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蜱蟲咬了怎麼辦?媽媽巧用4步法處理,醫生:回家觀察即可

2022-06-05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孩子被蜱蟲咬了怎麼辦?媽媽巧用4步法處理,醫生:回家觀察即可

夏季來臨,除了越來越多的蚊子外,令無數家長聞之色變的蜱蟲,也出來作妖了。

去年5月份,兩歲男孩天天(化名)和父母到公園玩耍,回家後總是抓後腦勺。

一開始家人沒有在意,等第5天的時候,孩子的舅舅才發現,天天后腦勺頭髮里有了一個小肉球。

於是家人緊忙帶天天趕到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蜱蟲惹的禍,經過手術將蜱蟲取出後,蜱蟲還活著,並且已經長大了幾十倍。

無獨有偶,還有一名僅有4個月的嬰兒,也是被蜱蟲叮咬幾天後才發現。

當天寶爸黃先生接孩子出院,因為天氣炎熱,就在路上打開車窗,結果蜱蟲從窗外飛進來,咬在了寶寶身上。

後來黃先生觀察發現,寶寶頭皮上的異物居然會動,這才引起注意,趕緊就醫,經醫生檢查,罪魁禍首又是蜱蟲。

對此有些家長可能會疑問,小小的蜱蟲怎麼會有這麼大威力?如果咬到孩子,直接捏下來不就行了嗎?

事實上,蜱蟲的「殺傷力」還真是不容小覷,一旦咬到孩子身上,直接捏下來萬萬不可。

蜱蟲究竟有多「可怕」?

蜱蟲又稱壁虱、鱉吃,俗稱狗鱉、草爬子,也有人稱其為「奪命蟲」。

雖然蜱蟲看起來個頭很小,但危害極大,常見於森林牧場、草叢、植物或者是牲畜皮毛間,是典型的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資料顯示,蜱蟲可以攜帶傳播83種病毒性、31種細菌性和32種原蟲性疾病,毒性極大。

而且在我國記錄的110多種蜱類中,它們可導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森林腦炎、斑疹傷害等20多種疾病,而且瑞典此前有研究顯示,蜱蟲叮咬可能導致細菌感染,並由此導致血栓。

蜱蟲在咬人時,會分泌有麻醉作用的毒素,也正是因此,很多時候即便孩子被咬,也很難及時察覺。

而更恐怖的是,蜱蟲口器上帶有倒刺,它在叮咬人體時會把頭部扎進皮膚里,如果我們隨手捏掉的話,很容易把倒刺留在皮膚內部,誘發組織感染,後果更嚴重。

每年5-10月份是蜱蟲叮咬的高發季節,我們在帶娃外出時尤其要注意,萬一發生蜱蟲叮咬,一定要正確處置,切忌直接捏出。

孩子被蜱蟲咬了怎麼辦?媽媽巧用4步法化解

前段時間刷短視頻,有位媽媽分享了女兒被蜱蟲咬到的經歷,她利用家庭醫藥箱使用「4步法」,巧妙解決了問題,非常值得我們大家參考學習。

1.利用酒精麻醉蜱蟲

這位媽媽先是從家庭醫藥箱中取出醫用酒精,輕輕滴在蜱蟲的頭上,利用酒精來麻醉蜱蟲的頭部,將口器放鬆,為下一步將蜱蟲取出做準備。

2.用鑷子垂直取出

緊接著,這位寶媽又拿出小鑷子,夾住蜱蟲的頭部,而非腹部,垂直向上拔出。

在拔的時候動作輕柔,慢慢向上拉扯,在將蜱蟲取出後,仔細觀察蜱蟲是否完整,有沒有將蜱蟲的頭部完全拔出。

3.對傷口進行消毒

在將蜱蟲完整拔出後,這位媽媽又取出碘伏塗抹到了女兒的傷口上,對傷口進行消毒,以免受到感染。

4.正確處理蜱蟲,及時就醫

雖然取出來的蜱蟲一動不動,但這位媽媽還是將它裝進了礦泉水瓶中(萬一孩子出現不良症狀,可以進行病毒化驗,作為醫生的診斷依據),帶娃到醫院找到了醫生。

醫生檢查後,表示孩子沒有發燒,也沒有其他不適的症狀,只需要回家觀察就好,確保一周內沒有發燒、頭痛會肌肉疼痛、皮疹等問題即可,還稱讚了寶媽的處置方式得當。

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萬一發現孩子被蜱蟲叮咬,不妨試試這位寶媽的「蜱蟲叮咬處置4步法」,夏季來臨,到了蜱蟲出現的高峰期,大家一定要引起警惕。

老苗結語:

當然,除了被蜱蟲叮咬後的處置方式要注意,大家也要做好預防。

一方面遠離蜱蟲的棲息地,儘量少在草地、樹林中逗留,帶娃到野外時,儘量穿長衣長褲,佩戴帽子,噴洒含有避蚊胺DEET的驅蚊水。

另一方面要及時檢查,防止蜱蟲附著在孩子的皮膚上,特別注意檢查頭皮、脖頸、耳後和腋下,萬一發現及時處理,或者直接帶娃到醫院,請醫生進行救治。

今日話題:你有哪些預防蜱蟲叮咬的好方法?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c54cd1146fd7f8f4321d1a71ea5b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