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記者進百村 |蓬溪縣任隆鎮幸福橋村:產業發展紅火,村民日子幸福

2020-09-04     遂寧新聞網

原標題:百名記者進百村 |蓬溪縣任隆鎮幸福橋村:產業發展紅火,村民日子幸福

村名片

蓬溪縣任隆鎮幸福橋村距場鎮約3公里,屬於「旱片死角」村。有4個村民小組,農戶394戶,人口1174人,耕地面積946.1畝。因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沒有支柱產業,農民增收困難,2014年該村被評定為貧困村。近年來,在市縣相關部門的扶持幫助之下,幸福橋村大力發展高澱粉紅薯產業、優質水稻400畝、白芷產業、水產養殖、光伏發電產業助農增收。

大事記

2016年底,幸福橋村19戶貧困戶分別搬入兩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當年,全村實現整村脫貧。

2017年,村兩委落實了光伏發電產業。如今,光伏發電產業能實現易地扶貧搬遷點貧困戶戶均年收入1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8000元。

2019年,村兩委建立了水產養殖基地。引進業主,吸納全村47戶貧困戶共同參與,以「業主+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共同進行羅氏沼蝦養殖。目前,村集體年收入3萬元,貧困戶每戶收入300元。

蓬溪縣任隆鎮幸福橋村的光伏發電產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劉昌松 攝

4個村民小組,近400戶農戶,900多畝耕地,地處「旱片死角」,村組道路建設不暢通,沒有支柱產業……在蓬溪縣任隆鎮幸福橋村大學生羅鑫眼裡,這是2016年前家鄉的印象。

「這幾年都在外地上學,每回來一次,村裡都有大變化,路修好了,村子建設得很漂亮,村子裡產業搞得紅火,像是架起了一座『幸福橋』。」羅鑫說,家鄉的變化日新月異,心裡感到格外欣喜。

強基建 打通致富道路

幸福橋村的村民和羅鑫有著同樣的感受。

「水利設施差,山坪塘、蓄水池、渠道、堤灌設施年頭久,灌溉沒保障,有時候吃水都難。」「主要種點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收入低。」回憶起以前的日子,村民們打開了話匣子。

2014年,幸福橋村被評定為貧困村。近年來,在各部門的大力幫扶下,幸福橋村基礎設施得以改善,舊貌換了新顏。「要致富、先修路。」經過幾年奮鬥,村民小組之間的水泥路已完工,直通每家每戶,村民出行便捷了,農副產品運輸成本也大大降低。

在幸福橋村1組有一口山坪塘,2019年,這口年久失修的山坪塘整治完成,解決了29戶、83名村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整治使用的10萬元資金來自於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幸福橋村第一書記李海告訴記者,除了整治山坪塘,村裡還為貧困戶新建水井,解決了村民的生活用水問題。

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幸福橋村也越來越美。

羅氏沼蝦養殖基地助幸福橋村村民增收。劉昌松 攝

興產業 築起振興基石

8月26日,幸福橋村職業村支書劉曉金起了個大早趕到基地。這天有買蝦的訂單,他手上的漁網裡,一隻只羅氏沼蝦不停跳躍。2019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的劉曉金以集體經濟入股的方式流轉土地57畝,在幸福橋村建起了羅氏沼蝦養殖基地。

以「業主+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幸福橋村吸納貧困戶、非貧困戶和黨員共同參與,成立了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爭取產業發展資金40萬元,村集體年收益不低於3萬元,貧困戶戶均收益600元以上。

幸福橋村還引進省農科院新品種——高澱粉紅薯231,在2019年發展高澱粉紅薯68畝,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發展優質水稻400畝,免費為村民提供水稻種子,戶均增收300元以上。

光伏發電收入也成為幸福橋村的集體經濟主要來源之一。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4萬餘元,單是光伏發電一項就達1萬餘元。

產業扶貧提高了幸福橋村貧困戶和村集體經濟的收入,而一村多品的開發極大地增強了幸福橋村農業的發展韌勁,產業發展的薪火也越燃越旺。

脫貧困 讓幸福觸手可及

「告別土坯房,住進寬敞明亮的新家,房子暖和,我們心裡更暖和,真心感謝黨委政府的好政策,我們現在是真正的幸福村民了。」8月26日,正在自家菜園地刨土的村民唐思化滿臉笑容,他是幸福橋村第一戶入住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貧困戶。

「加入水產養殖合作社,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萬元;完善管理好村光伏發電站,預計增收2000元;村集體投資蓬溪宏達機械租賃有限公司,預計增收3萬元。2020年,村全年集體經濟收入預計達4.2萬元。」李海開心地算著村集體的增收帳,從他身邊走過的村民則樂呵呵地和他打招呼拉家常。

自當上幸福橋村的第一書記以來,李海和幫扶工作隊的隊員們一戶一戶走訪、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和喜歡。「每個村民既是鄉村振興的參與者,也是最大受益者。村民跨上『幸福橋』,我們信心十足。」望著村民們院壩里曬著的穀子,李海說出了自己心聲。

百姓幸福事

不等不靠不怨天 六旬老人自立自強

在蓬溪縣任隆鎮幸福橋村的田土裡,經常看見一個忙碌的身影。她滿臉汗水,卻是笑容滿面,她就是幸福橋村63歲的貧困戶潘玉華。

「感謝黨委政府的好政策。要不是靠著黨委政府的好政策,真不知道該怎麼熬。現在家庭條件越來越好了,生活也越過越有味。」8月26日正午,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潘玉華趁著晴好天氣,一邊翻曬院壩里的稻穀,一邊向記者介紹情況。

潘玉華一家原有7口人。十年前,潘玉華的丈夫患上胃癌,為治病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還欠下不少外債,最終還是去世了。大兒子出生即是聾啞人,媳婦和小孫兒均為智力障礙患者。

面對厄運,堅強的潘玉華咬緊牙關,帶著家人頑強拼搏,自強自立。今年,潘玉華種植水稻、玉米、油菜、紅薯等,總產量超過3500千克,耕種面積有11畝多,其中7畝多田土是親戚和鄰居的撂荒地。潘玉華還喂了牛,養了十多隻雞。「早上4點多就起床煮飯,天擦亮就帶著兒子、媳婦到田地去干農活。」潘玉華說,他們要趁黨委政府的好政策,全家總動員,不拖全村人民的後腿。

2016年末,潘玉華一家搬離了原來的小青瓦房,來到安置點住上了好房子,家裡冰箱、彩電等一應俱全。她的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再一次證明「幸福都是靠奮鬥得來的!」

回鄉創業記

「的哥」回鄉創業建磚廠 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

如果不是回鄉創業,羅志文現在可能還是一名計程車司機。毅然回鄉創業後,他建起了一個年產值達千萬元的企業。而他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帶領父老鄉親一起致富奔小康。

今年46歲的羅志文是任隆鎮本地人,做過瓷磚生意,後來帶著家人去浙江省瑞安市,當了一名計程車司機。在外打拚的時間裡,得知家鄉的政策越來越好,羅志文萌發了回鄉創業的念頭。和家人商量後,羅志文確定了創業項目,與家人一道回到任隆鎮,來到幸福橋村開辦了蓬溪縣幸福磚廠。

蓬溪縣幸福磚廠占地約40畝,經過羅志文的精心經營,磚廠現在年產量達6000萬塊磚,產值可達兩三千萬元。產品包括空心磚、實心磚等,有10多種規格。磚廠採用訂單式生產,產品銷往遂寧、成都、重慶等地,並與遂寧的保利、敏捷等建築項目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磚廠的不斷發展解決了不少當地人的就業,還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50多歲的何光友是幸福橋村的村民,他和兒子都是磚廠的工人,父子倆每月收入上萬元。據羅志文介紹,磚廠現有工人30餘名,其中本村人就占一半左右,每年廠里要支出工人工資約200萬元。「普通工人平均每個月都能掙3000至4000元,而勞動強度大、手腳麻利的工人一個月能掙到5000元。」羅志文說,還有幾位頭腦活絡的村民自購車輛,為廠里拉物資掙運輸費用,收入更高。

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永恆的話題,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更具競爭力和生命力。「今年一貧困戶家的孩子高考考了658分,前幾天我們以磚廠的名義送去1萬元錢,幫助這個家庭緩解孩子的學費壓力。」羅志文說。

人物訪談

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訪蓬溪縣任隆鎮黨委書記黃海鑫

今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蓬溪縣任隆鎮黨委書記黃海鑫表示,全體黨員幹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工作要求,盡銳出戰,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務實作風,忠誠履職、勇於擔當,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各項任務,向縣委和全鎮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黃海鑫表示,在具體工作中,任隆鎮緊盯目標任務,制定計劃措施。積極主動與縣扶貧開發局及23個扶貧專項部門對接,落實醫療、教育等基本保障政策,積極爭取到中央、省、市、縣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項目,紮實提升脫貧成效,確保全面實現小康。

激活內生動力,「造血」助推脫貧。任隆鎮在就業扶貧、產業扶貧上求突破,實現貧困戶高質量穩定增收。在矮埡口村發展核桃50畝、李子60畝,蘇家溝村發展蓬溪仙桃200畝,在遠景村、依姑村和木桶村集中連片發展香桂1000畝,高岩村發展青花椒300餘畝,幸福橋村建成占地80畝的羅氏沼蝦和南美對蝦養殖基地,在五郎村、八角村、紅五村發展一批扶貧特色產業。

黃海鑫介紹,任隆鎮還積極推進消費扶貧,幫扶幹部和社會力量通過「以購代捐」「以購促扶」「以買代幫」等方式帶動貧困人口增收,紮實推進扶貧產品進商場、進社區、進機關活動,適時組織開展農特產品集中展銷,多渠道推動更多的農村特色產品轉化為商品。加大電商銷售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電商+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確保所有已建成村的項目規範運行,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增收。

來源:全媒體記者 杜林德 李佳雯 賀建平 劉春燕

編輯:孫 各  張霽雯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QBmWXQBd8y1i3sJR7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