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
鳴沙山,月牙泉,就像一對孿生姐妹,身處甘肅敦煌的大漠戈壁中,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聞名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一座山,一處泉,和敦煌莫高窟的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成為敦煌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蹟」,是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嚮往的旅遊勝地,遊覽鳴沙山和月牙泉,自古就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月牙泉早在漢代就已經是遊覽勝地,唐代有船舸,泉邊建有廟宇,泉南岸原有一組古樸雅肅、錯落有致的建築群,從東向西計有娘娘殿、龍王宮、菩薩殿、藥王洞、雷神台等百餘間。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繪壁畫數百幅。
重要殿堂均懸置匾額、碑刻,如「第一泉」、「別有天地」、「半規泉」、「勢接崑崙」、「掌握乾坤」等,書法雅俊,堪稱上品。當時這裡亭台樓閣,廟貌輝煌,宮廳柱廊,臨水而設。林木蓊鬱,泉光與山色相映,古剎神廟,繞以常年香火。歷代文人騷客遊玩,吟詩詠賦,揮毫者不乏其人。
據史料記載,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得天馬於渥窪池中,後人猜測月牙泉就是漢代的渥窪池,因此在月牙泉邊立了一塊石碑刻上「漢渥窪池」。「四面風沙飛野馬,一潭之影幻游龍」,歷史為奇特的月牙泉增添了無數傳奇色彩。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位於鳴沙山北麓,景區距離敦煌市僅五公里。月牙泉南北長近一百米,東西寬約二十五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五米,彎曲如新月,因此得名月牙泉,有「沙漠第一泉」之稱,從漢朝起就是「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內生長著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蘆葦,四周被流沙環抱,沙漠地區經常有大風,但是月牙泉卻從未被沙掩蓋,就有了「泉映月而無塵」、「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奇觀。雖然多年前月牙泉也曾面臨泉水枯竭的風險,但是經過人們用現代方法的改變還是保證了它的水源補給。
茫茫大漠中突然出現這樣一個美麗的景觀,從古至今人們都會疑惑,它是怎樣形成的,關於月牙泉起源現代解釋有四種:
第一種說法是古河道殘留湖,月牙泉是附近黨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黨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沒,僅月牙泉一段地勢較低,由於地下潛流出露,彙集成湖,湖水不斷得到地下潛流的補給,因而從不枯竭。
第二種說法是斷層滲泉,即月牙泉南側有一東西向的斷層,斷層上盤抬高了地下含水層,下盤降到附近潛水面時,潛流湧出形成月牙泉。
第三種,風蝕湖,即原始風蝕窪地隨風蝕作用的加劇,當達到潛水面深度時,在新月形沙丘內灣形成泉湖。由於環繞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間低,自東吹進環山窪地風會向上方走,風力作用下的沙子總是沿山樑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會刮到泉里,沙山也總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狀,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大漠奇景。
第四種說法認為月牙泉是人工挖掘,因為月牙泉形狀與半輪新月惟妙惟肖,就像人工刻意修飾而成,加上古籍中有「沙井」的記載,既然稱井,就可能是人力勞作的結果。不過,這個觀點應該不具說服力,試想,在古代,想要靠人力在沙漠中挖出這樣一個泉談何容易?更不要說保證水源了,而且也沒有那個必要嘛。你認為呢?
月牙泉旁邊的鳴沙山在晴天或有人從山上滑下時會發出聲響,所以叫鳴沙山,這裡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地勢的關係颳風時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從山下往山上流動 ,所以月牙泉永遠不會被沙子淹沒。
鳴沙山為流沙積成,沙子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時期鳴沙山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東西綿亘四十多公里,南北寬約二十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迴環。「大漠孤煙、邊牆障,古道駝鈴,清泉綠洲」,多姿多彩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是敦煌塞外風光之絕景,期待你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