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倪思潔
9月9日,兩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和德國固態物理學家克勞斯·馮·克里辛,出席了以「科學與未來:一切源於基礎研究」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與德國國立科學院——利奧波第那科學院第一屆雙邊研討會。
「過去120年里,科學改變了人類生活,也改變了人類命運。」楊振寧說,「歷次革命起源於3種新技術——電、電磁波、現代計算機。」
楊振寧 資料圖
從燈泡、麵包機到大型發電機,人類生活已經離不開電。沒有電磁波技術,人類通信也不可能一步步從收音機、電視、光纖到網際網路。「這兩種技術是從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的實驗中誕生的。」楊振寧說。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這台計算機使用了兩萬隻真空電子管。此後,「基礎科學領域出現了一個令人讚嘆的發現——半導體。這個發現讓電腦的體積迅速縮小,從IBM701到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智慧型手機。而半導體的發明就是基於基礎物理領域的一次革命——量子物理。」楊振寧感慨地說。
97歲高齡的楊振寧告訴在座的年輕人,過去120年里的重大科學發現都來自基礎科學,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科學發展也將如此。
來自德國馬普學會的馮·克里辛今年76歲,他曾因發現量子霍爾效應,獲得了198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次會議,他遇到了一件令他十分驚喜的事:「到機場接我的人,手裡舉的牌子上寫的不是我的職位和名字,而是公式和常數。」
1980年,馮·克里辛發現了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並計算出來一個物理常數,此後,這個物理常數被確定為全球統一的電阻標準,並以他的名字命名。
「自然常數是宇宙單位制的最穩定的基礎。」馮·克里辛說,2018年11月16日,在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經包括中國和德國在內的各成員國表決,全票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的決議,千克用普朗克常數定義、安培用電子電荷定義、開爾文用玻爾茲曼常數定義、摩爾用阿伏伽德羅常數定義。
和楊振寧一樣,馮·克里辛堅信,基礎科學擁有改變人類歷史和命運的力量。古代,中國人用米粒、笛子定義長度;200年前,德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個自己對英尺的定義。而如今,人類用統一的光速常數定義長度。「基礎科學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