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常聽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一句話印證了金錢的重要性,所以到了一定時候,父母可能會給孩子普及金錢的概念。與此同時,有些父母擔心過早和孩子提錢,會磨滅掉孩子的天真,那麼這種顧慮會不會成為孩子的絆腳石呢?
課間,晨晨聽到幾個同學圍著同桌在閒聊著某件事,不想落單的他擠進了圈子。一進就看到為首的王胖子在炫耀自己去過什麼地方,不等其他同學插話,他又說:「坐一趟飛機挺貴哦!我還去過台灣、香港,要是沒我爸,我去不成。」晨晨不說話,但心裡很不服。
見其他同學一臉羨慕樣,王胖子得意地翹起了二郎腿。當他瞄向了晨晨,瞧他質疑的樣子,他忍不住問:「班長,你去過哪啊?說說唄!」大家看向了晨晨,同桌在桌下踢了他一腳。其實晨晨哪都沒去過,因為爸爸和媽媽經常加班,暑寒假都是和奶奶一起過。
他有點難為情,也不想認輸,想了一會兒,對著大家說:「我沒去過什麼地方,但我家很有錢!」王胖子嘴角一挑,反問:「你爸爸一個月有多少錢?」晨晨嘴硬道:「我爸很有錢,一個月賺三百多塊錢,這還不算有錢嗎?」
此話一出,有幾個孩子就笑了,其中有個孩子說:「三百錢還不夠我家的一頓菜錢呢!」晨晨又羞又氣,不知道該說什麼。恰好鈴聲響起,這場尷尬才結束。
回到家的晨晨,追著媽媽問爸爸的工資。正在做飯的媽媽急了,黑著臉吼:「這是你一個孩子該知道的嗎?問那麼多做什麼!」晨晨被吼愣了,在房間裡委屈得直掉淚。
晨晨遇到的情況,大多數孩子也遇到過。這類問題的節點就在於父母覺得還沒到時候跟孩子解釋金錢的概念,可孩子在外見識淺薄,因此出了丑,覺得難為情。在這裡一些家長可能會問什麼時候才能和孩子公開談錢呢?
就這個問題,大部分專家覺得家長在孩子上一年級時就應該主動和他們談錢。這時候孩子正在學算術,如果普及了金錢的概念,更能讓孩子理解家裡的開支問題;同時也能讓孩子把課文中的知識和生活聯繫到一起。
「錢」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字眼,很多人為這個字想破了腦袋,甚至丟掉了尊嚴,父母覺得過早地跟孩子談錢,孩子會因此變得更加勢利和俗氣。
孩子到了6歲的樣子,家長就得主動跟他談錢,不然娃將來難成大器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們更好地生活,但如果只知道死讀書,而不人間煙火,那麼讀書也便沒有意義。
大部分家長會要求孩子什麼都可以管,只顧著讀書就好,這一舉動無疑是在鼓勵孩子,不要想太多關於生活上的瑣碎,只要把書讀好就成!這一類孩子在將來很大可能會成為一個甩手掌柜。
小傑在父母眼中是個沒心沒肺的孩子,只要他一要什麼禮物,媽媽想方設法會為他買來。結果,他口中的心愛之物,最多只玩三天。爸爸看不慣便把他訓了一頓,小傑委屈地說:「媽明明和我說這些東西值不了多少錢,怪不得我一要你們就給了!」爸爸頓時語結。
再美的白月光,要是追到手只會變成一顆白米粒,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人們會不珍惜。小傑不知道金錢的概念,自然也不懂一絲一毫,當衡物力維艱的道理。如果媽媽能如實相告,兒子大致能懂東西的價值,肯定不敢不珍惜媽媽送的禮物,然而媽媽沒說。
郭濤在大學裡經常泡吧,出去一身名牌,社團一有什麼活動,他總是第一在場。花錢大手大腳的他,經常在月中就把兩千生活費花完了,無奈之下,他通過校園貸來維持自己想要的奢靡生活。同為學生,舍友在畢業時已經有幾萬的積蓄,而他一無所有,還欠了一屁股債。
不工作,不知道賺錢的艱辛,郭濤仗著媽媽的寵愛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假若媽媽從小就培養郭濤正確的金錢觀,想必他在消費上也有個度。一個大學生一個月就有兩千塊的生活費,已經實屬難得。最後還要通過校園帶來賺取生活費,確實需要檢討。
父母一直不肯和孩子談錢,那麼到最後孩子就會養成一種逃避的心理,不肯去直面生活的困難和自己將來生活的成本。在社會的高壓之下,這類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啃老一族。
有些人覺得談錢太現實,在親情面前不用談錢,可民間也有一句話叫親兄弟明算帳。總之,談錢不是讓孩子變得勢利,而是讓孩子了解生活,明白父母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