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上面 「葉氏宗親」加入葉氏大家庭
狀元,在科舉考試中,通常指殿試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在歷代葉姓取得狀元及第有四人,都是宋朝人物,兩文兩武。「兩文」分別是福建葉齊與葉祖洽,「兩武」分別是浙江葉林與 葉漴。
葉齊:兩度擊鼓求複試,終成恩科狀元
葉齊,字思可,建安(今建甌南雅梅村)人,後遷居建陽崇化里(今屬書坊鄉)。葉灝第9世孫葉安仁之子,自幼從師學儒,宋太宗端拱元年(988)舉進士下第,有旨複試,齊擢第一。初授館陶縣令,著作佐郎、直國史館,太常博士。
葉齊,恩科狀元,是建甌史上第一位狀元。2006年10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建歷代狀元》一書(第9至10頁)撰有其傳略。但他仍不是確切意義上的"狀元"。
關於葉齊中榜,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當年戊子科主考官為禮部侍郎宋白,在錄取了28人後,仍很多人有異議,認為朝廷遺漏人才。於是,太宗詔令在崇政殿複試落第的舉子,又錄取了99人。但仍有一名叫葉齊的舉子擊鼓告狀,認為取士不公,開明的太宗皇帝便再次詔令在武成王廟再次複試未入選舉子。考官厭惡葉齊的囂張,以「一葉落而天下知秋」為賦題,意思是你葉齊休想阻擋考試的進行,黜落了你一人,其餘的人照樣可以成為進士,朝廷同樣可以得到棟樑之材。
儘管考官們對葉齊沒有好感,都希望他再次被黜落,但由於防弊措施嚴密,所以並不知道哪份試卷是葉齊的,自然無法對試卷做手腳。考試結束後,合格者有幾百人,名列前10名的試卷,又叫作「承恩卷」,要送給太宗皇帝御批,確定名次後當眾拆封。沒想到太宗御批的「承恩卷」中第一名就是葉齊。眾人目瞪口呆。太宗一看,十分高興,大加讚賞葉齊的才華。就這樣,兩度被黜落的葉齊成為端拱元年戊子恩科的狀元。葉齊中狀元的過程真是一波三折,如果不是他有著超凡的才智學識,又怎能夠在眾多舉子中脫穎而出,高中榜首呢!
「風骨嚴峻」的「龍飛」狀元
葉祖洽(1046 —1117年),字敦禮,福建泰寧城關葉家窠人(當時泰寧屬邵武軍)人。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庚午科狀元。歷官校書郎、禮部郎中、左司郎中、中書舍人、吏部尚書、徽猷閣直學士等,《宋史》有傳。
葉祖洽自幼聰穎,才識卓異。18歲,他應邵武郡鄉試中解元。熙寧三年(1070年)葉祖洽高中狀元。他中狀元還經歷了一場風波:殿試時,葉祖洽才思敏捷,善於揣度形勢。開始,主考官呂惠卿就把葉祖洽定為狀元,但考官蘇軾、宋敏求等堅持把與葉祖洽同郡的上官均定為頭名,葉祖洽第二,最後,由宋神宗裁定,狀元還是葉祖洽,上官均第二。
這場風波的原因是圍繞「熙寧變法」革新派與反對派之間的鬥爭,但也體現了葉祖洽的真正實力。那年是宋神宗登基以來的首場考選。古時新皇帝繼位叫「龍飛」,所以這一年公布進士名次的皇榜就叫「龍飛」榜,因而葉祖洽這位狀元又稱「龍飛狀元」。據《葉氏族譜》載,神宗皇帝賜給他「御詩一章、『龍飛』二大字、御書《中庸》一篇」。
葉祖洽的仕途,早年比較順利,後來跌宕坎坷。中狀元後,歷任奉國軍判官、登聞鼓院判官、國子監丞等職。當時,神宗皇帝起用江寧(今南京)知府王安石為相推行變法,葉祖洽為推行新法盡心盡力,成為變法的「新進勇銳」人物,深得王安石等重臣倚重。熙寧年間末,隨著王安石、呂惠卿相繼辭職,葉祖洽出任湖州知縣,繼而任校書郎閒職。至元豐年間末、元祐年間初才漸次擢為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加集賢校理,進禮部郎中。元祐年間,司馬光、呂公著等守舊派大臣執政,盡廢新法。葉祖洽一再上疏,拼力維護新法,被外放廣西刑獄,不久改任海州知州。紹聖元年(1094年),宋哲宗親政,革新派的章惇掌權,復行新法。葉祖洽先後任中書舍人、給事中等要職,後又被貶為濟州知州、洪州知州。到徽宗朝,革新派的曾布與守舊派的韓忠彥同時為相,經曾布再三提請,葉祖洽終於任吏部尚書,他大力選拔人才,支持曾布改革。崇寧元年(1102年),曾布被貶,葉祖洽也因議事多與眾不合而任定州知州。將赴任時,他在徽宗面前再次陳述己見,再次激怒徽宗。宋徽宗將葉祖洽列入「元祐黨籍」。至政和初年,才召他任洪州知州,後又改為亳州知州加徽猷閣直學士銜。政和七年(1117年),葉祖洽在真州(今儀征縣)通判的兒子家中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葉祖洽一生維護變法,不屈不撓,歷盡坎坷。由於當時兩派鬥爭的政治波瀾而幾度沉浮,屢遭「污斥」,舊志讚嘆他是「風骨嚴峻」之人。他的才能、品格都是值得肯定的。
造福家鄉請皇帝賜縣名
葉祖洽高中狀元,是家鄉泰寧小城的莫大榮耀,人們在他家鄉的杉溪邊建了一座「晝錦門」紀念。葉祖洽為家鄉做的一個永恆貢獻是請宋哲宗皇帝給了泰寧現在這個縣名。
葉祖洽與泰寧甘露寺情緣
在泰寧金湖西岸,有座甘露寺,始建於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屬於「岩寺」。採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獨特結構建築,不用鐵釘,工藝精湛,巧奪天工,雕樑畫棟,別具一格,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大傑作。傳說該廟本來很小,叫觀音廟,供奉著送子觀音,香火很旺。葉祖洽的母親特地從城裡趕來求子,並許願道:「如果生了兒子,一定重修寺廟,岩有多大,廟蓋多大」。後來果然得子,取名葉祖洽,還高中狀元。葉狀元為償還母親的夙願,召集天下能工巧匠來此建廟。今寺廟的山門留有一副對聯:層層樓閣一柱擎狀元還母願;滴滴甘露萬人飲觀音賜吉祥。
北宋武狀元葉林
葉林,睦州壽昌縣人(今浙江建德市),天禧年(1017-1021)武狀元(武進士及第榜首)。授殿前卷廉使。
據《壽昌縣誌》記載,壽昌二月十廟會由祭祀"三聖"發展而來。所謂「三聖」分別是黑老爺葉林、紅老爺劉珏和白老爺夏其光。 黑老爺姓葉,名林,壽昌東門人,宋天禧(1017-1022)年間,奪過武狀元,人稱葉狀元。據傳,葉林從小侍奉母親,因家境貧寒,無以為生,無奈之下,只好去協余(今卜家蓬余洪村)外婆家借貸,外婆家也窮得沒什麼東西可借。這天晚上,葉林留宿在外婆家,半夜裡撬了外婆家的鐵鍋,往城裡背,想以此換點米麵給母親吃。母親一見,厲聲責問:"此物何來?"葉林如實相告。母親一邊流淚一邊怒道:"外婆家的東西同樣不能偷。"並讓葉林把鍋立即給外婆送回去。這時,天已經慢慢地亮起來了。葉林祈求老天保佑,暫時延遲天亮的時間。老天憐憫他,果然重新暗了下來,讓葉林在天亮之前,把鐵鍋送回到外婆家。壽昌一帶的人都認為,天將拂曉,都要暗一陣,是" 黑老爺"背鐵鍋來了。民間又把黑老爺葉林叫做鐵老爺。
南宋武狀元葉漴
葉漴,字仲高,台州臨海縣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武狀元(武進士及第榜首)。閣門舍人,補秉義郎,歷知郴、澧、沅三州,官終武經郎。武經郎是武階名,從七品,位次於武略郎。
註:根據網絡綜合編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帖!傳播正能量,弘揚葉氏文化。
讚賞
熱點資訊
1、大家好!我姓葉,這是我的個人簡歷,請大家多多指教!
2、超過10萬點擊率的葉氏族歌,一直深受葉氏族人喜愛與傳唱,好聽!
3、了不起的葉氏宗族,此文獻給全球700萬葉氏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