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仙居。
神仙悠居處,秀美山水間。
這裡,如今依然遺落著8處美好的古村古鎮。
一起來尋訪這仙人居處古村落,你曾經去過幾個?
1 高遷村
高遷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白塔鎮東一公里處,距縣城 20 公里。
村南傍老鷹嘴山和景星岩,西臨白水溪,又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神仙居和歷史文化古鎮皤灘相連。
村落始建於元代,現存村落格局為清乾隆至咸豐年間,總面積約35 公頃,該村古建築由吳白岩、吳應岩兩兄弟及其後裔構築,相繼建成六翼馬頭宅院13 座。2011 年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2013 年該村被列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高遷村,水勢由南向北,成「川」字型的獨特格局,道路與水勢相隨。以月鹿河為界,分為上屋、下屋兩村。高遷古村自西向東可以分為古街區、綠荷池區、月鹿河區等幾個區塊,高遷古民居大都集中在這一區塊。
高遷村是一處江南較少見的古民居集合地,始建於元代,幾經變遷,卻依然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風貌。自明末至清乾隆咸豐年間,吳白岩、吳應岩兄弟及子孫仿照京城殿宇的模式,大興土木,建成六翼馬頭四開檐的樓房13座,除燒毀2座外,仍有11座宅院,它們是新德堂、里慎堂、省身堂、慎德堂、日新堂、積善堂、餘慶堂、旗杆里等民居院落,它們為古村落的精華部分。各院落中心軸線對稱,中心軸線上一般布置門廳、外院、正堂、中院、後花園,諸多院落,建築風格大同小異,層次錯落有致,粉牆黛瓦、連綿成片,翼角馬頭氣勢非凡,立面輪廓,豐富多彩,完整的格局一如往昔。
高遷古民居至今仍有村民在其中生活起居。村民天性開朗,心靈手巧,生活淳樸,尚留有相當多的傳統習俗,如紡紗、結帶、編草鞋、搗年糕、做佛事等。人與古居相得益彰,一幅與世無爭的和平景象令遊客羨慕不已。
在高遷古村,村民依然居住在這裡,因而宅院仍然都是活的。開放的七座宅院中,居住著的大部分都是老者與孩子,老人們慈祥的目光注視著每個進來的人,孩子們則好奇張望著。外面的紛擾仿佛都與這裡無關,有的灶台冰涼,長久沒生火,黑黑的煙灰從梁頂懸下,古宅木質的樓面有些鬆動,吱吱呀呀地更顯出這裡的寧靜。每踏進一個院子,不由地把腳步也放輕了,生怕驚擾了這裡的清幽和安靜。
2 李宅村
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永安溪畔首批全國傳統村落。馬頭牆高聳、近百間房子連綿的三透九門堂,在李宅村,時光仿佛在瞬間穿越了千年。李宅村是仙居李氏的主要聚居地,先祖李守貞原本居住在溫州永嘉蒼破村,南宋時為了避戰亂,從溫州遷到此處,至今已歷經了17代,生活了近1000年。李氏家族自古文風鼎盛,永嘉「耕讀傳家」的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延續,南宋以來,李宅曾出現過六位進士,堪稱「一門六進士」,是仙居乃至台州首屈一指的「進士村」。
3 皤灘古鎮
皤灘古鎮。位於仙居縣皤灘鄉,距仙居縣城西約25 公里。為永安溪的五溪匯合點。
早在公元998 年前,這裡就因水路便利成為永安溪沿岸一個繁華的集鎮。皤灘古鎮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是一個保存完整的商貿古鎮,現存一條東西長三華里,呈「龍」型彎曲有致的古街, 街兩旁明清風格的建築保存完整,店鋪、碼頭、客棧、戲台、妓院、賭場、當鋪、書院義塾、祠堂廟宇一應俱全。2008 年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皤灘的氣息是迷人的。這種迷人或許源於千年光陰的浸潤,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走進我們的視線。
有人說,「在皤灘古街上走,一不小心便會踢翻唐宋的石子,碰落明清的匾額。」皤灘古鎮上的建築由於歷史的機緣,大多被保存下來了,給後人留下一個幾乎完整的古代商埠的樣本。
穿行古街,青色卵石鋪就的古街在陽光下偶爾會折射出淡淡的粉色,有人說,那是幾百年的老鹽灑落形成的。而那些隨處可見的泛著油漬的門板,閃著亮光的石凳,長著青苔的街沿,都會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沉澱。
這裡經過了千年的風雲,千年的沉澱和積累,仍保存三華里長鵝卵石鋪砌的「龍」型古街。這裡是我國古代江南山區農村古鎮文化的典型縮影。這裡有明清和民國時遺留下來的民宅古居,氣勢宏偉、布局精美的「三透九明堂」。這裡還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針刺無骨花燈」。這裡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能夠讓你探知和觸摸千年文化的厚重和內涵。
4 楓樹橋村
仙居,楓樹橋村。位於仙居縣中部偏東,現屬皤灘鄉。村落距仙居縣城20 公里,距皤灘古鎮2 公里。明正德年間(1506-1521)周氏三兄弟自永嘉遷徙至此,定居創業,至今已近500 年。
該村現存的「三透九明堂」 民居規模宏大,建構奇特,雕飾精美。周氏宗祠在設計上也頗具特色, 環境風貌優雅清致,文化內涵豐富。
這是永安溪畔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一條山溪從村前流過,以前村口有一棵楓樹,當秋霜打過之後,滿樹的紅楓讓這座小村充滿詩情畫意,舊時有一座楓樹根自然鋪成的橋樑,村莊就有了一個很美的名字——楓樹橋。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周氏三兄弟從永嘉遷到這裡開始時,就是被溪邊的這棵楓樹所吸引,他們看到此處溪澗環繞,地勢開闊,於是就在此拓荒發祥,周氏後代在這片土地上聚居了近500年。現村中還保存了數幢清代晚期極具鄉土特色的民居。
被稱為「三透九明堂」的民居是村中最有氣勢的民居了,民居位於村南,始建年代不詳,從風格上看,為清代中晚期的建築。民居保存完好,文化內涵十分深厚,古民居共三進,九個天井。三個大院落,分別叫「春暉集慶」台門、大份台門、小份台門,原有房屋118間,現存98間,總面積2.5萬平方米。百多間的屋子連在一起,彼此交叉錯落,每透之間有馬頭牆相隔,不論你走進哪一家,就可以沿著廊檐走到其他任何一間屋。
楓樹橋村南的「三透九明堂」,近年來,名聲大震,遊客如潮。而村北的周氏宗祠,由於平時大門緊閉,少人問津,顯得相對冷落,實際上,它無論從環境風貌,建築風格,還是從文化內涵、歷史價值等方面看,周氏宗祠都有它獨立的魅力。建於清代的周氏宗祠雖然歷經風霜,而今已顯得冷落荒涼,堂內各處雜草叢生,但它那古樸莊重的歷史風華依然令人怦然心動。
5 山下村
仙居,山下古村。距仙居縣城22.5 公里,隸屬皤灘鄉。村與永安溪接界。村域面積1 平方公里左右,始於唐代晚期,村民多為晚唐詩人方干後裔。目前全村有860 多人。山下村古蹟眾多,有書院、戲台、民居等。村東一帶,淵山疊翠,桐水回波,堪稱鍾靈毓秀之地,桐江書院就座落在這裡。
從皤灘古鎮東出一公里,就是山下村。村北青山如屏,仙居縣的母親河永安溪蜿蜒而過。據考,山下村村民多為晚唐詩人方干後裔,村落始於唐代晚期。山下村的東邊,淵山疊翠,桐水回波,堪稱鍾靈毓秀之地。這裡有一座名聞遐邇的桐江書院。桐江書院北望永安溪,南臨鑑湖,西南則有道淵山、眠山、赤山。《板橋方氏宗譜》對此有這樣描述:「三小山峙立其前,狀如鼎足」。可見桐江書院營建者在選址上的獨到匠心。據《光緒仙居縣誌》記載,桐江書院,為晚唐著名詩人方干九世孫方斫所創,始建於南宋乾道(1165-1173)年間。
6 埠頭村
千年埠頭古村規模氣勢宏大,歷經風雨滄桑,雖毀損不少,但總體框架猶存。大宅院、小洋樓、商業街、古橋樑、雙眼井、馬頭牆、龍形瓦、石雕窗、三透九門堂……歷歷在目,每一處古蹟都是那樣別致,流淌著濃濃鄉愁,述說著曾經顯赫一時的埠頭王氏家族在通渠四方、商賈雲集的『』永安絲路『』上的創業故事。誠信經營,耕讀傳家,克勤克儉,富而不奢,向善崇德,達己達人,這是『』儒『』與『『商』』的文化融合,「善」與「富」的傳承追求,埠頭古街入口的朱相公(朱熹)殿,想必就是埠頭儒商文化的最好印證。
曾經的繁華恍如夢般消散而去,幸而其留下的建築機理卻清晰可見。尤其是清代中晚期時王氏等人留下的三透九明堂。
民居前後左右相連,四面合圍,走廊迂迴,四側有廂,氣勢非凡。房屋檐口、瓦當、斗拱等均有精美雕飾。正門大梁大多為鏤空浮雕,內容為牡丹、魚等圖案;柱頭拱雕飾也十分精緻,有麒麟、白鶴、獅子等樣式。
雕樑畫棟、瓦房石牆,在院落的正門上,「秀挹筠峰」、「秀挹南山」、「梧崗振彩」「彩映星垣」等門楣石刻還清晰可見,無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懷。而現在大門已經被封,門扇也被卸掉了,石刻也漸漸被腐蝕。
每一扇木窗,雕琢精美,刻有蝙蝠、雲彩、纏枝蓮或者寶瓶等圖案,表現了古人對家族繁榮昌盛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每一處雀替,雕塑生動,華美精緻,直線剛直硬氣,曲線則柔和自然,實為古建築的特色。有的還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不僅增加了雀替的穩固,還加深了建築構件的審美性,此為前代所沒有。而今看來,更是歲月的雕琢,令人無限感概。
雕樑畫棟、瓦房石牆,在院落的正門上,「秀挹筠峰」、「秀挹南山」、「梧崗振彩」「彩映星垣」等門楣石刻還清晰可見,無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懷。而現在大門已經被封,門扇也被卸掉了,石刻也漸漸被腐蝕。
7 管山村
位於仙居縣東南部,緊挨永安溪,距離縣城3公里,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
隋朝,一位高僧來到仙居,他在安洲山一帶傳經說法,百姓蜂擁相隨。這位高僧就是天台宗五祖灌頂大師(561-632),後人為紀念灌頂大師這次的傳教之行,而將此地命名為「灌山」,後人俗稱「管山」。
唐長慶元年(821),唐穆宗執政時,李世民六世孫李道古深知朝政複雜,於是來到仙居管山小夾嶺隱居。自此,李氏族人在管山一帶生息繁衍。至明清時期,村落已具相當的規模,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遂成仙居有名的大村。
管山村現存古建築多為明清時期風格,其文化內涵、藝術、科學價值較高的有「文昌閣」、「露天戲台」、「南峰聳翠台門」、「會選科第台門」等。據民國甲申年續修的《仙居管山李氏宗譜》載,管山舊時有「石龍淋雨、水簾瀑布、正覺曉鍾、夾嶺朝煙、三湖望月、三峰插雲、塔山夕照、橋頭宿雁」八景之稱,並有詩作留存。也許是古時管山人富有,當官的多。
管山村的古建築,可謂集仙居村落古建築歷史文化之精華。該村的「南峰聳翠台門」為清晚期建造,占地1714.75平方米,主體建築共有四進,第一進為單檐簡易小門樓;第二進是一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牌坊式八字形石構門樓;第三進穿堂,三開間帶二弄,明間設中柱帶單步前廊,後壁置挑廊;第四進正屋,七柱七檁,設二層廂房,東西廂房外側各附有三個小院,正屋後側附堂軒一個。整個台門建築平台略近井字型,布局奇特,人物、走獸、花鳥雕刻精湛,鐫字遒勁,不僅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而且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會選科第台門,建於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占地1122.04平方米,外牆置六翼馬頭,門楣上留下較珍貴的史跡。還有文昌閣、古戲台,都具有古建築的藝術格局和較高的文化內涵,為研究舊時仙居東部風俗、文化生活提供生動的現成實物資料。
作為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歷史文化遺蹟到處可見,頗具規模的「井」字形古民居保存完整。單體四合院古民居零星地點綴於幢幢新樓之間。一堵堵斷垣殘壁之間還鑲嵌著富有美感的石花窗。古祠堂雖稍有破損,但格局、風貌基本保存完整……走進管山村諸多古建築內,仿佛走進一座古村博物館。
8 溪頭村
仙居,溪頭古村。在最美的永安溪畔,橫溪鎮東部,有著這樣一個古老美好的村落。
溪頭村村前雙峰挺秀,林壑幽美,清致秀麗。村中,蒼松翠柳,掩映廬宅,環境十分幽雅。村四周,溪澗縱橫,良田千頃,占盡地利。沈氏先祖大約自五代時起,就在溪頭這塊風水寶地上拓荒發祥,至北宋中晚期形成完整的村落,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 一條官道從中貫穿,將村莊分成南、北兩片。村民安居樂業,耕讀傳家,出了沈驥、沈崇文、沈錫、沈鍔四位進士以及一批文臣武將、文人學士。如此發達的人文,在當時仙居,罕有其匹,溪頭村遂成為遠近聞名的沈氏大村。
溪頭,作為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擁有十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村落內舊居古宅連綿成片,氣勢輝煌的佛剎道觀毗鄰而建,結構奇特。漫步溪頭古村落,感受傳統文化的無限神韻,令人心曠神怡。
古村記獨立整理自網絡