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親王造反,甘肅名臣死難,其子求歐陽詢寫碑,留下歐體最佳範本

2022-06-02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隋親王造反,甘肅名臣死難,其子求歐陽詢寫碑,留下歐體最佳範本

【王文元隴上讀碑錄】之二:

歐陽詢為甘肅忠臣孝子所寫之碑,

千年後為歐體入門最佳範本

大唐貞觀年間,一位甘肅孝子求到了于志寧、歐陽詢,請他們為自己的父親寫墓碑,以為紀念。于志寧聽了他的講述後,提筆撰文:夫素秋肅煞,勁草標於疾風;叔世艱虞,忠臣彰於赴難……

歐陽詢讀此文後,筆蘸硃砂,在石碑寫下此文。名文,名帖,隨之傳世……這就是《皇甫君誕碑》。歐陽詢為甘肅忠臣孝子所寫之碑,千年後,它是歐體入門的最佳範本。

這位甘肅人名叫皇甫無逸。他不僅是唐高祖李淵的重臣,更是一個大孝子,在當時以孝聞名。皇甫無逸字仁儉,安定朝那(今甘肅省靈台縣朝那鎮,一說在涇川)人。隋唐時期大臣,并州司馬皇甫誕之子。

他們出自安定皇甫氏,為官宦世家。皇甫無逸的高祖,皇甫重華,曾任龍驤將軍、梁州剌史。曾祖皇甫和,曾任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膠涇二州刺史。祖父皇甫璠,曾任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隨州刺史、長樂恭侯。父親皇甫誕,并州總管,追贈柱國、弘義郡公。

皇甫誕之死,牽扯到隋朝的一場驚天大案——漢王楊諒之亂。開皇十七年(597年),楊諒出任并州總管。隋文帝巡幸溫湯時,還親自送他到并州赴任。當時,他管轄之地,西起華山,東至渤海,北達雁門關,南到黃河,共計五十二州。隋文帝非常寵愛楊諒,特授楊諒遇事不必拘於律令限制,可自行行事的特權。

隋文帝晚年,楊廣雖即位在即,但卻引發多方不滿。漢王楊諒也心懷不滿。仁壽二年(602年),楊諒的四哥蜀王楊秀因罪被廢,使得楊諒心裡更加不安。隨即占據并州,起兵造反。不過,楊諒終究是本事有限,最後只能在并州,束手就擒,最終被幽禁而死。

楊諒造反時,裹挾了并州的諸多文武官員,有人迫於大勢,不得不從;有人在堅決反對。皇甫誕就因多次勸諫漢王楊諒。楊諒不僅不聽,還把皇甫誕囚禁了起來。不久,楊素率領隋軍平亂。楊諒率并州兵主力前往清源(今山西穰山東南)阻擊。并州的官吏看到兵力空虛,時任主簿竇盧毓從監獄中,救出皇甫誕,兩人聯合關閉并州城門,準備配合楊素大軍控制并州。

楊諒見後退無路,遂率軍返回,攻破并州城,皇甫誕、竇盧毓遇難。戰亂平定後,隋王朝褒皇甫誕等人,贈皇甫誕為柱國,封弘義公,諡明公。

大唐貞觀十年前後,皇甫誕的兒子皇甫無逸,為其父親樹碑紀念。其時,隋王朝早已滅亡,沒有太多的顧及了。因為,皇甫誕是隋王朝表彰的忠臣,在唐初,隋唐對立的情況下,貿然為他樹碑紀念,會引發小人的告狀。在這之前,他就被家族中人告過,幸虧唐高祖李淵,明辨事理,皇甫無逸才逃過劫難。

故而為免引發不必要之事,徵得朝廷批准,請于志寧為皇甫誕墓碑撰文。

面對忠臣孝子,于志寧於是寫道:銜須授命,結纓殉國,英聲煥乎記牒,徽烈著於旗常,豈若釁起蕭牆,禍生蕃翰,強逾七國,勢重三監,其有蹈水火而不辭,臨鋒刃而莫顧,激清風於後葉,抗名節於當時者,見之弘義明公矣……

2.孝子皇甫無逸

當時, 皇甫誕被漢王楊諒囚禁的消息傳到長安。皇甫無逸聽後,立刻嚎啕大哭,人們說只是囚禁而已,何至於大哭。皇甫無逸說,他父親一定不能倖免,因為他向來重視節義,不會苟且偷生。果然,不久之後,消息傳來,并州城破皇甫誕死難。

于志寧寫道:楊諒率太原之甲,擁河朔之兵。方叔段之作亂京城,同州吁之挻禍濮上,雖無當璧之地,乃懷奪宗之心。公備說安危,具陳逆順,翻納魏勃之策,反被王悍之災。仁壽四年九月,溘從運往,春秋五十有一。

并州城破, 五十一歲的忠臣就此而殉難!隋煬帝下旨褒獎,皇甫誕被封贈柱國、左光祿大夫,封弘義郡公,食邑五千戶,諡曰明公。喪事所須,隨由資給,賜帛五千段,粟三千石。

同時,皇甫無逸在喪柴毀過禮,事母以孝聞,也給予了封賞。隋煬帝念及其父忠誠殉國,冊封平輿縣侯,皇甫無逸出任淯陽太守。隋煬帝巡視江南,遷右武衛將軍、東都留守。

隋煬帝遇害後,他輔佐皇泰主楊侗。王世充弒主篡位後,皇甫無逸告別母親妻子連夜西逃,準備到長安投奔李淵。王世充派人追殺,在洛陽城西,追上皇甫無逸,眼看就要喪命。皇甫無逸解下金腰帶,扔到地上。對追兵說:「我寧願死,始終不會與你們一同反叛的。」解下金帶丟到地上,這個腰帶送你們了,不要再攔我了。追兵下馬爭搶金腰帶,皇甫無逸得以逃過一劫。

到了長安,唐高祖李淵因他是隋代舊功臣,拜他為刑部尚書,封滑國公。後持節巡撫益州,法令嚴肅,劾黜益州行台僕射竇璡。後轉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以清正廉潔稱。不過,他多次被小人誣告,其族兄皇甫希仁,誣告他為了母親暗中結交王世充,還有人誣告他勾結蕭銑。

貞觀年間,皇甫無逸被認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走到半路上,他母親在長安病重,唐太宗命人晝夜召回,卻因焦慮無法吃飯,路上得病逝世。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孝,後改為良。

3.撲朔迷離的立碑時間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前面說了皇甫無逸是在貞觀年間,找到于志寧,為他父親求碑文。後面又說了,皇甫無逸是貞觀元年去世的。那麼,應該以哪個為準呢?

其實,關於皇甫無逸的去世時間,人們有多種說法,一種是貞觀元年,另一說在貞觀末年,更多的資料,基本沒有列出他去世的具體時間。在討論《皇甫君誕碑》的相關問題時,人們多說,歐陽詢、于志寧,對皇甫無逸的多模糊處理。

上世紀四十年,周汝昌先生撰《皇甫碑為歐書最老書》文。他開頭就說,歐陽信本所書的碑銘中,多有歲月可稽,獨《皇甫碑》,遂無所考。就是因為,《皇甫》立碑的年月不明,而且石碑內容牽扯到歐陽詢、于志寧、皇甫無逸三家,時間更是糾纏不清。

周汝昌先生認為,皇甫君誕碑是歐陽詢寫最晚的碑。書丹時間,大概在貞觀十三四年間。

從碑文中於志寧、歐陽詢等人的官職稱呼來看。皇甫無逸請于志寧為皇甫誕撰文,其中有: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國黎陽縣開國公于志寧制。人們考證,這個稱呼的時間,當在貞觀六年之後,到貞觀十五年之間。而加開國稱呼,則在貞觀十一年之後。

另外,有研究說,皇甫無逸的去世年代應該在貞觀末年。他前後兩次任益州長史,第一次是在貞觀年間就任益州長史的,第二次又過了多年,應該在貞觀末年。

故而,周汝昌先生認為《皇甫君誕碑》是歐陽詢晚年寫的最後一塊石碑。書丹時間在貞觀十三年或十四年。

于志寧寫道:世子民部尚書上柱國滑國公無逸以為,邢山之下,莫識祭仲之墳;平陵之東,誰知子孟之墓。乃雕戈勒石,騰實飛聲,樹之康衢,永表芳烈……

千年後,我們讀其中的內容,依舊能感受到盪氣迴腸的悲壯,義無反顧的赴死就義:臨鋒刃而莫顧,激清風於後葉,抗名節於當時者……

歷代書家對《皇甫君誕碑》評價:

《皇甫君誕碑》高268厘米 寬96厘米,唐貞觀年間立,原在陝西咸寧鳴犢鎮,後移入西安孔廟,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

《皇甫誕碑》用筆緊密內斂,剛勁不撓。點畫重在提筆刻入,此為唐初未脫魏碑及隋碑的瘦勁書風所特有的筆法特點。

楊士奇云:「詢書骨氣勁峭,法度嚴整,論者謂虞(世南)得晉之飄逸,歐(陽詢)得晉之嚴整。觀《皇甫誕碑》其振發動盪,豈非逸哉?非所謂不逾矩者乎?」

翁方綱說:「是碑由隸成楷,因險絕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筆最見神采,未遽藏鋒,是學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

楊賓在《大瓢偶筆》中說:「信本碑版方嚴莫過於《邕禪師》,秀勁莫過於《醴泉銘》,險峭莫過於《皇甫誕碑》,而險絕尤為難,此《皇甫碑》所以貴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cbf2a12cb62a52b82da1001bad5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