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2022-04-17     九州心理

原標題: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同學們聊天,說起青春期孩子那些事。

起因是幾個要好的女大學生因分別在各自的戀情中分手,出於「報復」令不知情、不相干的男生感情受傷,不僅沒有羞愧或後悔,還津津樂道為外人所知。

我想也許你的心情和我一樣,這事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畢竟,戀愛中的男女分分合合本是平常。

然而將戀愛中較為常態的事件或情感放至不相干的人身上報復,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這裡我並不想引起家長特別是青春期家長的恐慌。也不想就報復談報復,只是想和大家一起,透過表面現象共同思考。

一個不把自己、他人當回事,不愛惜自己也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人有著怎樣的曾經造就了內心如此的風景。

身為父母,我們該如何養育和引導我們最愛的孩子?

希望能透過一個小小話題,引起你的思考、觸動與共鳴。

關係背後沒有被看見、言說的內在

曾奇峰老師說,一切的問題都是關係的問題。

戀愛受傷、採取行動報復他人。有點動力學基礎的人知道,這是關係中的強迫性重複。

換句話說,這個模式有原型,來自成長中和主要養育者的關係。

我想大家不陌生幼兒園門口、超市、遊樂場等不同場景出現的熟悉的景致。

孩子想再要一個玩具或其他,再多和小朋友玩一會或遊樂項目,如果成人未事先約定,或在已經約定好的情形下,一再妥協,直至內心防線崩潰。

於是在面臨孩子依然耍賴時,「再鬧警察就把你帶走,不要你了」的威脅衝口而出,頭也不回地假裝離開......

面對成人的憤怒遠去,孩子原本想要更多的慾望沒有被滿足,內在還有沒有處理掉的憤怒、挫敗、難過、悲傷, 此刻被驚嚇代替。

最後,他們只能帶著滿臉的鼻涕一把淚一把,哭咧咧地追隨成人的身影。

怒火中燒的成人,如果此時清醒過來,覺察到剛才的情緒過激,即便沒有幫助孩子處理事件中的諸多情緒,但心疼著看著孩子的眼神和抱抱也會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和被遺棄的不安。

相反,如成人回到家中,依然忿忿不平,余怒未消,孩子在原來未被處理的情緒基礎上,又多了一份要被修理的恐懼。

如此類行為一再累積,未被看見、言說的情緒必將積攢一籮筐。

兒童的特點是這次不行,下次再來,這就是老話講的「忌吃不忌打」。

正是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話語,讓成人感覺上孩子似乎忘記了,但都成為早期記憶埋在身體里。

只是時間久了, 事件過去了,但事件觸發的情緒、感受卻一直在。

而除了這些未被看見和言說的,還有和父母之間相處的模型被保留了下來。

這些模型將是一個人走向外在世界所有心理、行為模式的原型。

而當把一個人放在生命的長河中去看,這些早年沒有被滿足的慾望,沒有被看見的情緒,經由強迫性重複,移情性地放入不同的關係中。

也許有很多成人自己都不自知,那個當下無法面對孩子哭鬧、耍賴的成人,在那個瞬間,是一個長著成人面孔的孩子。

也許你會說,這事兒太小,不值一提。

成長中正是無數小事累積。不出事則已,出事則生活中的曾經小事均為大事。一如蝴蝶效應。

成人造就孩子內心

溫尼科特說,世上沒有嬰兒這回事,看到一個嬰兒就看到背後的母親和家庭。

青少年亦如此。看到他,就看到早年和養育者的關係、互動模式。

美劇《成長的煩惱》中,邁克和2個好友去參加派對,當他意外發現派對里的人在吸食古柯鹼並告訴了2個朋友時,面對邀請他們吸食的人,是一起做,還是快速離開?

也許你會說選擇離開。然而對青少年而言,離開就意味著沒有勇氣。不管事件是否違法。

邁克帶著沮喪回家,無助地告訴爸爸傑森。他並沒有開心於自己拒絕別人同吸毒品,而是擔心別人會如何看待自己這個膽小鬼......

震驚之餘的傑森告訴邁克他做得有多正確,作為父母他是多麼為他驕傲。並聽他講述自己的擔心、失落和沮喪。

終了,傑森告訴兒子,和他一起去的波納他們也很快離開了,他們也沒吸食毒品。

說到這,我想,如果三個一起要報復他人的女孩,但凡有一個人對此事提出質疑,不跟風,也許後續的事件就會避免。

但凡在一個人不知該如何是好時,內在總有個聲音告訴他、提醒他,媽媽爸爸愛你,不管你做了什麼都愛你,並得出屬於自己的正確判斷,也許許多不該發生的事就避免了。

然而,當在成長中,要麼被成人拒絕、否定、遺棄感深留心中,習得期待終將落空,內在不會得到滿足的匱乏感。

要麼以哭鬧、耍賴取勝,習得以自我為中心,侵入式逼迫他人就犯、不顧及他人感受模式被無意識保留,為今後人際埋雷。

無論哪一種,當長大,內在沒有被看見、言說的部分都會一直在。

只不過前者的內在,保留的是渴望被看見、關注,怕被否定、拒絕,形成內在的低價值感,在人際中總多了一點對來自他人的肯定、認可的欲求。

後者內在保留的是自我中心,也許短期內會達到目的。卻因失了人際界線,不顧及他人,極易在不自知的情形下被群體孤立,進而失去更多。

而這還會引發其攻擊向內或用憤怒等早年習得的模式持續操控,甚至產生報復心理等。

說到這也許你清晰了,我在引導大家看到一個真相。

我們既要看到孩子的情緒,又不要讓他們在要求更多時感覺羞恥。既要談論那個想要更多的慾望,又要給予適度規則。

不是無限滿足孩子才是為孩子提供安全,因為當隱藏在孩童內在的慾望被過度滿足,其內在反而充滿不安和困惑。

因為這喪失的不僅是成長中的規則,還會因膨脹的慾望引發未經現實檢驗、吹大的假自體。

如此,隱藏在早年成長中的慾望和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被看見和言說,亦失了在規則中看到、理解自己、感知他人的機會。

而當不被滿足滋生的向內攻擊或怨恨積攢並滿溢,攻擊自己、報復他人也就在情理中了。

孩子長大,不過是一個人內在成長的呈現。是成人造就了孩子的內心。

孩子和成人都需要尊重、理解、支持與愛

也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身為父母,不管多不希望成為不想成為的人,但多數還是長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試問有多少人在責罵孩子過後,痛惡自己像父親或母親附體?

又有多少人嘴上說著不能讓孩子像自己小時一樣,用和自己小時完全相反的方式對待孩子,卻依然同樣製造著理解我們自己的孩子?

因為反認同也是認同。

成長是有痕跡的。每個生命都在言說成長的秘密。

青春期的邁克能把一件令所有家長恐怖的事開誠布公地講出來,在那個當下做出正確選擇也就不足為怪了。

因為他有著一個開放、安全的爸爸,那裡充滿愛、尊重與理解,而不是嚴苛與責難。

從這個角度說,在關係中受傷、轉嫁他人,不難猜出其成長中的對待與被對待。

意即當我沒有被理解,我也無法理解他人。於是在面對難以面對的痛時,轉向他人。現實版的「踢貓」。

那些沒有發泄出去的憤怒自以為轉移後痛就不在了。其實一直在。

轉移也好,報復也罷,都是內心的言說。

說到這,我有點難過,一個人要無助到何種地步,用此方式和別人連接,讓他人理解自己。

當然,你知道,我既不想評判,也不想為錯誤行為辯解。

只是在看到這一切,為人父母做什麼樣的思考,這是我們要關注的。

孩子脫離成人視線後的幾乎所有行為表現,都和曾經析我們的養育,我們價值觀的傳遞有關。

而所有言行都是早年被養育、對待的呈現和表達。

也許你有了答案。知道這一切是怎麼來的。

我們希望孩子以後什麼樣,包容的、理解的、有愛的、感恩的......這就是方向。

要想朝著方向穩穩地走,父母內在要有足夠的被理解,被愛的經歷。

父母是孩子的價值觀,父母就是孩子的規則。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不是學到什麼具體的方法,而是說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說什麼做什麼更重要。

身為成人的我們有很多路徑成長,再經由我們的內在成長,將愛,理解,尊重通過親子聯結的管道傳遞給孩子。

這就是方向。

編輯 | 花花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近期課程 (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項目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劃】

以性為議題自我探索體驗工作坊(5.1-3)

張沛超家庭深度動力工作坊杭州站 (5.2-4)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連續培訓 (5.13-15)

羅家永全國心理拓展實操高級班(5.20-22成都)

張海音客體關係精神分析連續培訓(5.20-22貴州)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統培訓(5.26-29)

張維揚博士覺夢工作坊第三期廈門站 (6.10-12)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 (6.24-26)

李曉駟心理諮詢技能深化連續培訓(8.5-7 貴陽

徐鈞自體心理學連續培訓項目( 廣/深/長 8.5-7 )

邱麗娃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8.25-28)

zvika舞動 |身心之戀 系列 (大理8.26-29)

陳伯煒國際潛意識引導OH卡系統培訓( 9.10-11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c48d3483f1a6e83ba8d047f52caa6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