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的崩潰,是從強迫社交開始的

2019-08-28     別來無恙Young

初中課本前三個單詞是:good、morning、good morning!

「早上好」是一個很美好的詞,它讓一切顯得那麼親切,那麼容易的打破沉默。

保持不尷尬似乎無形中已經成為成年人中間的一個明文規定。

大家都特別的有禮貌,相互點頭示好。

看見面前的女孩口紅沾到門牙上,也友好地選擇不打斷,以致於對方說了什麼也不記得,只看著沾滿口紅的牙齒,不知道提醒還是不提醒。

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為了避免尷尬。

01

我隱約還記得,有一天我心情特別不好,至於是什麼引起的我全然不記得了。

哥哥的女朋友來我家玩,我看見了,笑了一下,就走開了。

結果後來姐姐問哥哥:「我感覺哦,你妹好像不喜歡我,以前都叫我姐姐,現在都不想理我了。」

姐姐走後,我哥就開始凶我了,「你怎麼不給你姐姐打招呼呢?」

「我不是笑了一下嘛。」

「你都不問候一句,叫一聲姐姐都不會啊。」

「那我今天心情不好嘛,我還不能心情不好了。」

大概就是這樣,後面具體說了什麼,我不記得了。

現在想起來覺得很好笑。可能是對自己特別寬容,所以,我現在都沒覺得自己有做錯什麼。

畢竟,「我不是笑了一下嘛。」

但是,現在似乎很少有人就能輕易地原諒自己了。

02

讀書時期,特別是大學。因為你的交友範圍不像中學時期,都是身邊的同學。

這個時候,開始接觸舍友、班級同學、社團學生會同學、社團學生會老師、代課老師,還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人。

很久以後,發現最親近的,還是當初那幾個上下鋪的舍友,

但是,那個時候總是不自知的,總以為接觸了更多的人,才會有更大的朋友圈。

經常會遇到那種偶爾做過活動的同學和另一個稍微熟悉的人在一起。

就湊過去打招呼,最後竟然都想不起什麼時候認識的。

每一個學姐、學長都要做聯誼,說的是必須得到,沒你不行。

後來發現,你去不去都沒有必要,因為你並沒有那麼重要。

可是,重點是,你知道自己不重要,但是,還是得去,因為似乎顯得不太合群。

班級聚會也是,明明依舊是這個圈子,聚到了一起,還是各自走到自己的圈子裡,絲毫沒有加強半點凝聚力。

03

工作以後,就更明顯了。

與其說是遇見的人更廣泛了,不如說是處理的關係越來越複雜了。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視頻:

兩個同事下班了,同時等電梯。等電梯無非是最尷尬的時間。

他們內心都是:我到底打不打招呼呢?可是,要說什麼嘛?要硬聊嘛?

然後,為了逃離這尷尬等待的兩分鐘以及電梯里的兩分鐘。

其中一個裝模作樣的翻了一下包:哦,我想起來了,我的鑰匙沒有帶,我回去拿。

另一個裝作很遺憾的樣子:啊,那你趕快回去拿。

誰知轉了一圈,電梯還是沒有開,他們就很臉黑的站在一起。尷尬又沉默。

我也曾和同事、上司一起做電梯。

空氣一度變得尷尬。

大家相互默契的說:「早啊」

「早啊」

「早啊」

然後,在一個人摳手機的縫隙,大家似乎同時找到了默契。

「你手機殼是那個動漫啊,我也喜歡。」

「是啊,是啊。」

「你知道另外一個動漫嘛?」

「知道啊,也好看。」

「是啊,是啊。」

僵硬又努力的對白,真的十分感激這樣的畫面,讓我知道硬聊就是嘴巴的逞強。

蔡康永曾經說:與我無關的事就不要來煩我。

盧梭曾說過:人的社交根本不是本能,也就是說,並不是為了愛社交,而是為了怕孤獨。

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是:

能夠與自己娓娓而談的人不會怕孤獨。

年輕人本來就很累了,有點空白也算放鬆自己,沒必要去強迫自己。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關於小S的一段採訪,她說:

空白就空白吧!尷尬就尷尬吧!真的懶得演那種大家沒話聊,就硬說,太煩了!真的沒必要,人生空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但是,我們這些人啊,總是為了社交而社交。

為了維持一段關係放棄自己的原則,為了生活而違背內心的抉擇。

人生難得留白,多留一些空間給自己吧。

作者簡介:於天一,貓叫明天。

別來無恙Young,一個年輕人的聚集地。歡迎各位有志青年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_2q5WwBJleJMoPM4Yh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