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考研人來說有這麼一個「究極」問題:「報XX大學難不?我能考上嗎?」
考研的難度可以用這個公式說明:考研難度≈報考難度+備考難度,當然還有一些外部的影響因素。
報考難度大致可以看這三個數據:招生人數 報考人數 複試分數線(還有專業課難度、推免人數、複試比例……)
備考難度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看:跨考力度 自身基礎 偏科程度(還有備考時間、備考地點、備考心態……)
1.招生人數
這個數據是關鍵,一般在目標院校的招生簡章上都可以找到,大家一定要隨時關注,尤其是實際招生人數。建議大家到目標院校官網上搜一下近幾年的擬錄取名單,數一下實際錄取多少人,記得區分全日制和非全。
招生名額多,考上的幾率就會大,複試的難度就會較小。看一下連續幾年的數據,得出平均值,做到心裡有數。
2.報考人數
從報考人數上可以看出這所學校的報考熱度,知道需要從多少個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這對於考研院校的選擇至關重要。部分院校的官網上可以找到這一信息,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去貼吧論壇知乎上詢問下已經考上的學長學姐。
一些熱門的211/985學校,經常會出現報考扎堆的情況,報考人數多,勢必會導致難度加大,大家選擇這類院校時一定要謹慎。
3.複試分數線
複試線是很直觀的數據,一般來說,複試線越高,考研難度越大。越好的學校的熱門專業分數就會越高,專業排名越往前的學校分數線也會越高。
這裡要強調的是:要清楚校線和院線的區別。有的學校會有多個學院開設同一個專業,各個學院的院線可能不一樣。學校給出的複試線一般是各個學院的最低院線。所以,查找複試線的時候不要混淆校線和院線的區別。
1.跨專業考研力度
「跨專業考研一時爽,一直跨專業一直爽 」,選擇跨專業考研的大有人在,跨專業考研也分一跨二跨三跨,最慘也最有勇氣的就是三跨了。
如果對跨專業考研專業沒有一定的了解,或是感興趣,就要慎重選擇了,可別頭腦發熱隨大流。
跨專業考研在收集信息上會有局限,壓力也會大,在專業課上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在考之前都要搞清楚。
2.自身基礎
對於考研備考來說,雖說主要看後天努力,其實自身的基礎也很重要。如果基礎薄弱的話,光前期打基礎就用了不少的時間,後期很容易動力不足,追不上大家的進度。
所以說,基礎薄弱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考數學的同學,基礎不好很容易後期錯誤率不降反升,相當打擊自信心。
3.偏科程度
有些同學可能會存在很嚴重的偏科現象,比如說不擅長英語和數學,為了保證單科通過國家線,要把用於專業課複習的時間挪到弱勢科目上,很容易顧此失彼,尤其是數學這一特別耗費時間的科目。
所以要不要選擇考數學的專業一定要慎重選擇。對數學「過敏」?這118個專業不考數學!
最後聽我說一句:你只管往前走,山東中公考研永遠在你身旁陪著你,只要你需要,我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