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根12萬美元的香蕉被吃掉了,當代藝術還怎麼玩?

2019-12-17     西江書畫藝術

一、背景:拍出12萬美元的香蕉被吃了

這根香蕉作品題為《喜劇演員》(Comedian),出自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 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之手。其本人介紹說,這件作品從香蕉被固定的弧度和顏色,到膠帶的粘貼方法,都「 經過了深思熟慮」。

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喜劇演員》的一部分,該作品一共有三根香蕉。

香蕉是他從市場上花30美分,大約相當於人民幣兩元錢買的,但已經有人出價12萬美元來購買。不過有趣的是,這根香蕉還沒來得及交付,12月8日,美國邁阿密當地時間周六下午1:45左右,藝術圈最火的那根香蕉被一個叫大衛·達圖納(David Datuna)的行為藝術家摘下來吃了……

邁阿密巴塞爾貝浩登畫廊的展位上,達圖納把膠帶一撕,吃的很香,邊吃邊和大伙兒聊天。

吃完,這老兄發了個ins:

《飢餓藝術家》,我的一次行為藝術,很喜歡莫瑞吉奧·卡特蘭的藝術作品,也很愛他這個裝置。老好吃了!

據畫廊稱,當時有觀眾驚呼:「您不應該觸碰藝術品! 」不過畫廊安保發現時,這個飢餓的藝術家已經溜了。

這舉動非常應景卡特蘭對這件作品的名字《喜劇演員》。據報道,儘管工作人員當時有些生氣,很快換了一根香蕉,但畫廊主管表示,達圖納的行為「倒不算是破壞了這件藝術品,也沒有對作品的價值產生影響,因為那件香蕉作品的價值在於其創意」。另外據悉,卡特蘭在他的作品裡也附加了替換說明,就是說,這根香蕉是可以被替換的,這件作品是可以不斷衍生的。

以上就是事件的梗概,之所以敘述得較為詳細,不僅僅因為整個事件富有極強的故事性、戲劇性,而且它幾乎經典地再現了現當代藝術的基本特徵、本質和不同,也真實引發了大眾對藝術及藝術創作的再次關注,尤其是對現當代藝術中的行為藝術、概念藝術、過程藝術,以及裝置藝術、現成品藝術等的又一次自覺或不自覺的涉及和討論。除此之外,也對究竟什麼是藝術、藝術與生活到底存在怎樣的關係等問題有著某種不由自主的發問與思考。

二、評論:一根12萬美元的香蕉,一場被玩壞的藝術?

香蕉本來就是一種普通的水果,就是拿來吃的。因此有人吃個香蕉本來也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但這並不妨礙香蕉成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角——哪怕是一支真正的香蕉。杜尚早就把現成品與藝術之間的絕對壁壘以玩笑般的手法給消解掉了。人們似乎早已熟悉了當代藝術的遊戲規則和語言套路,也學會了根據不同的時空條件在生活和藝術之間自由切換。

杜尚《泉》 1917年

一支香蕉的這兩種身份有沒有對話和交錯的可能?當然有,這就是我們熟悉的「行為藝術」或者「觀念藝術」了。理解和接受也不難,只要賦予其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意義就行了。比如2017年央美畢業展上3000個西瓜組成的「迷宮」。劉驍純解釋說:「瓜秀」,既喻瓜熟蒂落,又喻尚在童年。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瓜秀」是推倒大學院牆。這是對學子的開悟,也是進一步教改的信號。

2017年中央美院畢業展上3000個西瓜組成的「迷宮」

稍微留意一下藝術史就不難發現,藝術家似乎本能地有一種嘲弄或挑釁這個世界的衝動。不論是將皇帝賜給的金帶掛在院中,飄然而去的梁楷,文藝復興時期極具超現實主義色彩的包斯(Bosch),豪言「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的石濤,還是一面世即遭嘲笑和攻擊的「印象派」、「野獸派」,都還只是以堅守「藝術」的形式表達對權貴、宗教、正統和偽善的個性化態度,本質上還是精英藝術的歷史延續和自我完善。

而當代藝術猶如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曾經嘲弄和挑釁的對象早已變得索然無味,對於藝術本身的消解、嘲弄,主題和意義的指向也越來越個體化、多義化和虛無化。

Maurizio Cattelan(瑞吉奧·卡特蘭)

Comedian(喜劇演員) 2019年

Banana and tape(香蕉和膠帶)

芸芸大眾實在是「太難了」。既然那些類似於小便池這樣的玩世作品,甚至是塞拉諾《尿中基督》這樣公然挑戰西方信仰底線的潑皮式攝影到頭來都被理論家們鄭重其事地定義為具有重要藝術史意義的代表性作品,既然在號稱價值觀紊亂、藝術定義失效的當代語境中,人們心中對於藝術依然保有一份尊重與渴望,那麼面對當代藝術家們對作品形態、價值和意義標準的不斷「挑釁」,民眾只好不斷退縮,壓抑自己的困惑、茫然甚至憤怒,努力說服自己去理解和包容這些越來越看不懂的作品,讓自己相信藝術家和評論家們那些振振有詞的闡釋。

因此,當一支真正的香蕉被膠帶簡單粗暴、孤零零地固定在美術館的牆壁上時,很多普通人還是願意相信這是一件自己還沒能完全理解的真正藝術。大家甚至對這件藝術品還有自己的解讀,「這件作品很有可能是暗示了藝術界的財富不平等。」「就當藝術來欣賞,不要想太多,這是Maurizio常見的諷刺藝術。」

這支儘可能摒棄了所有能夠讓人產生髮散聯想的多餘因素的香蕉,依然備受藝術業界、資本市場和普通大眾的追捧——即使它被那麼隨意地吃掉了,或者說,「隨意吃掉」本身就是作品的重要設計理念之一。

看,芸芸眾生就是這麼容易被說服。因為,這支香蕉只是一個巨大的藝術話語結構中的一個元素,同義大利知名藝術家、12萬美元、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黃金馬桶、《Comedian》(喜劇演員)、畫廊等表述一道,構建起一個足夠吸引眼球和具有說服力的虛擬藝術傑作。

藝術家和普通大眾之間這種嚴重不對等的話語權力關係很容易走向失控。在評論家、媒體、機構和資本的強力支撐下,「挑釁」與「退縮」的遊戲逐漸變成作品的核心價值和意義本身。當然,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創作模式本身也是具有藝術史價值和社會學意義的。

​在這個全民熱衷和熱議藝術的時代,真的已經實現了博伊斯「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想了嗎?當然沒有。更多的不過是資本和媒體推動下越來越華麗和喧囂的遊戲秀場罷了。從黃金馬桶到12萬美元,從被砸中的教皇蠟像到現場表演吃香蕉秀還自我標榜為《飢餓藝術家》的達圖納再到網絡終端無數亢奮的吃瓜群眾,都是這部藝術劇本中完美實現藝術家意圖的「喜劇演員」。

對此,你有何看法?當代藝術還怎麼玩?

評論作者:邢千里(藝術評論家)

綜合自:美術報、新京報、鳳凰網時尚

(文字有改動 評論文稿著作權屬原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bjRHW8BMH2_cNUgKl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