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強到離譜!

2023-04-10     功夫財經

原標題:江蘇,強到離譜!

作者:今綸

打開2022年的江蘇「成績單」看看,江蘇所有的地級市都躋身中國城市GDP100強,所有地級市GDP都突破4000億元,這也是全國唯一,而且其城市100強的數量也是全國各省市第一。

江蘇發生了什麼?未來還會發生什麼?

走進江蘇的歷史隧道,探尋江蘇的商業力量、制度構建和人文精神,我們就知道,這一切絕非偶然,而是必然。

01 尊重民營企業家是一種基因

先來看看江蘇天然的地理優勢:

江蘇在中國的東部,轄江臨海、扼淮控湖,京杭運河縱貫南北,是唯一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運河皆備的省份。

再來看看其相鄰的省份:北面是山東,西面是河南和安徽,大部分是和安徽接壤,再往南是浙江,然後就是上海。

江蘇是我國地勢最低的省份,大部分地區的海拔在50米以下,除了西南小部分丘陵之外,平原面積約占全省87%,河網密布、湖泊眾多,平原和水域面積的占比均居全國各省首位,總體地貌呈現為「一山二水七分田」,具有「江河湖海匯聚」的典型平原水鄉特色。

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和地貌,其實決定了江蘇不可能「窮」,為什麼?

因為四通八達,物流順暢,再加上海洋文明、海上貿易一起來,江蘇簡直就是站在風口上的省份,事實上,近幾百年就是如此。

僅就這一點來說,廣東和江蘇是截然不同的,廣東有些地方其實和湖南的山區沒有太大區別,其山區之大,大到你懷疑人生。

以珠三角輻射力之強,想要帶動粵東西北一起跑,還是很費勁的,因為交通成本、區位、資源、人才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說江蘇的均衡發展與地理有很大的關係,這是先天優勢,看看她的鄰居:山東是經濟大省,上海自不待言,安徽的文教之風一直昌盛,現在還有合肥崛起的大勢,河南會稍微弱一點,但關聯不是太緊密。

有了地理優勢,商業力量的大爆發是遲早的事情。

大運河的開通以及人口大量南遷之後,揚州、蘇州、淮安等地作為重要轉運口岸開始興起,江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迅速,早在這個階段,江蘇所在的區域就比較富裕了。

揚州曾是東南第一都會,更是財賦、漕運、鹽鐵轉運中心。江蘇氣候適宜,土壤肥沃,適合發展農業,自古便有「太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江蘇人啥也不缺,不用拚命,不用四處奔波,更不用唱「愛拼才會贏」,把生意做好,把糧食種好就夠了。

在清朝的歷史上,兩江總督是一個很重要且很顯赫的位置,因為真的是有錢又有權,曾國藩、李鴻章、劉坤一、左宗棠、張之洞等名臣都坐過這個位置。

蘇商崛起於明朝晚期,而且近代蘇商普遍崇尚發展實業,不玩虛的,比如張謇和榮氏兄弟就是其中的翹楚。

我們稍微列舉一下:

張謇是主張實業救國的狀元、南通的大實業家;
榮德生、榮宗敬兄弟是「麵粉大王」「紡織大王」,奠定無錫製造業的堅實基礎和「小上海」工商業的地位;
范旭東等人在南京共同創建亞洲第一座純鹼工廠——永利鹼廠,首開我國化學工業先河,南京由此成為中國最早並影響至今的化工基地;
盛宣懷則是常州的曠世官商,他是近代蘇商官商氣脈的傑出代表,晚清官商第一人,最早提出「官督商辦」思想,他直接倡導、促成中國最早跨行業、跨地區商會組織——上海商業會議公所的成立。

蘇商的崛起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江蘇人努力經營的結果。

因為大家有錢了,所以在實際上也形成了一股正向的商業力量,而這種力量在很多時候在對沖天災人禍以及一些巨大變化帶來的衝擊波。

1905年蘇州商務總會成立,面對清末民初蘇州及其周邊地區頻發的災荒, 蘇商總會給予了各種社會救濟。

1906年之後,糧食短缺和米價的急劇上漲,蘇商總會呈請蘇州地方政府酌情減免運往蘇州的米糧厘捐,號召各地米商降低售價,一些地方士紳會捐贈善款設置施粥廠救濟窮苦人民,有的還自發印發一種施飯票發給窮人以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商業力量是絕對的社會正能量,持續提高了近代蘇州商人的社會地位,從而轉變了商人為四民之末的傳統社會觀念。

所以,為什麼在2017年的時候,時任江蘇的重要領導說:「蘇商這個群體,這是江蘇的『金字招牌』,要擦得更亮,把他們的積極性和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尊商對於江蘇來說是一種傳統,尊重民營企業家簡直就是一種基因,沒有這個認知前提,談什麼發展呢?

02 制度構建的方向清晰準確

江蘇這些年發展得好,和制度構建當然也有關係。

江蘇是一個市場化意識很強烈的省份,尤其強調科技創新和人才的重要性。

我們遍覽江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十四五規劃》,結果發現,無論是總結過去五年,還是展望今年,以及前瞻未來五年。

江蘇始終把科技創新以及人才培養放在最重要、最靠前的位置,所有的制度構建都在千方百計希望為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一個靈活且不斷疊代的環境。

比如在總結2022年和過去五年的工作的時候,江蘇強調的是「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江蘇人門清,他們很清楚沒有錢,沒有人,沒有效益,這是hold不住的。

所以,上來就和你講科技,講錢,講創新。

列舉完一系列科技成果之後,江蘇人亮出的是結果:

五年累計培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86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9家,累計新增境內上市公司274家。

自從張狀元、榮氏兄弟以及盛宣懷用實業給江蘇人開了「天眼」之後,江蘇人就再也不好忽悠了。

今年怎麼干?未來五年怎麼干?

今年,江蘇突出強調的是「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裡面就是一系列的制度構建和執行,比如:深入實施產業強鏈行動計劃,高標準建好10個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和16個省重點集群。

又比如:有重點、分梯次推動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努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支柱。

但念念不忘的還有人才,要「高質量推進科教人才強省建設」,比如「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實施一批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

至於未來五年,第一條就是「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高水平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目標很清晰——「把江蘇打造成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強引力場」。

人才方面,強調「著力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更大力度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加強教育、科技、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江蘇的每一個舉措都有明確的目標,不斷在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在加築自己的護城河,不斷在優勢產業上繼續強化優勢。

這樣的制度構建當然加大了穩定發展,抵抗風雨的可能性。

03 人文精神是一種糾偏力量

談江蘇的發展,絕對不能不談江蘇的人文精神,而這同樣是江蘇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何為江蘇人?何為蘇商?

蘇州太湖邊的洞庭東山與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中,孕育出了早期蘇商即洞庭商幫,此洞庭不是湖南的洞庭。

以洞庭商幫為主體的蘇商,崇文重教與崇尚實業並重。

《履園叢話》中曾言:「清代鼎甲之盛,莫盛於蘇州一府,而狀元尤多於榜、探。」

蘇州府的進士、狀元居全國之冠,這是長期的事實。

家裡有人能賺錢,還有人能讀書,兩條路都跑通了,所以蘇商基本都是精明務實的,相對溫和,而且做起事來看重實效,尤其重誠信。

能讀書善讀書的江蘇人很多都去走仕途,或者成了大學問家,他們又在實際上用自己的各種資源、人脈影響力助推了江蘇的發展。

因為江蘇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後來上海的發展,江蘇的文化其實發展成一種極高包容度的文化,華洋雜處,極具實用主義,但是又保有傳統文化的底蘊。

一方面,它很注意細節,很看重契約,有時候甚至到了錙銖必較的地步,但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用溫和的手法,極致圓融的方式達到目的。

所以有人總結說,江蘇的人文精神是「自強不息、機智圓通、崇尚和諧、儒雅守規、兼容開放」,我認為總結是比較到位的。

據《新華日報》報道:2021年11月18日,兩年一次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江蘇共16人當選,占全國總數超10%,人數僅次於北京居全國第二,再創新高。至此,江蘇省兩院院士總數已達118人,為全國省份最多。

這樣的數據不是偶然,而是經濟發展、認知到位、歷史沉澱的結果。

江蘇的人文精神絕非與經濟發展無關,相反,它始終貫穿了商業發展以及制度構建的全過程,是一種糾偏的力量,是一種提供彈性和包容度的力量。

所以,江蘇何以為今日之江蘇?何以能在城市100強中拿走最大的份額?

非一日之功,也並非有什麼天外神力介入,而是地理優勢、歷史淵源以及尊重市場規律、真正踐行法治環境的結果。

江蘇人清醒地知道企業家和人才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如何通過制度構建去爭取平衡穩定的發展,再加上人文精神的加持與滋養,於是就有了今日「強富美高」的新江蘇。

江蘇優越的地理條件當然不可強求,江蘇的歷史也難以重複,甚至江蘇人的聰穎也非很多省份的人可以比拼,但總有些經驗教訓不該忘卻,總有些底線需要堅守。

記住那些教訓,守住那些底線,相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爆發出來的創造力,我們依然有持續上升的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bfdd3764cd753cad9df563b08851b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