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歷女工逆襲,一舉成諾獎奪冠熱門,這個湖南女作家憑什麼?

2019-10-08   圈外觀察室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正在火如荼地進行中,可謂萬眾期待。

與往年不同的是,由於去年瑞典文學院經歷嚴重危機,所以今年的文學獎會補上去年的名額,同時給兩位作家頒布獎項。

這樣的情況是70年來首次出現,所以網友們對此也是高度關注,紛紛猜測諾獎桂冠會花落誰家。

英國博彩公司 NicerOdds 就給出了一份2019 年文學獎預測名單,其中除了有大眾較為熟悉的加拿大女詩人安妮·卡森、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等獲獎熱門人選外,還有一位中國女作家如一匹黑馬一樣突出重圍,她就是殘雪。

名不見經傳?她是中國最接近魯迅的作家

說起殘雪,恐怕大部分人都沒聽過這個名字,反倒是許嵩有一首叫作《斷橋殘雪》的歌還比較知名。

其實,殘雪原名鄧小華,是湖南耒陽人。小學學歷的她1970年後當了許多年的街道工廠工人、個體裁縫,是一個絲毫不起眼的女工。不過,機緣巧合之下,殘雪於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雖然一開始備受爭議,卻在之後受到認可,幾年之後更是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成為先鋒派文學代表人物。

在國內,殘雪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鮮少有人看過她的小眾文學,但這絲毫不妨礙她在國外的流行。

迄今為止,殘雪已經發表了六百萬字作品,被美國和日本文學界認為是"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文學最具創造性的作家之一。"

更厲害的是,殘雪是作品被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女作家,哪怕是世界著名高校美國哈佛、康奈爾、哥倫比亞等大學及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國學院大學,都使用過她的小說當作文學教材,其作品更是多次在美國和日本等國被選入世界優秀小說選集。

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曾給予她高度評價:如果要我說出誰是中國最好的作家,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殘雪"。雖然,可能只有萬分之一的中國人聽說過她。

不過,雖然殘雪在國外很火,但是由於她獨樹一幟的風格和怪癖的性格,導致她在國內並不討喜。

殘雪難以與大眾相融,從她的筆名就可以看出端倪。她曾經自述說道,"當初取名殘雪除了這個意象有冷峻之美以外,也希望堅持一種獨立的、拒絕融化的姿態。同時,殘雪也可以說是踩得很髒的雪。我時常覺得自己很髒。"

從這個詮釋就可以看出,這位女作家性格極其怪拗,也因此她的小說深受性格影響,以怪誕、荒謬、晦澀難懂著稱,時常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

作為一個女權主義,女性意識的解放是殘雪作品的突出主題,《五香街》就是她最出名的關注女性解放的長篇小說。

在小說世界中,五香街的女人不再拘泥於女性身份,反而支撐起自己的一片天地,普通女性能公開發表關於男性的演講,寡婦也敢於大聲向眾人宣講著自己的情感需求 。

除此之外,殘雪在小說中也敢於打破中國傳統對於母性的宣揚,她筆下的母親不是一味的高尚偉大,也會有"母親不惜以兒子的婚姻作交易,以兒子的青春換取自己的發展"之類的敘述,讓讀者體會到厭惡、仇恨和無奈這樣的多樣情緒。

通過這些敘述方式,殘雪大膽揭去了傳統意識中那層脈脈薄紗,但這樣的風格,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是難以消化的。

父親命運坎坷,知識分子成過街老鼠

雖然殘雪只有小學學歷,可她的父親鄧鈞洪卻是那個年代的高級知識分子。

當年,殘雪的爺爺是私塾先生,所以父親從小浸潤在四書五經中,是一個地道的讀書人,十幾歲時就公費進了初中, 20 歲的時候更是考取了公費學堂——湖南省立第一師範。

可不巧的是,當時第一師範的革命風氣很濃,學生鬧學潮,殘雪的父親接觸到那些理論變得很激進。

之後,殘雪的父親成為早年的黨員,1949 年到《新湖南報》(現為《湖南日報》)工作,先後擔任編輯部主任、秘書長、社長等職位,可謂風光一時。

直到某一天,殘雪父親響應上級作了一個報告並主持爭論,沒想到觸及政治問題,一家人從新湖南報社單棟住宅被下放到嶽麓山下,不願捨棄父親的母親更是被下放到衡山勞動改造,父親也被貶為一般職工。

不過,哪怕生活遭遇巨變,父親依舊沒有一蹶不振,日漸消沉,反而在空閒時間攜帶書籍回"小黑屋"堅持閱讀,並且關心殘雪以及其他孩子的心理世界,成為他們的精神嚮導。

哪怕晚年病重時,知道殘雪在創作小說,照樣讓殘雪把自己的作品交給他來研究研究,好讓他去向別人介紹殘雪。後來,殘雪把自己的小說《黃泥街》拿回來時,"他果然仔細地讀了,在上面劃了很多記號,還在一張紙上寫了幾句評論。"

雖然父親的一生坎坷,遭遇了一次下放和二次打壓,從一個高級知識分子成為批判對象,依舊不忘給予孩子們向上的力量。殘雪曾自述:"我的父親一直保護我的追求慾望,他總是鼓勵我多讀那些有益的書。他甚至一度教過我一些西方哲學和歷史。我想,他的榜樣總是在我的內心深處。"

除此之外,父親面對逆境的人生態度,也讓殘雪受益匪淺,"父親在家庭里營造出一種理想至上的氛圍。正直,不攀附,不隨風倒,不與人爭物質利益,這成了我們姊妹兄弟做人的原則。"

小學學歷卻成諾獎熱門,幼時浸潤書香功不可沒

對於一個小學學歷的女工來說,奪取諾貝爾文學獎可能是天方夜譚。可對於殘雪來說卻並非痴人說夢,這得益於她從小浸潤在書香中養成的閱讀習慣。

殘雪家裡有許多藏書,"我從小時候起就喜歡看書,看了很多的古典小說。如俄羅斯文學、狄更斯等。""爸爸書架上的那幾排書就是"嚴肅"的,裡頭有西方哲學,馬列主義,最顯眼的是那套藍色布面精裝的《資本論》,還有幾套大部頭的中國古典文學史。 "

除此之外,在殘雪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親也身體力行地給她做了很好的行為示範,這為她今後的寫作生涯奠定了豐厚的文學基礎。

哪怕後來家庭遭遇變故,家庭的讀書風氣也從來就沒有斷過。父母親經常會從圖書館或者資料室帶回幾本書,有中外經典小說,也有《魯迅全集》的某一冊。每當這時候,殘雪的一眾兄弟姐妹立刻每人搶一本,有的圍在爐邊,有的倒在床上,如饑似渴地讀起來,滿滿一屋子人擠在逼仄的小房間,人手一本有滋有味地閱讀,場面好不壯觀。

這樣優良的閱讀習慣,伴隨了殘雪終生。

迄今為止,殘雪的寫作生涯已經三十載有餘,在海外文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讓人佩服的是,她多年來始終堅持著日復一日"單調刻板"的文學生活:七點鐘準時起床,九點鐘開始閱讀和寫作,持續一個半小時;下午兩點鐘開始閱讀和寫作,也是一個半小時;每天晚餐之後,她再度開始進入一個小時的小說創作時間,再之後是英語學習時間。

為了減少外界的干擾,殘雪更是選擇不用手機,不用微信,以與世隔絕的方式專心致志閱讀和創作。

結語

殘雪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相當陌生的,她的作品目前也只是小眾文學。

對此,殘雪本人也有清晰的認知:"我從事的是高層次的文學創作,讀者是很小的一個群體,但是我非常希望更多人關注高層次文學"。

如今,諾獎花落誰家還未可知,但殘雪已經先一步打開了知名度,為更多人所熟知,相信假以時日,她的作品會被更多人看到!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圈外觀察室】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