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太后:歷經三朝不倒,從貧民到皇后的勵志人生

2022-02-06   耀眼生活

原標題:竇太后:歷經三朝不倒,從貧民到皇后的勵志人生

提起竇漪房,大部分人對她的印象來源於影視劇《美人心計》。她是林心如塑造的那個聰明、堅韌的女子。

歷史上的竇太后,的確是這樣一位風雲人物,比電視劇里的竇漪房,有過之而無不及。

她命運坎坷,憑著自己的堅韌與智慧,在漢王朝的江山中,使自己成為一位歷經三朝而不倒的皇后。

她生活的年代的是大漢王朝最鼎盛的時代,她輔佐的帝王,皆是漢代最偉大的人物:丈夫漢文帝,兒子漢景帝,孫子漢武帝。

竇漪房是竇太后傳說中的名字,《史記》及《漢書》中都沒有記錄她的名字。竇漪房本是代王劉恆的嬪妃,劉恆登基後,因皇后早逝,其子劉啟被封為太子,母憑子貴,竇漪房被封為皇后。

竇漪房干政時期,推行「黃老思想」,實行「輕傜役,墾荒田」的寬民政策,為漢代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竇太后一生經歷豐富而挫折,十三歲父母雙亡,十四歲入宮,十七歲被遣送出宮,二十多歲當上皇后,三十多歲,因病失明。

這樣的一名女子,能在大漢王朝,保持自己的威嚴而不倒。

她的一生是一部關於貧窮、關於婚姻、關於子女教育,關於名利、關於親情、關於面對疾病的勵志史書。

01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竇漪房正是經歷了這樣歷練的女子。

竇漪房年幼時,正值劉邦項羽爭奪天下的日子,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受戰爭影響,田裡顆粒無收,一家人生活窘迫,竇父外出覓食,不幸摔下懸崖而死,不久母親也因此抑鬱而終。

竇家共有兩子一女,竇漪房排行第二。父母雙亡後,年僅十三歲的竇漪房擔負起了養家的職責,她什麼髒活、累活都干,一個小姑娘,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個家。

不久,竇漪房被選入宮當宮女,五歲的弟弟還記得,姐姐臨走前,還給他做了飯,然後哭著離開。

劉邦駕崩以後,呂后挑選劉邦宮中未被臨幸的宮女送給各諸侯王。竇漪房曾偷偷拜託管事太監,將她送到趙國,因為那裡離她的家鄉清河比較近,在那裡,她就有機會與哥哥弟弟再相見。

趙國是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兒子如意所在的領地。但是管事太監陰差陽錯,將她送到了劉恆所在的代國。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許是命運眷顧竇漪房,如果她被送到趙國,竇太后的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當竇漪房在得知不能去趙國時,非常傷心,一路的風餐露宿,加之心情抑鬱,一副落魄的樣子。

在見到14歲的代王劉恆時,楚楚可憐的竇漪房在花團錦簇的宮女間,反而引起了少年代王劉恆的注意。

竇漪房無意爭寵,卻偏偏得到了眷顧,這只能說是命運對她的偏愛。

在此之後,竇漪房為劉恒生下二男一女,這讓她的地位在帝王之家更加鞏固。

02

命運總是眷顧堅韌而聰慧的人

劉邦死後,呂后獨攬大權,呂后為人狠毒而專制,她的行為引起惠帝的不滿,年輕的惠帝鬱鬱而終。

呂后扶持的第二個皇帝少帝在聽說呂后殘害自己生母的事情,與之決裂,不久被廢,呂后本人也在鬥爭中心力憔悴,最終病逝。

國不可一日為君,代王劉恆在這時被群臣推上了皇帝的寶座。無心爭奪帝位的劉恆誠惶誠恐,竇漪房鼓勵劉恆,這是天意,讓他勇敢接受命運的安排。

劉恆在竇漪房和群臣的支持下做了大漢王朝的皇帝,史稱漢文帝。

劉恆登基後,由於原來的皇后已經病逝,他與皇后生的三個兒子也相繼病逝,最合適的太子人選當推劉恆與竇漪房所生的長子劉啟。

劉啟為人忠厚,才華橫溢,是太子很好的人選。

薄太后為了鞏固自己娘家地位,想讓自己的侄孫女成為太子妃,聰明的竇漪房遵從了太后的旨意,機敏的劉啟深得母親教導,雖不太喜歡太后孫女,也欣然接納。

這樣,在薄太后的支持下,竇漪房的兒子劉啟當上了太子,竇漪房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皇后,且地位穩固。

03

好運氣總是接踵而來

當上皇后的竇漪房總是在心中挂念失散的兄弟,但是皇帝剛剛登基,要處理的國事很多,竇漪房不想用自己的家事干擾皇帝。

皇帝已經追封自己的父母,算是告慰父母在天之靈。尋找兄弟,要耗費一定的財力物力。

上天總是厚待善良的人,在竇漪房冊封的那天,善良的竇漪房提出要宴請天下的窮困之人,並贈予食物、布匹等生活物資。

很快,竇皇后的美名就在百姓間傳開了,關於竇皇后的一些家事也傳承開去,她失散的哥哥和弟弟很快被找到,分別了十多年的兄妹,得以相聚。

皇帝賜給兩兄弟足夠的田土,並派專人對兄弟倆進行教導,教他們詩書禮儀。

除了兄妹團聚的好事,子女優異的表現,也是令她驕傲的資本。

大兒子劉啟才華出眾,是劉恆最中意的兒子,二兒子劉武,文武雙全,被封為梁王,女兒劉嫖,被封為館陶公主,是漢朝第一位長公主。之後,長公主嫁給開國功臣陳嬰的孫子陳午,世襲侯爵之位。

優秀的子女,是竇漪房手裡最有底氣的王牌。

04

明利弊、知得失

聰明的女人,總是知道自己的需要,順境之時,泰然處之,寵辱不驚;逆境之時,忍辱負重,堅忍不拔。

面對強敵,知道避其鋒芒,以四兩撥千斤的智慧,成為最大的贏家。

剛剛登上帝位的劉恆對竇漪房寵愛有加,當失散多年的兄妹團聚之時,皇帝加官進爵給與豐厚賞賜,竇漪房堅決回絕,她這一行為得到了當朝老臣和皇帝的讚賞。

命運總是不要人過得太平順,在一場大病之後,三十歲的竇漪房雙目失明,這無疑是竇漪房人生最大的滑鐵盧。

此時,朝中重臣黃老學派代表人物慎到的女兒慎夫人,趁機上了位。

文帝在思想上與慎夫人很有共鳴,聖寵慢慢向慎夫人傾斜,但是,善良的劉恆依然對竇漪房很尊重,並沒有嫌棄她,重大場合依然攜竇漪房同往。

但慎夫人仗著皇帝的寵愛,漸漸不把瞎了眼的竇漪房放在眼裡,很多場合獲得皇帝允許與竇皇后同坐,這是不合禮法的。

但隱忍的竇漪房什麼都不說。

在一次宴會中,文帝再次讓慎夫人與皇后同坐,遭到朝中老臣袁盎的極力反對。袁盎讓侍從將慎夫人的坐席安放到下席,慎夫人大怒,皇帝也覺得臉上無光,憤憤離開。

袁盎之後以呂后將戚夫人做人彘的事件向皇帝進諫,提醒他要遵循尊卑的禮法,不要害了慎夫人。血腥的歷史前鑒,讓文帝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袁盎為什麼會在此時挺身而出,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整個事件竇漪房沒有說一句維護自己的話,沒有傷了與皇帝的感情,卻很有效地維護了自己的地位和尊嚴。

除了過人的智慧,竇漪房的管理能力、教導孩子的能力、以及子女的優秀表現都是竇太后讓人敬畏的原因。

文帝在位期間,竇漪房倡導推行的黃老學說,有效的寬民政策,讓大漢王朝經濟繁榮,民心穩定。

所以文帝臨終時,將還在世的母親薄太后及江山一併交給了竇漪房。

竇漪房及她的子女,盡全力維護著大漢的江山。

竇漪房的兒子劉啟繼位以後,繼續推行父親的治國之策,推動農業的穩步發展。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叛亂,二兒子劉武及侄子竇嬰、太尉周亞夫迅速平定禍亂。

竇皇后的家人以自己的實力,維護著她的絕對權威。

一個懂得權衡利弊得失、懂得管理的女子,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明鏡似的內心,讓她在人生之路上走得強大、坦然而穩定。

05

長眠長樂宮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年過古稀的孝文竇太后在長樂宮與世長辭。

一代女皇,竇漪房以她的堅忍不拔、聰慧過人的傳奇故事被歷史銘記。

縱觀竇太后一生:

父母雙亡後,她忍辱負重、吃苦耐勞,勇於承擔家庭重任,足見其堅韌。

劉恆登基後,心中忐忑,她鼓勵帝王不負眾望,大膽行政,足見其沉穩大氣、敢擔當。

面對文帝對家人的賞賜,進退有度,足見其明事理。

在雙目失明,聖寵旁落的劣勢下,懂得避其鋒芒,借用臣子的力量保全自己,足見其懂得權衡利弊、知得失。

作為母親,教子有方,三個兒女皆有才並且都有作為,足見其聰慧能幹

在漢王室的統治生涯中,能屹立三朝而不倒,從平民到皇后,竇皇后的故事,告訴你,人生不是一個傳奇,它是每一步穩紮穩打的堅實足跡。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