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紮根種植、生產、加工一線,圍繞農產品綠色貯藏加工,研發出一批新技術新手段,用科技力量幫助人們吃得更好、用得更好,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食品工業是連接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產業,是帶動鄉村農業經濟發展和鄉村農業產業興旺的關鍵載體。要以食品工業新科技,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從古至今,人類生存需要食物,是為了獲得身體必需的能量,從這個意義上說,穀物是食物,蔬菜和肉蛋奶也是食物,甚至微生物、合成物質都可以成為食物。這樣的大食物內涵,是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而變化提升的,也是順應我國從「吃不飽」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滿足居民食物消費需求的豐富多樣。使食物供給既要裝滿「米袋子」,又要保障「肉盤子」「菜籃子」「奶箱子」「糖罐子」。樹立正確的大食物觀,對於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乃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以科技力量發展食品加工科技,不僅可以在糧油、畜禽、果蔬等農產品儲存加工領域取得更多原創性成果,幫助人們吃得更好,更可賦能健康生活,實現農民增收。
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拓展傳統的糧食邊界,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因此,通過新技術新手段,突破先進貯藏技術,抓好農產品綠色貯藏加工,保證新鮮口感和加工品質,在保障口糧的基礎上讓食物品類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優化、品質更有保障,讓老百姓吃得更好、更健康,有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也為鄉村振興、農業強國奠定科技基礎。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是中國解決糧食供需問題的基本方針。在此方針指導下,我國形成了符合國情的糧食安全觀:種植業是農業的重要基礎,糧棉油糖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是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對於世界果蔬第一生產大國的我國來說,2022年果蔬總產量達11.13億噸。這麼多水果蔬菜,貯藏是個難題。加上果蔬應季集中上市,會出現經常性、周期性、結構性短缺與過剩問題,采後腐損率高達20%—30%。通過創新技術體系,實現綠色加工,重視深加工技術運用,構建高效綜合利用模式,可以使果蔬等農產品得到充分利用,提升產品價值,讓農民增收的同時,也深化和發展了糧食安全觀,為糧食安全提供了新的重要路徑。
鄉村振興的根本是農業強、農民富。而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就是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展望未來,讓我們通過科技力量,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食品儲存加工技術新發展,以農產品儲存加工的創新成果,賦能鄉村振興走上快速道。
作者:曹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