻煩我。」

「我不麻煩你,請你也別麻煩我。」

在不喜歡串門這件事上,很多人就是抱著這樣的處事哲學。

上門做客,意味著要打亂對方的生活節奏,要被對方盛情款待,遇到熱情的人,還會讓自己留下來吃飯。

這份優待,對有些人來說是一種心理負擔。

他們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當然,也不希望別人來打擾自己。

說到這,心姐想起朋友阿敏吐槽過的一件事。

阿敏的丈夫喜歡交際,三天兩頭叫同事來家裡吃飯。

對丈夫來說,請同事來家裡做客,拉近了距離,體現了誠意,自然是好事。

可是對阿敏來說,這卻是一件讓人身心俱疲的「麻煩事」。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要招待客人,給客人端茶倒水,在廚房忙前忙後地準備晚飯。

丈夫和同事們閒聊時,她還要時不時地附和幾句,說些客套話。

同事們走後,看著滿地的瓜子殼、果皮和啤酒瓶,她要掃地、拖地,收拾餐桌和碗筷。

一番折騰下來,她感覺比工作加班還累。

招待客人本就是一件麻煩事,還要為此犧牲私人空間,犧牲休息娛樂的時間,對於「怕麻煩」的人來說,實在得不償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喜歡別人來家裡串門,也不去別人家裡,是在為自己的生活減負,也給別人留一份清閒。

享受獨處

不喜歡無意義社交

Celia 就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

只應付必要的社交,不想說話就不說話,遠離家鄉沒有走親戚的煩惱,是她理想的生活。

可這份平靜,在她結婚後被打破了。

丈夫的家庭是一個聯繫緊密的社交圈,他們每周都要去親戚家裡吃飯,或者請親戚來自己家吃飯。

對不喜歡社交的她來說,簡直是一種煎熬。

在親戚們討論家長里短,說著閒言碎語時,她完全插不上話。

這樣的場合里,她顯得格格不入,只能保持沉默,心裡暗生不滿。

在丈夫眼裡,親戚之間相互串門、保持高頻聯繫是生活日常。

可她認為,關係再好的親戚,也該保持界限感,不需要這麼頻繁地走動。

為此,她和丈夫經常吵架,他們之間的大部分矛盾,都是源於串門這件事。

看了她的經歷,心姐有些感慨。

有的時候,一個人對親戚串門的抗拒,並不是冷漠和自私,而是每個人性格不同,生活方式不同。

有人外向,有人內向,有人喜歡人多的熱鬧,有人享受獨處的清凈。

不喜歡串門,也不希望別人來自己家,是因為更享受「小家庭」的生活。

躺在沙發上看看劇,聽聽音樂、看會書,和家人們聊聊天,都比社交活動來得舒適愜意。

至於人際關係,不論親戚還是朋友,都重在質量,而非數量。真正高質量的關係,不是僅靠「串門」來維繫。

頻繁緊密地聯繫,過多介入彼此的生活,反而會模糊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讓人迷失自己。

有自己的生活習慣

不想被擾亂

不論是去別人家做客,還是邀請別人來自己家,都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去接納和迎合對方的習慣。

有些人可能覺得無所謂,怎樣都能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有些人就會渾身不自在。

比如說有潔癖的人,無法接受穿著出過門的衣服坐在沙發上,要是直接坐在床上,更是一場「災難」。

心姐有位讀者就是輕微潔癖,就算客人只是稍坐一會,當客人回去之後,她也要把地板拖好幾遍,沙發套拆下來換洗。

並不是她嫌棄客人「髒」,而是因為潔癖是一種強迫症,就算知道這樣做沒多大意義,可如果不做,就會焦慮恐慌,陷入崩潰,所以她並不喜歡家裡來客人。

再比如說,有些人進門前必須換鞋,又不好意思這樣要求客人,只好一邊說著「沒關係」,一邊在心裡暗暗介懷。

心姐在知乎上看到,有位網友說,她不喜歡別人坐在她床上,更不允許別人亂動她東西,只有家人或很親近的朋友,她才不會介意。

若是有人隨隨便便就坐在她床上,翻她的東西,她就會有種不被尊重的感覺,對那個人心生厭惡。

但她平時性格隨和,並不是錙銖必較的人,所以她忍不住懷疑自己,在知乎里問道:「我這樣算病態心理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領域,不喜歡別人觸碰,不是「不正常」,而是一種「邊界意識」。

心理學上,人人都有自己的「邊界」,不喜歡相互串門的人,是想守好自己的邊界,也不越過別人的邊界,尊重彼此的生活習慣,互不叨擾。

注重隱私

不想暴露自己

家是一個相對私密的地方,藏著一個人很多的隱私。

書架上擺放的書,床頭掛著的海報,家裡的裝修和陳設,都有可能暴露自己的另一面。

邀請別人來家裡,就相當於給對方全面審視自己的機會,隱私可能被人捕捉,生活方式也可能被指手畫腳。

除非是關係很親近的人,否則一般不會願意這樣暴露自己。

更何況,即便關係再好,也會有一些隱私不希望被對方知道。

也許是嫌家裡空間不夠大,裝修不夠豪華,不足以撐起自己的面子;

也許是一個人在家可以更隨性,不洗頭不梳頭髮,穿著家居服癱在沙發上,家裡亂一些也無所謂。

可如果有客人來訪,就會暴露自己沒那麼光鮮的一面。

只能提前打掃衛生,把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等著迎接客人。

在客人面前,還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收起懶散隨性的一面,難免會不自在。

一個不湊巧,還有可能讓客人目睹自己的家務事,摻和進自己家庭的瑣碎里,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彼此都很尷尬。

不如守住這一點私人空間,保留一部分真實的自己,也不冒犯別人的隱私。

親戚朋友之間,人情往來必不可少,相互串門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可串門如果不能增進彼此感情,還讓自己為這種社交活動所累,那拒絕串門也是一種選擇,沒有好與壞、對與錯之分。

畢竟人這一生,最難得的,是讓自己過得舒心。

願我們守住獨處的自由,過輕鬆自在的人生,把家裡的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值得的人。

作者:杜言心,英國倫敦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研究心理學多年。心姐想用專業和溫暖,一直陪伴你哦!微信公眾號:簡易心理學(ID: xinli01)白蘭花Michelia 經授權發布本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db6ed42518b70088c73b37df2a35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