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在退出一戰時鑽空子,一向精明的蘇俄人最終卻吃了大虧

2022-09-27     遙望春風

原標題:本想在退出一戰時鑽空子,一向精明的蘇俄人最終卻吃了大虧

要說起精明,歷史上最會算帳的國家莫過於我們北邊的鄰居俄羅斯。15世紀末,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國,僅僅數個世紀,這個由東斯拉夫人建立的小國迅速發展成為橫跨亞歐大陸的世介面積第一大國。而歷史上的俄國也是幾經輝煌,無論是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建立俄羅斯帝國,還是後來成立的蘇聯,精明的俄國人從未讓他們的國家從世界強國的行列中退出。

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俄國取得成功,推翻了沙皇的統治。隨後,蘇俄就退出了一戰。很多書上對這段歷史的描述不夠精細,讓人感覺蘇俄當時似乎很強勢,選擇空間很大,隨便打了聲招呼就從戰爭中抽身了一樣。實際上,當時蘇俄情況非常危急,根本就沒得選。

十月革命後,新成立的蘇俄政權向戰時盟友協約國提出退出戰爭的請求。雖然俄軍戰鬥力不咋地,在一戰中表現很一般,但畢竟俄國皮糙肉厚,戰爭潛力巨大,誰也不想失去這樣一位能幹髒活累活的盟友。無奈之下,蘇俄立馬轉而將希望放在對手德國身上,希望給德國人一些好處,從而換取停戰協議。

然而德國人的胃口遠遠超乎了俄國人的意料。1917年12月3日,蘇德兩國舉行談判,德國提出要把之前俄國從波蘭分得的土地,加上立陶宛、愛沙尼亞的一部分、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等領土全部割讓給德國。這還不算,蘇俄還得追加30億盧布的賠款。嚴苛的條件下,蘇俄高層內部引發了分歧。首先是以布哈林為首的「左派」態度強硬,堅決支持與列強繼續世界大戰;其次是列寧為首的主和派,認為應當接受德國條件,為新政權取得喘息的時間;還有處於中間的以托洛茨基為首的「不戰不和」派,主張雖然停戰,但不接受德國人的條件。

這三派人爭執不下,一方面是主戰派雖然符合大多數俄國人的意願,但當時的蘇俄實力實在是太弱了,紅軍才剛剛組建,主要武裝力量還是十月革命時的「赤衛隊」,也就不到20萬人;另一方面,列寧的主張最實際,也最符合蘇俄的情況,但精明的俄國人自然捨不得將大片國土拱手送人。因此,蘇俄政府高層於1918年1月2日舉行投票,結果支持布哈林的有32人,支持托洛茨基的有16人,而列寧獲得的支持最少,當即就被排除在選擇之外。22天後,蘇俄高層再次舉行會議,列寧的主張仍然沒有被考慮。

1月30日,布列斯特談判繼續,作為蘇俄代表團團長的托洛茨基在此之前與列寧說好,如果德國不做最後通牒就裝糊塗,畢竟德國忙於戰爭,說不定拖下去蘇俄反而會鑽個漏;如果德國下了最後通牒,那就立馬改口接受條件。然而在德國的緊逼下,托洛茨基非但沒有接受德國代表的條件,反而公然拒絕簽約。這還不算,托洛茨基還要求德軍退出在一戰中占領的俄國領土。德國代表對此非常驚詫,認為蘇俄開出這樣的條件,是在羞辱德國。談判結束不久,德國聯合沙俄軍隊向蘇俄發動進攻,力量薄弱的蘇俄軍隊被打得慘敗。

1918年2月18日,情急之下蘇俄高層再次舉行會議。奇葩的是,走到這一步,列寧的提議仍以6比7的劣勢而被拒絕。此時知道自己做錯事的托洛茨基轉而公開支持列寧,最終列寧的決議終於以7:5(另有一人棄權)的結果通過,蘇俄政府決定簽約。但自認為受辱的德國人沒有停下進攻,同時提出了更加嚴苛的條件。2月23日,蘇俄高層緊急會議上,部分委員會委員又開始變卦。列寧終於忍無可忍,聲稱如果再這樣拖延下去,他就提出辭職。主戰派的布哈林對此毫不在意,托洛茨基雖然也不同意接受德國的條件,但為了防止高層出現分裂,最終還是選擇支持列寧。最終列寧的主張終於通過表決,托洛茨基被解除談判代表團團長的職務,蘇德雙方於2月24日再次舉行談判,並最終簽署了《布列斯特和約》。

《布列斯特和約》可以說是讓一向精明的俄國人「大出血」了一回,按照規定,蘇俄停止與同盟國的戰爭狀態,但必須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俄屬波蘭等總面積達126.7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割讓給德國與奧匈帝國;蘇俄海軍撤回港口,並解除武裝;俄國控制的阿蘭群島上的防禦工事也被迫拆除,歸屬權由德國、奧匈帝國、瑞典、芬蘭四國共同決定。除此之外,蘇俄的戰爭賠款也翻了一番,1918年底,蘇俄須向德國賠償60億馬克。

該條約使蘇俄損失了超過6000萬、相當於全國44%的人口,農業損失33%,工業則超過全國比重的一半。以托洛茨基為首的「精明」的俄國人本想借著德國身陷於與協約國的作戰無暇顧及,從而撈個便宜。誰知道聰明反被聰明誤,將占全國約27%財政總收入的國土拱手送人。不過,吃了虧的蘇俄人也從中總結了教訓,列寧在國內的威望進一步提升,蘇聯紅軍也迅速壯大,為後來在1945年擊敗納粹德國、成功報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b06f85c09cc454ede27de559cd8af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